佛教的临终关怀及遗体的处理



佛教的临终关怀及遗体的处理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临终关怀

  
可以说,生死轮回由个人的业力决定,解脱生死由个人的修行决定。然而,佛教认为,万事万物皆由因缘而定,所谓“心为主因,物为辅缘”。因此,在解脱生死的道路上,也不能忽视外界的助缘,这就涉及到临终关怀的问题。当今世界,临终关怀的问题已普遍引起重视。然而,世俗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往往限于生活上的某些安养、照顾,以及心理上的某些指导、安慰。它虽然有助于人们以平静安详的心态去面对死亡的降临,但对于解脱生死这一人生的根本大事,却帮助甚微。在此,佛教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则显得十分重要。

  
佛教所说的临终,指生命即将终结之时,亦即寿(寿命)、煖(体温、生命热量)、识(心识)三者即将舍离之际。换言之,众生寿命的终结,实际上就是煖与识的分离。佛教认为,临终之时死者的身心状况,尤其是意识状态,对众生死后的去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然,佛教认为,众生死后的去向,从根本上说,系由众生生前之善恶业决定。如,《佛说孛经》云:“死者弃身,其行不亡。譬如种谷,种败于下,根生茎叶,实出于上。作行不断,譬如灯烛,展转燃之,故炷虽消,火续不断”。又《业道经》云:“业道如秤,重者先牵”。又《大乘流转诸有经》云:“至命终时,意识将灭,所作之业皆悉现前”。又《楞严经》卷8云:“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习顺,死从流变。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又如古德云:“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总之,生死轮回的决定性因素是众生之业。但是,佛教也强调,临终之正念,也是决定众生死后去向的增上缘,至关重要。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云:“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又云:“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消灭。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消灭。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大智度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邪见增上恶心,即能倾三界之福,即入恶道也”。在《楞严经》卷8中,也强调了临终意念(想与情)的重要性:“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想均等,不飞不堕,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想幽斯钝。……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

   
因此,佛教不仅重视生前的积善修行,也很重视临终之时能否保持正确的意念,以及对临终者的临终关怀。《西藏度亡经》(又名《中阴得度》)写道:“人死之后,即持此法至其遗体之前——设有遗体存在的话——(面对亡灵)反复读诵,务要字句清晰而又活泼,印入死者灵识之中,直到死者的鼻孔渗出血液和黄色分泌物。当此之时,不可触及尸体。(若欲行之有效)必须遵守下列规则:第一,不可为死者杀生;其次,亲友不可在遗体附近饮泣或哀号;第三,其家之人应尽量多行善行,多积阴德。在另一些方面,此部《中阴得度》大法,以及其他任何佛教经典,亦可(对死者或临终之人)加以解说。……它的济度功效绝无疑问。这部甚深大法,只要听闻或只仅见,不假修习禅定或作微密仪轨,即得解脱;纵使恶业深重之人,亦可假此秘密之道而得济度”。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也列出临终三要:“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之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见《印光大师全集》)

    
净土宗尤其强调临终正念和临终念佛。所谓临终正念,指临终时摒除贪、瞋、痴等杂念邪见,心无散乱,专意于佛道之修持。净土宗认为,藉平日称念佛名之功德,于临终时,心住正念而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净土。当然,临终正念亦须仰赖平生之行业熏习始能致之,而非一蹴可就。净土宗认为,临终念佛是往生西方的重要助缘,所谓临终念佛,就是于临命终时,依念佛三昧法,端正身心,面向西方,专注观想阿弥陀佛,口中称念佛名,心口相应,声声不绝,以蒙佛菩萨接引,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因此,对于净土宗而言,最好的临终关怀莫过于营造一种良好的念佛环境,周围的人和临终者一起念佛,以助临终者往生。净土宗还有“十念往生”之说,认为即使是五逆十恶之人,临终时若依善知识之教导,称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即“十念念佛”),即可往生极乐净土。《佛说观无量寿经》云:“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佛教的临终关怀,除了帮助临终者念佛往生以外,还有许多其它方式。如,藏密就强调在临终者临终之时,对其作临终开示,帮助其作临终修习。所谓临终开示,就是在临终之际,上师向临终者介绍教法的主要真理,指出修行的心要,以加持临终者往生佛土。所谓临终修习,就是修行者在临终之际,依密法进行最后的修习,以往生佛土。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写道:“临终有三个主要的修习:上策,安住在心性之中,或引发吾人修行的心要。中策,修转换意识的颇瓦法。下策,依赖祈祷、恭敬心、发愿的力量,以及觉者的加持”。书中还写道:“佛教上师强调临终时要意识清醒,心要尽可能清明、无挂碍和宁静”。“死亡前的最后念头和情绪,对于我们的立即未来,会产生极端强有力的决定性影响”。

                              遗体的处理

   
至于在确定一个人已经死亡(寿、煖、识分离)之后,其遗体该怎么处理?有关佛教丧葬的具体仪规,在此就不赘述。因为,佛教在有关人的生、老、病、死以及婚姻、家庭等方面,对一般在家佛教徒而言,历来并无什么确切、统一的仪规。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不同,佛教似乎并不太注重某些世俗的仪式。当然,在佛教流传的各个地区,佛教在丧葬等方面还是有自己某些特定的仪规的。

  
需要指出的是,依据藏密的丧葬仪规,人死之后,在三、四天之内不可触摸或搬动其遗体,以免干扰其最后的死亡历程。因为据说中阴身完全脱离其世间肉身,约需三天半至四天的时间。因此,在西藏就形成了人死后三天内不触碰或干扰遗体的风俗。至于有人认为遗体放在酷热的天气下三天可能会有异味时,密宗上师夏卓仁波切说了一句颇为幽默而又非常有说服力的话:“你应该不会想去吃它或卖它吧!”

    
在中国内地,风俗则有所不同。一般的做法是,待死者身体完全冷下来以后,再停一昼夜就可以搬动、更衣,在此之前,周围的亲友不可哭泣、哀号,不可触碰遗体,且要防止蚊虫叮咬遗体。当然,对于佛教修行者来说,最理想的是能够在临终之前预知时至,自己沐浴更衣,然后念佛往生,或安然坐化。

  
佛教赞成丧仪简朴、庄重,反对铺张浪费、吵闹喧嚣,特别反对以杀生之荤腥招待亲友,以及以酒肉祭祀亡者。佛教的丧仪一般就是为亡者念佛、诵经(包括咒、偈)等。

   
关于死者遗体的最后归宿,依佛教之传统及观念,最好的处理方法是火葬。另外,在现代,佛教从大慈大悲的立场出发,赞成死者自愿将遗体或器官捐献出来,用于慈善目的。同时,捐献遗体或器官也不受死后一两天或三四天之内不得触碰遗体的仪规的约束,因为这是死者自愿的行为,由于其愿力的原因,死者并不会因为他人触碰其遗体而产生瞋怒等烦恼,因而不影响死者的解脱与往生。而且,由于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佛教所提倡的舍身精神的体现,因此,它对于死者死后的去向或解脱还有所帮助。

  
还需一提的是,不管是在西藏还是在中国内地,佛教徒都习惯在丧仪举行之后的七七四十九天内(即中阴终结前),定期(一般每七天一次)为亡者举行追荐之法事,称中阴法事,如念佛、诵经、忏悔、祈祷等。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