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顿渐法门



禅宗的顿渐法门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禅宗的顿渐法门

                       
社会菁英禅修营第60次共修会师父开示

我今天来讲什幺是禅宗的法门?禅宗有所谓「顿」和「渐」两种法门,而且永远争论不休。什幺叫「顿」?什幺叫「渐」?「顿」是不立文字、不假语言,离开语言文字的;反之,用语言文字的是「渐」。可是禅宗能不能够离开语言文字呢?即使讲顿,能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这是一个问题。离开或不立文字的宗派称为临济宗,由唐代惠能禅师所传,属于顿悟的法门。

一、惠能的顿悟法门

惠能禅师当时为了和神秀禅师争取第六祖的位置,所以提出不立文字,但惠能是否不立文字?他留下一部《坛经》,并且在他之后的每一代弟子都有语录。他用语言文字告诉我们不立文字,蛮吊诡的,不用语言文字究竟是怎幺回事?惠能说:「当下即是。」没有复杂的理论、哲学和观念,当下即是。如果你有智慧,不需要讲什幺理论给你听,当下即是。

惠能听到《金刚经》里面的一首偈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不是文字呢?是文字,但他指出一点非常重要,即不要用心计较、用心判断、用心思考。因此,应无所住:心不住于内,不住于外;不住于恶,不住于善,不住于任何相,也不住于自己的心念。「相」是什幺?包括心理现象、物质现象,以及种种社会现象,都是相。听到的、看到的、吃到的、抓到的,或者你现在得到的位置、金钱、权势等,这都是相。不住于相,当下即是悟境,当下即是一种智慧心。但是不住于相,很难。一大笔的钱在那里,你不要想:这是钱,这是有用的。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想到是钱,便住于相了。

很多政治人物都希望做官,做更大的官,想尽办法得到选票。有的人不择手段,用种种的谋略、技术,这是住于官位的相,不论大位或小位,都是住于相。比如我们这个团体,录取一个人来出家,也要通过组织来投票,并非一个人决定,而是透过小组投票,这也是相。现代的社会,能不住于相,真是不简单。我们在禅堂修行、打坐用方法时,可以暂时做到不住于相,用方法观空,观一切的东西都是不实在的,让自己的心放空,身体放松,头脑里没有东西,这可以做到。但起坐之后,全部都回来了。

我们除了打坐时放空,没有打坐时也要练习放空。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引起自己烦恼、痛苦、不平衡心态的,都要把它放空。你一放空,那些东西都不存在了;如果你不放空,本来没有事,你就被它卷进去,产生种种的不平衡、愤怒,自己就变成一个烦恼、没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是怎幺样呢?我们打坐的时候,能够放空的东西,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我们也要把它放空,放空之后,是不是等于一个无知的人?不是。

「应无所住」下面还有一句「而生其心」,这个「心」是智慧心:明明知道有这些事,但是跟我没有关系,世界上、社会上的现象,假使由我造成的,我要改进,不必烦恼;人家造成的,不是我造成的,便和我没有关系,既然跟我没有关系,为何要烦恼?假如我有能力,我去改善它;我没有能力,老是生气,老是希望它改善,这是多余的烦恼。不需要的烦恼,而你烦恼了,是愚痴。意思是说不是你的事,如果能够改善这个环境,很好;不能改善,改善不了怎幺办?不必生气,不必烦恼,我生活我的,头脑里不需要这些事情去烦,你要为这些事情烦,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不因社会、时间、自然的各种状况而烦恼、忧愁;「生其心」是生反应的心,这个反应,能够使你去处理这些事,也能不把这些事放在心上。

比如说有一位在航空站工作的菩萨,每天要面对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能处理的处理,这是「生其心」;假使没有能力处理,或他想帮其他人处理,而其他人不睬他,不管他的反应或建议,怎幺办?放下囉!因为不是他的权责,或者非他能力所及,也做不了什幺。如果不断地生气,生长官的气,或他人的气,有用吗?没有用,既然生气没有用,何必生气,否则会有生不完的气。因此,称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的不是烦恼心,而是智慧心,智慧心告诉我们,能做的要处理;不能做,或环境不许可做的,能做多少算多少,要不然,整天都在生气了。
禅宗所谓的「不立文字」,即是当下你能反应的事情,不需要文字。现象发生了,要用文字去理论吗?理论是没有用的,当下不生气,当下能处理,这很重要;当下不能处理,当下没有办法化解问题,即使写了很多文章,用文字说了很多道理,仍然没有用,那就不必管它了。

因此,禅宗的方法即是告诉我们多省一点精神,多省一点力气。无法不生气时,那就打坐,你一打坐,把心暂时交给方法,生气的心会慢慢地淡化,最后心也不见了,便体验到「当下即是」;如果心还在,就没有办法看到「当下即是」。「当下即是」什幺意思?就是说不需要太多的理论、文字,看到什幺就是什幺,听到什幺就是什幺,不需要用思想去研究、讨论。研究、讨论有用,并非真正的有用,真正的有用是当下就有用,就是我们用心去直接体会它,便是惠能禅师所传的法门─不立文字,当下即是。

二、神秀的渐悟法门

和惠能禅师相对的为神秀禅师。五祖弘忍有十个徒弟,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是神秀,一个是惠能。神秀出家、亲近弘忍的时间较早。因此,大家认为神秀会接五祖的法成为第六祖,却想不到弘忍把他的衣偷偷地传给惠能,惠能就变成理所当然的六祖,而神秀就不是第六祖了。虽然后人没有把神秀当成六祖,但当时的皇帝武则天在北方,把神秀封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非常受到宫廷重视,势力也十分强,直到圆寂以后。他有两大弟子,也被唐朝的宫廷封为国师,十分了不起,不是我们后人所认知的,神秀好像不是那幺了不得。

神秀和惠能的差别,在于法门不同。惠能提倡「顿悟」法门,即不立文字、当下即是;神秀提倡「渐悟」法门,从观心开始,守心于一境,观到自己的心只有一个念头,就变成守心于一境。这个方法,实际上即印度禅法所讲的「心止于一境」。心如何达到一境?数息,数呼吸从一到十反覆地数,数到最后,不再数了,也不必要数呼吸,即安住于一个境界。到达这个境界时,要守住它,不要让心跑掉。通常的人守心守不住,偶尔可以使心住于一境,但一下子心就跑掉,变成散乱。能不断地守住于一境,这是功夫。一直守下去,心会变成明镜,变成不动心,心不动才是了不起的功夫。

任何境界在你面前出现,你的心始终是不动的,境界是境界,心是心。如同一面镜子,镜子是不会动的,你的心就变成一面镜子,可以看到、听到所有的东西,但是心如如不动。到达这种程度,心的智慧便会出现,这是神秀禅师的方法。这个方法好不好、有没有用?当然有用。当你心如明镜时,明镜有反映的能力,这反映的能力即是智慧,你的心即是智慧心。

所以,神秀并没有那幺差劲,他的方法也能让我们开悟。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身是菩提树:用这个身体来修行,修行能够成道,身就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心的反映,全用智慧反映,不是烦恼的反映。明镜是如实地反映,见到什幺就是什幺,不会有差别,凡夫心里的反映往往带有情绪,有种种的自我中心,自我中心里有经验,有自我中心的习惯,有自我中心的判断、标准,这不是明镜,是烦恼心。神秀讲的明镜台,没有自我中心的判断、执着和观点,有什幺反映什幺,禅宗称为「汉来汉现,胡来胡现」,汉人来,如实把汉人的形象照出来;胡人来,如实把胡人的形象反映出来,这叫做明镜。

假使能成为一个明镜台,实际上已经开了悟,但惠能却把它全部否定掉,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本来什幺也没有,怎幺可能菩提还有个树?表示你还在执着。明镜亦非台:如果真正、彻底的智慧现前,怎幺还有一个台在那个地方?本来无一物:没有东西,为何还要常常擦镜子?表示镜子上还有东西。何处惹尘埃:没有镜子怎会有尘埃染上去?所以,神秀的偈子显示出他开悟没有彻底,还有一些烦恼在。后来有人做翻案文章,说这是六祖惠能的弟子帮神秀写的,神秀当时并没有写这样一个偈子,神秀的境界并不亚于偈子所表达,只是后来的传说,都把神秀看成不如惠能,指神秀尚未真正彻悟。

因此,「渐」是用观心的方法,心到最后还有一点存在。守心、观心;守境、观境。境也好,心也好,都是「有」。禅宗的智慧讲空,讲绝对的没有,但在用方法时,假使一点也没有,根本着不上力。所以,我们教人修行的时候,仍要教人从观呼吸开始,观呼吸观到后来,心安定了,便能参话头。话头参到最后疑团粉碎,如大地落沉,山河粉碎,在此状况下,没有内,没有外,没有心,也没有物质,什幺也没有。这个时候,有没有开悟的悟境呢?没有,连开悟的悟境都被否定,如果觉得自己开了悟,表示还有一个开悟的悟境没有放下,并没有真正的开悟。彻底开悟的人,不会承认他是真正的开悟,好不容易把自我中心粉碎,结果还弄得一个开悟,这是笑话。因此,脱离烦恼之后,还说有烦恼,还说有智慧,都是错的,已经开悟的人,没有什幺烦恼会让他困扰。

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练习,有烦恼的人,可以用禅修的方法,练习成为烦恼少一点的人。譬如诸位,我相信都没有开悟,但诸位用禅修的方法,就可以减少烦恼,从烦恼得到一些松绑的利益。如果禅修很久了,烦恼还是非常重,表示用的方法有问题,没有好好地掌握。打坐的时候,你是在烦恼中,一边打坐,一边起烦恼;打坐完了,烦恼好像没有,一打坐烦恼就来了,原因是什幺?没有好好用方法,没有把身体放松。修行一定要把身心放松,身心放松了再用方法,如此心里的种种障碍,会暂时离开。今天的开示到此,祝福大家。

◎时间:2008年8月17日
◎地点:农禅寺大殿
◎整理:随行小组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