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一得:“归零”的艺术



学佛一得:“归零”的艺术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南怀瑾大师说:“空,是学佛的第一步,也是学佛的最后一步。”什么是“空”呢?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古往今来,修佛的人那么多,成佛的又那么少,就是被这个“空”字卡住了。多少僧人东奔西走,跑破无数双芒鞋,去寻找这个“空”,结果找不到;多少僧人打坐参禅,坐破无数个蒲团,结果参不出来。 

 

  
按《心经》的说,所谓“空”,就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还是很难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既然是空,肯定不是找来的,也不是参出来的。如果是有,不管什么金贵难得的东西,总有人能想尽办法弄到手,由于是空,就没法弄了。 

据南怀瑾大师解释,“空”并非什么也没有,当然也不是真的有;不是毫无知觉,自然也不是妄念丛生,而是“不空而自空,不定而自定,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南大师在解释虚空一词,还说:“我们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把自然界的空间当成虚空,所以,在心理上自己造就一个空空洞洞的境界,以为这就是虚空,实际上,有个空空洞洞的境界存在,已经不是空了。这是第六意识有个虚空的观念,是加以造就出来的,在唯识的道理讲来,就是作意。自然界的虚空其实并不空,里面含有空气、水分、灰尘、细菌……等等。佛法所讲的虚空是个名词的引用,虚空即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无以名之,名之曰虚空。千万不要抓住一个虚空的境界,当作虚空。” 

那么,悟透“空”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呢?是为了解脱生死,或者说达到“涅槃”境界。南大师说:“生生死死是现象的变化,我们那不生不死的真我,并不在此生死上,你要能找到这真生命,才可以了生死。”

解脱生死又有何用?生存是众生的最本质需求,其次才是物质需求,其次才是精神享受。很多问题之所以摆不脱、放不下、躲不掉,就是受生死问题的拖累,一旦解脱了生死,就不会“贪生怕死”,就无所畏惧,获得了大自由——身心的全然自由,于是,也就进入了佛家所谓“极乐世界”。曾国藩老年曾说自己活到了“可生可死的境界”,他这时无疑已解脱了生死。但他到达这种境界的基础上是在“立德、立功、立名”三方面都做得比较圆满,无论生死,都可名垂不朽,一生可以无憾。如果他寸功未立、默默无名,他就不见得有这么洒脱。所以这还不是真正的“涅槃”境界。孔子“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才是“不空而自空,不定而自定”的大自由境界。

我们想达到曾国藩“可生可死”的境界就比较难,要达到孔子“从心所欲”的境界就更难了。退而求其次,也可追求“归零”的境界。何谓“归零”?也就是清空过去,从零开始未来。打个比方,用算盘或计算器计数,算完一道题,最好回复到零的状态,再算第二题。如果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算,肯定算出一笔糊涂账。如果这道题的数字很多,算了一部分,也最好归零,再算另一部分,免得中间一数出错,前功尽弃。又比如,在纸上写字,写满一页,自然要翻到第二页,从“空”处接着写。如果仍然在本页写后面的内容,最后写到连自己都不认得写的是什么。 

在工作、生活中,任何事结束,无论成败,都不妨让它“归零”,以全新的姿态开始另一件事。如果一件事延续的时间很长,也可以分阶段归零。 

如何“归零”呢?打个比方,夫妻俩吵了一架,互相说了不少难听的话。吵完了,妻子气得哭哭啼啼,跑回了娘家,吵架这件事也宣告结束,前面说过的话都等于零,做丈夫的第二件事是如何让妻子破涕为笑,把她哄回家,重新做自己的好老婆。如果丈夫一个人躺在床上琢磨妻子刚才说的话,并且越想越生气,这等于在算过数的算盘上算数,在写过字的纸上写字,能算出正确答案吗?能写出好文章吗? 

又比如,工作不顺利,老板提拔多人,不曾多看自己一眼。那么,前面的工作就算结束,以前的表现都等于零,当员工的第二件事是思考哪些行为可能受到老板欣赏,这些行为跟自己的价值观是否有冲突。如果没有冲突,就按老板欣赏的方式做事;如果有冲突,就得准备另谋高就。 

人生原本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上了山肯定要下山,到了甲地肯定要去乙地,做了这件事肯定要做那件事,让过去的有归于现在的零,不背任何包袱,轻轻松松地走向未来,不是很好吗?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