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目的



学佛的目的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的目的,是让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众生共成佛道。而我辈众生研究经教,诵经念佛,守五戒十善,初中六度万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一—最后的究竟,希求同成佛道。

  转迷成悟与离若得乐。话是两章,而仍是一事。转迷成悟在于求真理,是属于解;离苦得乐在于修圣道,是属于行。但如果因求解而悟道,自然也可以离苦;果因修道而离苦,自然也可以开悟。所以转迷成悟与离苦得乐,仍是一体两面,一个目的。

  什么叫做迷呢?昧于宇宙人生真理的,叫做迷。宇宙人生的真像,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而我们习惯于主观上的妄想执着,误认幻生幻灭的万法为常住,五蕴和合的身心为真我。这一切都叫做迷。

  迷有迷于理及迷于事的分别,迷于理的,则执身、边、邪、戒取、见取等诸见;迷于事的,则起贪、嗔、痴、慢、疑诸惑,这二者,前者谓之见惑。后者谓之思惑,见思二惑,合称利钝十使。

  身见,是执著五蕴为自身,执身外事物为我所有。边见,谓我死后,或执断灭,或执常恒不变,皆为偏见,而非中道。

  邪见是谤无因果。戒取见是执取非理之戒禁,执为生天受乐之法,作无益勤苦。

  见取见,是取余四见一种或多种,执为究竟之理。

  贪、嗔、痴三者,前文已有述。慢者,持己凌他,谓人皆劣于己。已独胜于人之意。疑者,谓于实理实事,犹豫不决之谓。

  以上身、边、邪、戒取、见取诸见和贪、瞋、痴、慢、疑都是迷惑。学佛者欲转迷成悟,先要断惑。断惑才能证真,才能去掉我们心识上的妄想执着,才能显露出我们的真如本性。

  我们的心识上有了迷惑,就要因惑造业。有了业,就要因业受苦。所以迷境也就是苦境!关于苦,有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以及内苦、外苦等,难以尽述。总之,“受即是苦”。所有的一切感受,都可以说是苦。

  苦是与生俱来,无以避免,要想离苦,先要消业——使身口意三业戒恶向善——要想消业,先要断惑断惑是转迷成悟,开悟后就可以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学佛的目的,归根结底说起来,也只是在求得“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最后达成佛的目标。

  因为烦惑习气往往是  随人事接触而发,因此,藉一切顺逆的人事境遇而砥砺磨练,也是降伏烦惑的方法之一。

  并且,大乘佛法的真精神,也并不以解脱一己之苦而满足,所以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不但度己,也所以度人。

  在修持磨练的过程中,约有下述情形:

  我们在未学佛之前,终日间烦恼妄想,以妄为真,实因贪嗔痴三毒遮蔽真心,以致堕入主观而不自觉。一旦宿世善根成熟,遇善知识开导,皈依佛门,但在初学的时间,往往是信疑参半,精懈不定,同时,我们的烦惑习气,不对治还罢,对治之下,愈觉得妄念起伏。难以抑制。这并不是我们在修持时妄想杂念多,而是在平时,妄心对境攀缘起伏,不为我们觉察罢了。在这过程之中,我们只要精进不懈,时时觉知一切事相的顺逆、好恶、是非、爱憎,皆是妄心的虚幻分别,日久之后,定力渐强,慧力日增,烦惑习气也就日渐消落,不如往昔的坚固执著了。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