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的78帖心灵良方,让你学会如何爱惜自己,也关爱别人!



圣严法师的78帖心灵良方,让你学会如何爱惜自己,也关爱别人!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圣严法师以爱的智慧, 启发我们超越情感的起伏,远离失落感, 在亲密关系中,永远心想事成!  


                             圣严法师

    
1930年出生,十三岁出家修行。曾于高雄山中闭关六年,并留学日本,获得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杂志编辑、教授、研究所所长以及译经院院长等。

   
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创建法鼓山、僧伽大学、法鼓大学以及社会大学等。在国内设立禅修、文教、慈善等基金会,分支道场遍及于欧、亚、美、澳等各大洲。他是一位教育家、作家,更是一位宗教家和国际知名禅师,长年在国内外为推动「心灵环保」、「种族和谐」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遗余力。

 

  
圣严法师所获得的荣誉奖项中,包括总统文化奖、行政院文化奖、社会运动和风奖之杰出社会运动领袖奖、中山文艺创作奖、中山学术着作奖、斐德烈二世和平奖等十多种。

 

   
出版着作一百多种,已有十多种语言的译着。他曾经应邀为《中华日报》、《中央日报》、《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等各大报纸,及《天下》、《康健》等杂志撰写专栏。

                          什么是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离不开情,无论是男女的爱情、家庭的亲情或是朋友的友情,情都与我们密切相关。情可以产生正面的能量,创造美好的人生;也能成为困扰你我的苦果,如爱恨交集,苦不堪言!我们该如何面对世间情? 

  
圣严法师以佛法的智慧,将你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自我情绪管理、婚姻相处、亲子关系、交友原则、爱情本质等,转化为78帖心灵良方。这些观点简单易懂,却能点醒红尘俗世的我们,开启对于情、对于人生的不一样的体验。就如书中所说:「要从『有情』而成『菩萨』,如此就成为『觉有情』了。」  

                                        
「情」是什么?

  
对于有情世界的探索,始终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无论是家庭亲子的亲情、同侪朋友的友情,或是男女之间的爱情,甚至人际之间的相处,都令人玩味再三。甘甜美好的情感,可以使生命缤纷多采;而仇恨悲苦的情感,就像风云起伏般阴晴难测,往往人生转折就在一念之间。

   
当我们敞开心胸去觉察、去感受时,人间处处皆有情,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世间情,而不为世间情所役使?圣严法师在书中提出:「山不转路要转,路不转人要转,人不能转则心念要转」、「经营家庭不需要去计较自己付出多少,只要自己奉献得愉快,也觉得幸福,就足够了」、「情绪是要化解、调节,而不是发泄」等观念,这些从生活体察中淬炼出来的智慧法语,在字里行间俯拾皆是。

   
此外,圣严法师也针对我们生活及情感上的诸多疑难,例如:「情」一定是苦的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如何才能做好情绪管理?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等问题,运用佛法的智慧,提出了实用的解答与超越有情烦恼的人生新视野。

    书中七十八则问答,内容涵
;自我情绪、亲情、爱情、友情、两性等方面,法师的解答宛如一帖帖的心灵良方,引领我们在面对世间各式各样的情感时,激荡出不一样的生命态度。这部「觉情书」,能让我们走出生命的层层疑惑,不再为情所困。

                       【调伏与转化】篇

   问: 
情绪没有了,便能产生智慧和慈悲,能不能说有了智慧和慈悲,就懂得如何控制和安抚情绪?

   答:
要安抚自己的情绪很不容易,如果情绪已经升起,要再设法安抚下来是相当困难的。这时候,只有想办法赶快脱离使自己产生情绪的环境,远离不舒服的状况,让心安静下来,保持头脑冷静,慢慢地情绪就会稳定下来。如果不赶快回避,就不容易按捺住已升起的情绪。

  
面对不同于平常的状况,如果会使自己痛苦、兴奋或是忿怒,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远离当下的情况。若与人发生争执,正在气头上的双方都觉得自己有理而继续争吵,此时劝架的人无论如何得要拉开双方,让彼此听不到叫骂声、看不到表情,等双方都冷静下来,情绪就安定了。

  
所以,冲突发生的时候,最好有第三者来劝一劝,如果自己有智慧,不妨先道歉,说声:「对不起,我相信你有理,不过我也有点不高兴,现在我们都在生气,有理也说不清,能不能等一会儿彼此冷静下来之后,大家再好好谈。」如果能这样处理问题,会比较好。

   问: 
一般人并不懂得管理、控制情绪的方法,请法师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做好情绪管理。

  答:
对于情绪,最好能够化解、融化,我们讲消融情绪,而不要控制情绪。

控制情绪是指有情绪却不让它发出来,拚命地别住,别久了就会爆炸,爆炸的时候可能发疯、发狂,发生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的事。这就好像锅子里面装满了水,在下面加热让整锅水沸腾,上面却还用?#92;子紧紧?#92;起来,这样不让热气散发出来,锅炉可能会爆炸。所以,一定要采用疏导的方式,让它有发泄的地方。

  
而消融情绪的方法有二种,一是发泄情绪,另一是疏导情绪。疏导是让情绪有个柔和的出口,而这个出口是用来化解情绪,并不是让情绪爆发出来。

   
至于怎么化解呢?我经常告诉大家,不要只是眼睛老是看着、耳朵老是听着、心里老是想着,而要赶快脱离让自己产生情绪的情境,然后藉由念佛、数息或打坐、拜佛来分散、移开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就是在化解情绪,而不是控制情绪。

                                     
 【走在婚姻的道路】篇

  
问: 既然没有不做怨家的婚姻,那么在婚姻中遇到冲突和不愉快时,应该怎么处理?

  答:
大部分的婚姻都是在恩恩怨怨之间,你让我、我让你,你伤害我、我伤害你,但是为了家庭、孩子或是自己的面子,还是维持着婚姻。一直到老了以后,吵架的机会才会减少,这是因为年纪已经老了,没什么好坚持、没什么好吵的了。年轻的时候不吵架、不埋怨,不在背后说坏话,那是很难。

  
因此,夫妻之间并不完全都是好的感情,也有不好的感情,生活在一起也是会有情绪。譬如在爱情里彼此会想要占有对方,有占有的欲望就会有妒嫉。妒嫉不一定是因为感情里出现了第三者,有时对方才能比自己好,或某方面表现得很出风头,都会引发妒嫉心。

  
除了妒嫉,有时还会有自卑。跟对方相处的时候,感觉自己什么都不如他,或是对另一半有意无意的露出骄傲、傲慢的态度,伤害了对方的自尊等,类似的伤害在婚姻里满多的,但是为了种种原因,都容忍下来了。凡此种种,足以说明在爱情的过程之中,还是会有情绪。

   
无论是汽车或是机器,都需要润滑油,而感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油。此外,人跟物之间也有感情,譬如说人和狗、猫等宠物之间,或是花草、树木,只要因喜欢某些东西而想跟它相处,这都是感情!这种感情比较持续、稳定,是支撑生命的一种力量,这也是很好的一种调剂。

  
没有感情生活的人,是非常?#92;燥的。太理性的人什么都讲道理,一副冷冰冰的样子,跟这种人相处很不舒服。反之,人与人相处时,若觉得自己让一点没关系、吃点亏没关系,因为我喜欢他、我爱他,所以愿意为对方奉献,为对方多吃一点亏,也愿意为对方多承担一些,这就是一种互助、互补。夫妻之间是这样,亲子之间是这样,甚至于朋友之间也是这样,那么,我们与人之间的相处,便不致产生恼人的情绪了。

                                         
 【父母的课】篇

   问: 
中国人常常会用「血浓于水」来表示亲情的重要性,亲情的本质是什么呢?此外,众生皆有情,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情」?

  
答: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都有亲子关系,这是与生俱来的感情。「亲」的意思,一种是指「血亲」,另一种则是「亲近」的意思。「血亲」就是血浓于水,有血缘的关系,而小鸟、小狗等动物都有亲子感情,何况是人!孩子就像是自己肚子里的一块肉,要怀胎十个月才能生出来,但即便是将领养的孩子扶养长大,也是亲情。

  
至于「亲近」的意思,是指双方经常在一起,时间相当长,互动关系非常密切,彼此之间成为一种生命共同体,此时亲情便产生了。这种亲情,就像师生、师徒关系,或是人和宠物之间的关系,彼此会有倚赖和依恋。 

  
众生皆有情,最重的是亲情,其次是爱情,再来是友情,这是众生的三种情。亲情是最基本的,是生命的基础;爱情是两个生命结合的一种关系;友情则是互动的,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支援,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就产生了友情。此外,对佛教徒来说,还有一种情叫做道情。道情就是彼此在修行的道路上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称为道侣或道友。 

  
在这四种情里面,除了道情之外,还有亲情是没有条件的,不会要求什么回馈。虽然中国有「养儿防老,积防飢」的说法,但这只是一种较为?#92;利的概念,通常父母对儿女的养育很少会真的这么想,把养孩子视为投资、保本,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多。因此,我们也可以流水来比喻亲情,水是顺流而下,就像是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是没有条件、不求回馈的。 

  
问: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里,我们可否用佛教的义理和智慧,建立新的亲子关系和观念?

   答: 
当孩子小的时候,是亲子关系,但当孩子成熟以后,则可以转变为朋友关系。这个朋友关系当然和孩子同年龄的朋友不一样,可是在态度上,父母应该要把孩子当朋友看。至于在亲子关系中的双方,一定要多为对方设想,也就是父母要为孩子设想,孩子要为父母设想。 

  
父母有父母成长的时代和环境背景,他们可能很唠叨,观念可能很老旧,但是无论如何,还是要感谢父母,因为他们是好意的。至于是不是接受他们的想法,当下要说「是」,事后还可以再慢慢商量,这样比较不会让父母伤心。 
而儿女的天地和他们朋友的天地,与父母的都不一样,儿女所接触到的环境、知识,也和父母不一样,因此想法不一样是正常的,父母应该要谅解他们。 

  
假如父母很谦虚,对于儿女们做的事情能够跟着学习、了解,和孩子们玩在一起,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就可以做他们的朋友。至于儿女则要了解父母是如何从他们那个时代的背景和环境历练过来的?他们为什么有这种想法?了解以后,就可以陪父母谈话、聊天。 

  
过去,我常常跟我的师父东初老人聊天。我师父的教育方式和做法较传统,但是思想非常开明。我和他谈话时,都是请教他,听听他在那个时代是怎么想的、怎么做事情的,了解之后从中学习,对我来说,那些知识和经验都是宝。我跟师父谈话的时候,他觉得我是知音,他不会觉得我是小孩子,什么也不懂。所以他们上一代的事情,他的朋友,以及那个时候的观念,我都知道一些,因此我和我师父之间的互动十分良好。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