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佛法哲理感悟



生活佛法哲理感悟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情绪其实是一种不成系统的杂念或习性,是累积在我们心里面拉拉杂杂、肮肮脏脏、鬼鬼祟祟的念头。如果情绪一直闷在心里出不来,就会在身体里胡乱打转,像闹鬼一样,这样的暗鬼是很可怕的。不过,透过禅法来调整情绪,就可以帮我们祛除心中的暗鬼。
 

   
因为禅修的过程,就像一次内心的大反省、大检讨,经过理性的分析,找出内心一些重大的问题,生起惭愧心。经过这样的分析之后,你的内心会渐渐比较清明、沈稳,因而更了解自己,使自己的情绪稳定。这就好像身体长了毒疮,要先开刀把脓清掉了,才会再慢慢长出新的肉来,如果毒疮不开刀,就长不出新的肉。

   
禅修经由理性观照身心的过程,用方法来净化身心,让身心渐渐变得非常安、静、清、明,就不会老在情绪里头找发泄的路。 

 

                             
柔顺的扁担才能负重

 
   
我曾经看过乡下人家做竹扁担,愈是上等的竹子,所做出来的扁担愈是细巧,很能负重。有时候扁担看起来似乎就要断了,实际上却非常坚韧,其关键就在于柔软。

   
在我们学校里,曾有一位教授,因为学问好、反应快,所以对很多人、事都会批评,而且他的脾气很大,常会骂人,好多师生都很怕他。

    
后来有人问我是不是该开除他,我说:「他并没有犯什么错,只是站在反对的立场,让所有人时时提高警觉。有这样一个人,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成长的助缘,我们应该感谢他,他是一位大菩萨。」如果能有这样的想法,就是一种柔顺、包容的态度。

   
柔顺让人对环境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不论我们面对任何人,如果能够适应他、为他服务,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善意,就会逐渐改变态度。

 

                           
 好事多磨 

 

    俗话说:「好事多磨」,成就一桩世间好事,尚且要费尽心力,突破重重困 难,何况是修行?修行路上,从薄地凡夫到成佛,一个障碍接一个障碍。有时障碍确实存在,有时是自己一边走,一边制造障碍,而使自己必须跌跌爬爬地通过这些障碍。

    有一次,我上楼梯,有人喊:「师父!」我一回头,差点向下摔倒,原因是踩着了自己所穿的海青的下襬。可知,有身体就有障碍,有心念就有障碍。

    修行人就怕自己不反省自己是凡夫,福德浅薄、智慧不够、烦恼障重;当常以圣人的境界心向往之,而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圣人。要求凡夫立刻没有烦恼是不可能的;但能够知道惭愧,愿意修行,并尽力而为,这便是负责任的态度了。

    烦恼来时,不要害怕、不要讨厌,让它烦去,自己不烦,久而久之,烦恼会愈来愈少。有人要跟烦恼斗,那将更加一层烦恼。用意志力也许可以战胜烦恼,但这只是暂时的,好比用石头压草头,强劲的烦恼草根,还会从旁的缝隙间冒出来,或者石头移开后,草依然茂盛。

    在修行中的忏悔法门,便是要让积压的烦恼露出来,好比出清一个千年的厕所,必须先泄其臭气。事实上,人心中所积藏的无明痴闇,岂止如千年古厕,乃至是亿万万年以来的老厕所,里头的贪瞋愚痴,既脏且臭。开始修行就是将它打开,让它风吹日晒;虽然最初之际,是臭秽难当的,但时日一久,臭气自然消 散。修行人不能不面对事实,你希望一个茅坑是清洁的,不应该臭,这已经违反了常理。

    修行,要什么都好,随境而安;任何烦恼境界出现,都不要理它,既不拒也不迎。境界好比五月天的苍蝇,日本话叫作「????」(讨厌),愈想赶牠走,愈觉得讨厌。你挥一挥,牠飞两转,你一停手,牠又回来了,绕着你的脸上、身上嗡嗡作响。据说,释迦世尊在树下长期坐禅修行之际,鸟儿看着他的头发软软的,便在他头上做了鸟窝、生蛋、孵小鸟、拉屎;佛是知道的,就是不管它,结果修成了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道。所以修行时,遇到障碍,以不排除为原则,不以障碍为障碍,不将障碍当作对象来破除。

 

                       心胸开朗,就不受环境局限  

 

    有不少人常常觉得,自己的工作顺利,甚至事业做得也还平顺,生活范围相当广阔,但是内心世界或行为模式却总是像受到某种限制,而被局限在一个小框架里,心胸开朗不起来。

   
所谓的「心胸开朗」,应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种是眼界开阔、心胸广大。通常一个天性乐观、豁达,对于现实的环境与遭遇抱着乐天知命心态的人,才能够做得到。这种人非常幸运,他的性格天生就很开朗,但是这种人也可能变成对什么都不在乎,做什么都好,即使无所事事也不以为意,这么一来,生活可能会发生问题,生命也缺乏意义。

  
至于心胸开朗的第二个层次,则是指超越全部的时空环境、超越所有的利害得失、超越一切的成败是非,这种超越的观念和心态,才是真正的开朗。

  
我认识一位原本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但后来遇到经济不景气,生意开始走下坡,于是心情非常沮丧。我告诉他:「原本你是没有生意的,渐渐生意才愈做愈大,『生意』原本就不是你的,现在不过是回归原点,你也只有好好面对它。」他说:「起初没有生意都还好,反而是生意好转以后,一下子亏了那么多钱,让我觉得非常放不下、受不了,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安慰他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够处理的就尽力处理,不能处理的就放下。在这个时代环境中,许多因缘条件配合起来,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你心里着急也没有用。」

   
他听了以后说:「难道,就这样让全部的事业成为过眼云烟吗?」

  
我说:「你来就没有事业,一切等于从来没有过。将来如果有机会从头做起,那不也很好吗?」

   他又说:「我大概没希望了。」

  
我鼓励他:「不要这么说,这一生没有希望,来生还有希望,永远都有希望的。」

   
一个心胸开朗的人,对于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有「不得了」的想法,但是他能做到该努力的时候就努力、该回避的就回避、该处理的还是会去处理。真的没有办法、处理不了的事情,就坦然面对,接受下来。也就是说,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如果当时的现实条件、环境因缘无法处理,也不要再挂心,就放下它吧!

   
曾经有一年台风来临前,我们北投农禅寺因为地势低洼,所以未雨绸缪,提前把所有放在低处物品搬到高处。可是台风来的时候,还是逃不过淹水的命运,农禅寺淹成一片汪洋,损失很多物品。面对这无奈的事实,我认为既然已经尽力处理了,无论结果如何、有没有损失,都不必那么在意,只要全心处理善后就好。

这就是善用因果、因缘的观念来看待事情。

  
如此一来,就能够超越利害、得失、成败,不受外在环境的局限,到了这个程度,才算是真正的心胸开朗。

                                      
佛法的安心之道

 

 
佛法的安心之道,不是等到压力现前,情绪激动,乃至事後追悔才想办法调适。而是在於「积之在平日」的「庄敬自强」,逐渐调整自我生活型态,逐渐增强心智;如此遇事才有「处变不惊」的定力,终而能「用之在俄顷」的,发挥「慎谋能断」的智慧。且随云水伴明月,但求行处不生尘。

  外在的情境并不会给你压力,只是当我们的心与因缘和合的情境接触时,由於凡夫执取一切都是真实的,而起常乐我净的颠倒,压力源自烦恼所引发的爱欲情绪,多数人只想加强那份掌控外境、抵挡无常的执着,於是「渴望企求未得到的,或想要得到更多,以及想要去除不合乎自已企求期待的;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已得到的,失去後又引起忧恼。」

  许多心理压力是源自於我们拒绝面对现实,不愿接受生命的真实面目。由於承受力量的心智不足,便形成了压力,由於心智不足又再引发烦恼情绪,成为新的压力源,如此恶性循环,压力当然越来越大。

  虽然我们已经多少理解无常无我的道理,但由於无始劫来的无明,在心理上却对无常无我有一种根深柢固的厌恶感。我们想要的是常、是永恒、是期待永远不变的安全感。我们深信可以掌控外境,可以得到常,於是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去加强那份来抵挡无常、抵挡不可意、保住可意的力量,而继续执着永恒。短暂的一生,我们是要加强那份抵挡无常於死亡的执着,还是学会面对事实,看破虚妄而放下呢?

  佛法的安心之道,是求心不求境,不去改变外境,而只向内对治烦恼的根源。这样既能一方面去除压力源头的非理性情绪,一方面又增长能承受压力的心智。而依於缘起的义理,这就是四谛中离苦得乐之道谛,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戒、定、慧」三增上学。限於篇幅无法深入探讨,仅就其相似於世间一般的道理,而又顺於解脱之特质略述於下:

  戒:保护我们这念心不要做出伤害自己的事,并且降低压力来源。

  定:能够增长心的能力,面对无常变化和沉的住气,这样才有空间给理性的思维。

  慧:依於真理做出正确抉择。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