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般若智慧



什么是般若智慧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一个讲智慧的宗教,可是佛教的智慧是什么,却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今天就谈谈这个问题。

   
佛教认为智慧有两种:一种是世智辩聪,就是学习物理、化学、围棋等的智慧;另一种是能够断除烦恼的智慧。在美国心理医生约瑟夫.贝理著的《活出自己的智慧》中谈到,有人智商非常高,可生活却一团糟。他们也修一种类似四念住的方法,大概是学南传佛教,靠一种不同的智慧,来解决烦恼问题。一般人往往将这两种智慧混淆,一个信佛教的中医给我讲中医理论,我听不太懂,他说:“你们这些人就是不求智慧,我也没办法。”当年许多大译师,为了防止将这两种智慧混淆,不把这种特殊的智慧译作“智慧”,而是只译其音“般若”以示区别。

    
{这是第二段}这种智慧又是怎样生起的呢?佛在小乘的《阿含经》中说,在欲望息灭中生眼、生智。怎样才是欲望的息灭?即四念住讲的“如实观”,“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如果我有智慧,对它就是如此;如果我没有智慧,对它就是如此,我没有智慧。这就是“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凡夫见到智慧时,不仅只是看到,马上价值评价就生起(唯识学讲的此量),智慧价值高,要把它抓住或是想将其推向更高。见到愚痴不仅是见到,而是愚痴价值低要将其推开。练气功的人,“执著价值低,不执著价值高”。不执著就成了欲望的对象。讲“完整性”的人,完整价值高,分裂价值低,整天都在欲望完整。对待欲望也要看只是看,一般人容易犯的错误是,看见欲望不只是看见,还想将其除掉。陈燕珠注解的《大念住经要义》中说,欲望来的时候允许它来,允许它要呆多久,就呆多久。

  
{第三段}《信心铭》第一句:“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最高的道无难,只要不挑肥拣瘦。在智慧、愚痴中不要选择智慧;在完整、分裂中不要选择完整。第二句“但无爱憎,洞然明白”。没有对智慧的爱,对愚痴的憎,修道的很多事情就洞然明白。为什么洞然明白?因为智慧起来了。永嘉大师《证道歌》第一句:“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绝学”——是指把各种学问丢掉,学道之人因为平凡的东西价值低,不平凡的东西价值高,故好博学多闻。“无为闲道人”——我若对永嘉大师说:“师父,我有执著该怎么办?”回答:“对,它就是如此,不怎么办。”而一些假善知识会说:“执著是个大事,你要解决它”。迷执弟子整天都在想:“我怎样才能不执著呢?”那些讲完整性的,一天到晚都在解决分裂的问题。禅宗说:一有所重,即落巢臼。一个人重视智慧便被智慧所缚,重视完整便被完整缚。有人问大珠禅师:“什么是大涅槃?”“不造生死业是大涅槃。”“什么是造生死业?”“求大涅槃是造生死业”。重视大涅槃便被大涅槃束缚。古德云:“把佛和凡夫统统放下顿时解脱。”同理把智慧、愚痴、散乱、一心不乱统统放下顿时解脱。“不除妄想不求真。”——不会说执著、分裂、欲望、散乱是妄想,须要去除掉,有个什么真的东西可以求。佛教教人行中道,凡夫都是落在两边。哪两边?智慧是一边,愚痴是一边;生死是一边,涅槃是一边;欲望是一边,无欲是另一边。西方一百多年前,处在基督教统治下,当时是欲望价值低,无欲价值高,落在无欲一边,一个人有了性行为会有负罪感。而现在西方是无欲价值低,欲望价值高,落在欲望一边,不达到性高潮,便觉得不对。“中”在哪里呢?“中”就在“看只是看,听只是听。”性就是性,这个人是欲望的,那个人是无欲的,仅此而已。如此既没落在欲望这一边,也没落在无欲那一边。

   
宋朝佛眼禅师说:“一般人修道修不上去,原因就在总是弃这边,就那边。”总是弃不懂不会、散乱的这一边,就{跑到}懂了、会了、禅定的那一边。佛眼的师兄弟大慧杲教人:“省力处,就是得力处”。怎样省力?如修四念住一周尚不能掌握,“对,它就是如此,我还不能很好掌握”。如此修行才能得力。禅宗的智慧是在明心见性后得根本智,明心见性并不难,赵州禅师云:“世间的东西难得见到,见到就容易识别;佛性容易见到,但难于识别。”找一个直指人心的公案勤习之,见性不难。

  
{第四段}当今学佛者众,可是佛教却很衰败,有的因为追求一心不乱造成心理压力大;有的担心入地狱,陷入深深的恐惧中;有的因持戒动则得的咎没法生活。 
还有的对心中的恶念强打强压,致使内心冲突严重。佛法本来是烦恼的止熄,现反增长烦恼,甘露转成毒药。六度万行离不开般若,否则免不了瞎修乱练,森田疗法看这些诚虔的宗教人士,往往都是有心理问题的患者。

  
原因就在于大众缺少智慧和正见。临济云:“你们这些人可怜啊,个个都是披枷带锁,想找善知识解粘去缚,这些所谓善知识又给加上一重枷锁(如圆满、不执著、完整性)学人欢喜,彼此不辨(混乱一场)。”佛教的四圣谛、十二因缘,早已不能用了,相反日本心理医生森田正马创立的森田疗法,却能将四圣谛的一些理论用于日常生活。当今佛教还是在走过去“笼统真如,颟顸{manhan糊涂}佛性”的老路,大家都知道有一个真如、佛性,可什么是真如、佛性却不知,都知道要不执著,可在具体事情上怎样才是不执著,都笼统带过。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靠修四念住或明心见性。汉传佛教总觉得四念住是小乘不愿学,《大智度论》讲四念住时有人问:“这不是小乘吗?”龙树菩萨回答:“小乘也得学。”一个想学量子力学、相对论的人,小学的加减法也得学。

  
{第五段}佛陀教导要“依智不依识”。我们平时用的是识,这个识就象猴子的智慧,一个猴子想要学物理,它得先进化,首先具有人的智慧。一个猴子整天拿着物理书看,自认为对物理学有了深刻认识,不过是胡扯。达摩在《血脉论》中说:“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做个喜悦的人》的作者苟嘉陵居士自述,是在修四念住后,对佛法的认识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原因在于智慧起来了。大陆《禅》杂志主编黄明尧居士是将《信心铭》背下来,在生活中时时应用后,才开始受用。余学佛十几年,也看过不少书,可临事却不知所措。各种武林秘籍看过不少,却连只鸡都抓不了。学四念住后,时刻将“看只是看”提起,两年半后才有所改观。余在学四念住前也看过些禅,但不知所云,学四念住三年后再看禅,就多少明白一点。曦比丘在《你的烦恼熄灭了吗》中说:“修四念住的人尽管他还不能完全断除烦恼,但他知道这条路不会错,他也不须要看书或是去问别人{因为有了般若},能够自炽燃{作自己的光},法炽燃{用四念住来照亮自己},莫异炽燃{不用别人来照亮自己}。相反一个学佛多年的人还心中没谱,须要看书和问别人,那说明他的修行是有问题的{因为没智慧}。”

  
{第六段}一般人学打坐,念经,念佛,念咒容易,修四念住难,原因是我们平时长于著相,例如我们可以把著相带到打坐中去。打坐时散乱价值低要舍去,心集中价值高要取,《坛经》把爱憎取舍,称为著相。

  
一位博览群书的专家一看四念住,马上说,四念住的实质是转变观念。《中阿含。分别圣谛经》说:“你要认为这个思想观念是不好的,要转变到好思想上,或要将好的思想维持住,统统是求而不得苦。”而修四念住却要人不著相。在修四念住时遇到困难,不要勉强修下去,回头看这个困难,允许它存在。大慧杲禅师云: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我以前一失眠就很着急,修了二年多四念住,虽有时三、四天睡不好但心里不急,就象森田疗法说的,失眠不用急到真的需要睡眠时,它自然就能睡着。从前对讨厌失眠很熟,现在变得生疏。佛陀说修四念住,早上修了晚上就能有进步,晚上修了第二天早上就有进步。尽管你可能还体会不出来。

   
{第七段}佛法讲“体,相,用”“明心见性,看只是看”是智慧的体。大智若愚是其相,临济云:“老僧我只知吃饭睡觉,拉屎送尿,愚人要笑我,只有智者知道。”愚蠢的人总是在欲望一个不平凡的东西。南传佛教诸大师讲的都很平实,一位终日将圆满究竟挂在嘴边的人,拍着胸脯说:“我的水平远在这些南传大师之上。”。在实际生活中知道什么是执著,是智慧之用。

   希望我们能依佛陀的教诲:“依四念住而住”。

    普愿大众 智慧如海,正法久住!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