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动植物,求其灵气



善待动植物,求其灵气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善待动植物,求其灵气
        
善的习性虽然柔如水,但力大无穷,可以改变人的内在机制。 
        
善待他人不仅可以延寿、气血畅通,还可以令面容秀美。

 

   
人类经过对动植物的狂砍乱杀,遭到大自然报复之后,才开始明白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一致性。联合国和各成员国先后颁布了相应的法律,采取了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
  人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组成部分。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政府的法律,都规定了“秋斩”制度,即春天定罪,秋天问斩。先辈认为,天人是合一的,
春夏之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人虽非草木,但亦属自然界组成部分,其生死应合于自然。秋天草枯叶落,斩首罪犯才合天地秋杀之时。


  中国的先哲认为,动植物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具有相似的灵性。《聊斋志异》里记载许多动植物有人性的故事,被称为神话。实际上,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发展,有些也未必是神话,而是一些具有超常感官能力的人,感知到了动植物的思维和情感。现代科学证明,植物也是有思维和情感的。报载有科学家在一盆盛开的花上安装上特殊仪器装置,模仿鬼哭狼嚎的声音,此花立刻发抖和瑟缩,仅5分钟左右便死掉了。相反,给它放美妙的音乐,它却发出阵阵香味。

  动物更是如此。1996年4月,报载海南一位妇女,看到一只龟往她家墙上爬时跌落下来,她将龟救回家喂了十几天后放生。第二年的清明,这只龟又找上门来。几年来,此龟年年在清明时节到这位妇女家探“亲”。类似的事情很多,从不同的侧面证明了动物有思维和情感。动物与人同属于生物,只是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方式不同,而无本质的差异。
  动物的灵性与人的身体健康相关联。中国古代有道行的人懂得这一点,因此视动植物为友,求其灵气。一些真正的大师深居无人之处,与动植物为伴,与山水为邻,其道理之一,也是求动植物和山水的灵气。修道之人爱惜动植物,养生之人也应如此。

  民间有一故事,讲的是张李两个赶考书生,路见一条狗,狗因天热而伸出长舌喘气垂涎。张书生见状认为可气,打了狗几棍子扬长而去。李书生见狗可怜,打一桶井水让狗饮。二人先后到了考场,张书生突然脑中一片空白,面对卷子一字答不出来。李书生本是大病初愈,气血不足,头昏眼花,可卷子一到手
,立感气通血畅,心明眼亮,手中的笔不由自主地在纸上行云流水,可谓妙笔生花。李书生最终名列榜首,而张书生名落孙山。


  元代《忍经》记载了两件事:
  后汉时有个杨宝,弘农人。7岁时,在华阴见一只黄雀被鸱攻击落地,招至许多蚂蚁围剿。杨宝见其可怜,救起它并以黄花喂养百日,待痊愈后放生。黄雀晨去夕归。有一夜,梦中黄雀变为一黄衣童男,向杨宝反复施礼,说:“我是西王母使者,去蓬莱,遭鹰攻击,感谢你救我。现在我接受派遣到南海去,向你告别。”说着拿出4枚白环,说:“保存好这些环,你的子孙可以官至三公。”黄雀飞走,再无音信。此后,杨宝、杨震、杨秉、杨彪四代人均为官三公。
  另一件事是:楚国有一人姓祝,字元畅。在去齐国的路上,见沙中有一蛇头上有血污,他用棍子挑起蛇放进水中离去。回来时路经此地,见这条蛇口含一颗珠子奉送,元畅不敢接。晚上,见门外有一片光亮,推门出去,一条蛇吐出一颗珍珠离去,此珠直径一寸。
  鸟雀属飞禽,蛇属鱼龙,它们被救知恩图报;如残害它们,其报复也是自然的。这些史料虽无法考证,但也说明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人对待动植物的态度与养生保健有密切的关系。现有的科学手段还无法解释人与动植物灵性之间的关系,可是在生活中令人深思的事情却时有发生。

  佛、道两家不杀生,是有其深刻道理的。除了修炼性善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生灵在被杀的瞬间,有可能释放一种干扰波,破坏人的脏器或意志,其报复的时间或长或短。这种生灵主要指那些野生动物,因为人们往往不知道它究竟生长了多少年,内在的质量究竟有多高。

  上面的事例所包含的道理,用现有的科学手段难以解释清楚,但用模糊数学的思维方法可以得出一个经验,不要残害动植物,要爱护它们,以求灵气。有道行的人看到树木和动物受伤,
都会力所能及地帮一把,这肯定有益无害。动植物对人的帮助潜移默化,全在无言无形之中。我曾担任解放军军事法律顾问办公室的总法律顾问,虽信奉中庸之道,但为顾全国家之大利益
,也曾触怒权贵。当磨难临头,好像总有一种冥冥之中的力量保护我,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其强大的力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形成这种力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动植物为友是一个重要方面。平日里,我见到花草树木受损,都力所能及地扶植一下;看到鸟受伤,会将其送到林荫处休养。保持这种平和的心态,可随时接受大自然交换来的良好信息,必有益处,其乐无穷。

 
  上面讲了善与养生的关系,目的是让人的每个细胞处于平和的状态。至于里面引用的一些史料是否准确并不重要,把它作为寓言亦可。它起码可劝导人类向善,在恶念萌生时有所顾忌。总之,善是伟大的,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最具生命力的。佛、道之所以经久不衰,重要的一条是弘扬善。善是养生的阶梯,没有善就难以升华。

 

    本文摘自刘逢军教授《善是养生的阶梯》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