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的美德



清贫的美德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在广州时遇见了一位社交名媛,人长得标致,才华颇高,也十分有能力,但人生最高的志愿却是嫁个有数亿人民币的富豪。这使得我不禁联想起韩国的法顶禅师在「清贫」上面的一些见解。
  这位感召了数百万韩国读者的精神导师,近年来在华人圈内也掀起了令人悸动的心灵涟漪。我将他在《山中花开》这本书里有关清贫生活的文字做了一些修润,提供给广大的网友,以及这位或许尚未准备好要阅读此篇文章的名媛。
  当大萧条扑天盖地弥漫全球之际,人就很难再放肆地逃亡到财富的追求上面,禅师素朴的智慧在这时才真的开始发挥作用。文中提到的圣方济,是我最能相应的一位天主教神秘主义者。前一阵子在内地时,有许多朋友问了我有关「吸引力法则」是否可以当成真理的问题,我想这篇文章里的精神不言自明地回应了这些朋友的疑问。

《山中花开》──禅思小径

  借用一句圣方济的话:「贫穷不是让我们跌倒而是促使我们向上攀升的道路。将自己拥有的与陷入困境的邻人共享,是升华自我的转折点。」
  我们不能因为面临经济危机就一蹶不振。事实上,经济危机反而是提升自己的契机。
  为了坚持「神贫」的精神,圣方济在遗言中嘱咐追随者只能用土壤和木头来建造房舍。这段遗言使我深受启发。
  佛教经典也有启示,一位好的修行者应当首重清贫,如果无法坦然度过清贫日子,就不容易生起菩提心或了悟真理。
  正视清贫,选择无染的清净生活,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节制的美。
  人们在富裕中容易堕落,清贫则能带来内心的祥和。
  从欲望的纠葛中解脱,人类才能和宇宙融为一体。若是被欲望或执着控制,我们就感受不到身外的世界了。
  把拥有的物品减到最少,将自己升华为宇宙的一部分,便是清贫精神。清贫是一种节制之美,是人类的基本德行。佛教精神就是要训练我们自律,并且了悟温柔的节制情操。
  怎样才能拥有清贫的美德呢?答案是要拥有温暖的心胸。我们在使用琳琅满目的便利商品时,应该扪心自问:我是否真的为此感到幸福?
  只要按一个钮,就能吃饭、冷藏、洗衣;使用这些设备时,我们究竟能感受多少的幸福呢?我们对这些东西是否真的心存感激?
  人类不能仅仅靠智力存活。只注重头脑的运转,世界就会越来越冷酷。如果社会只注重智力,人们的心将会失去让温暖能够注入的空间。你看!所有的否定、诽谤、欺瞒以及尔虞我诈,不都是奸巧的智力在起作用吗?
  相反地,如果我们的心不起这些恶念,就不会去理会红尘琐事。现今大学选拔人才只注重才智,这样的方式必须重新思量。一个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社会,往往会产生各种问题。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通过头脑来彼此信任的,我们得从心底真的互相信赖。人类的大脑产生的是抽象的思维和概念,大脑总是在计较和猜疑,但只要敞开心胸,我们就能接受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坦诚的信任才是真实的信赖,信赖与诚实不是从大脑产生的,是源自于内心。
  想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拥有一颗温暖的心。活在世上最需要用心的地方,就是更亲切地对待你身边的人。每一次相遇都是传达内心温暖的好时机。
  因为内心感到温暖而涌现的那份亲切感,是人类和谐共处的基础。唯有亲切带人,给予身边的人更多关怀,世界才会充满善良的气息。
  宇宙是无限的,如果我们封闭心窗,偏执地生活,世界就会变得狭隘。若是能友善待人,这份善念自然会让我们敞开心扉。
  让身边的人欣喜,自己也会一同欢喜;让他人不悦或感到孤立,自己也会悲伤,因为心的根源只有一个。
  拥有一颗温暖的心和清贫的美德,我们才会成长。给我们带来不幸的往往不是经济上的匮乏,而是缺少温暖的心。
  要培养面对清贫的美德,必须懂得知足。圣雄甘地曾经说过:「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
  现代人过于贪婪,以致于地球的有限资源日益枯竭。与过去相比,现在的人们物资上多么富足,精神上却如此贫乏。
  二、三十年前,人们拿到几块饼干、几斗米就已经很幸福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经常心存感激。
  现在我们拥有比过去更多的物资,却没办法享有幸福,这是因为我们无法分辨生活的必需品与非必需品的缘故。
  幸福的秘诀不在于拥有多少必需品,而在于能否从舍弃不必要的事物中找到自由。诚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句话,寻求幸福的方法就在内心里。
  内心充实是外在富有无法比拟的境界。人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充实自己的心。当我们心无杂念地默祷时,自然能感受到内在的富足。生活中没有太多烦扰,心就会充实圆满。
  公元二世纪,南印度的著名大乘佛教学者龙树在《劝戒王诵》(又称《龙树菩萨劝戒亲友书》)中写道:「求财少欲最,人天师盛陈。若能修少欲,虽贫是富人。若人广求诸事者,还被尔许苦来加。智者若不修少欲,受恼还如众首蛇。」
  从这几句偈看来,龙树菩萨的这位朋友应该非常富有,不过却遇上了小偷。
  知足的人内心是丰足的,即使所有的财产都被偷光,依旧认为自己很富有:如果霸占了许多财物仍无法知足,便只是金钱与财产的奴隶了。
  不管拥有多少财物也永远不知足,这是现代人的通病。大多数人长期处在精神饥荒的状态,他们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生活阔绰,心灵上却贫乏空虚。由于只追求「大」与「多」,就将「小」与「少」所具备的美、珍惜、爱与感激全都忽略了。
  幸福的条件是什么呢?幸福就藏在美、珍惜、爱与感激之中。从香气怡人的一杯茶中,有时也能感受到幸福,这使我心怀感悟。走在路上不经意看见一朵盛开的丁香花,也能让我体会幸福的感觉。那朶花使我获得了一整天的愉悦。
  有时朋友的亲切话语,哪怕只是一通电话,也能让我有无比的幸福感。幸福就是源自如此细微的小事,而不是来自显赫的大事。在日常生活里,只要用心,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幸福。
  因必要而活,不要因欲望而活。我们必须明白欲望与必要的差异。欲望是基本需求之外的渴望,必要则是生活的基本条件。
  如果只需要一个,那么拥有一个就够了。若是拥有了两个,可能连第一个也保不住。
  我常用以下这个故事做比喻:有一段时间我的性格非常怪僻,只喜欢用钢笔写字,而且必须用笔尖非常细的才行,似乎只有那样的笔,才能充分表达我澄澈的情感。
  有一回,在东京大学留学的一位禅师知道我喜欢细笔尖的钢笔,就到文具店买了一支给我。怀着感恩的心情,我用了那只笔写了许多文章。到了巴黎之后,我在当地发现许多那样的笔,于是买了一支回来。
  但是我再度拿起禅师送我的那只细钢笔时,就再也有没有之前的那种珍惜与感激之情了。最后我只得把我从巴黎买回来的那只笔送给了另一位禅师。后来我才又重拾了最初的那种珍惜之情。因此,如果只需要一个,那么拿一个就够了。
  对大多数人而言,若是过于执着物欲,物质就会变得比人的生命还重要。
  试想一下:当你买回很贵重的物品时有多么开心,可是这样东西一旦摔碎或遗失,你就会像大祸临头般地惊慌失措。
  物质祇是生活里需要的辅助工具罢了,不把它当作生活的工具,却将其高高地供奉着,它就再也不是一件工具了。被物品或房舍束缚,精神之门就不会敞开。我们必须学会从细微和稀少的事物中寻求满足,这便是清贫的美德。
  要培养清贫的美德,必须养成简朴和单纯的习惯。有些人在采访我的时候会问道:「禅师的愿望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希望生活能够尽量单纯、简朴。」这也是我写在厨房墙壁上的一句话。
  单纯与简朴是最根本的精神。减少不必要的,只保留必须的,才是单纯和简朴。
  只运用必要的,把复杂的全部去掉,是一种极简的境界。
  如果用绘画来比喻,「单纯」就是水墨画的境界。用墨彩渲染出来的,不是单一的水墨原色,而是繁多的色彩。
  我们经常把东西填满到溢出来,却从不考虑将容器净空。用其它方式来表现的话,单纯和简朴可能是沉默不语,或是空寂和圆满,一种开阔又充盈的境界。留白与空间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单纯。
  只有净空才能听到内在心灵的声音,才能容纳新的事物。大多数人不懂得净空,只知道执取与拥有。
  抛开执念,放下一切,我们才能真正听到心灵的声音。全部净空时的那种纯粹的饱和感,便是净土;舍弃一切、从束缚中解脱时的那种纯净的圆融感,就是极乐。
  内心充实的人是幸福的,净土属于他们。虽然他们拥有的比别人少,却能在单纯和简朴之中,不舍生活的纯真与喜悦。他们是真正懂得清贫之道、懂得生活的人。
  简朴中不忘生活的喜悦与纯真并不是一种贫穷,而是富有。不该纵容欲望,应当舍弃欲望。
舍,令内在发光。我强调清贫,不是要你外现穷相过日子,而是为了遏止无尽的欲求。所谓的清贫就是打起精神,冷静客观地审视自己的人生。将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重新比较一下,省思自己正在过何种日子。
  清贫并不是为了克服经济危机的一时之举,它必须成为我们逐渐熟悉、持之以恒的生活准则。
  清贫不只是过着纯净的贫穷生活,它的本意是与大众分享。世上有太多人需要我们与他们分享了。
  与清贫对应的概念不是富有,而是贪欲。汉字「贪」是由贝壳的「贝」,上面再加个今天的「今」组合而成的。而贫困的「贫」,则是由贝壳的「贝」,上面再加个分享的「分」所组成的。从字型上就可推测,贪欲乃是紧抓着金钱不放,贫穷则是分发的意思,因此清贫指的就是与众人分享。
  一个人若是没有经历过苦难,可能不懂得与众人分享:只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会格外关心他人的疾苦。
  圣方济曾说过,修道者的房屋建材只能使用土壤和木头。土壤和木头是最基本的建材,只使用土壤和木头,自然能修建出简朴的房舍。圣方济曾提倡过,不要认为修道院只属于某一个人,众人都应该以朝圣者或旅行家的心态活在其中。
  朝圣者或旅行家从不眷恋某处,他们每天心存感激,与众人共同享用物资。因此,我们的生活应该像朝圣者一样,不被房舍和物品牵绊。
  站在比我富有的人面前,我一点也不感到寒酸:令我感到惭愧与寒酸的是遇见比我拥有得更少,却还不忘在单纯与简朴中感受生活的喜悦和纯真的人。
  重新整理一下这句话:站在比我富有的人面前,我不会畏缩。使我畏缩并感到无地自容的是遇见那些比我拥有得更少,却还不忘在单纯和简朴中感受生活的喜悦和纯真的人。
  古人都知道,生活贫困时就应泰然处之,不忘内心的安定与富足,这便是「安贫乐道」。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在贫困中依止内心的宁静,快乐地生活。我们应当学习这样的智慧。
  在越艰困的时刻,越需要展现出乐观的生活态度。某些冥想书籍中写道:「宇宙的能量与磁场一样,如果内心晦暗,周遭就会涌出黑暗的能量;若能保持心灵的纯净,乐观地生活,周遭就会出现纯净的能量。」这点是非常有道理的。
  谁都无法避免生命中的苦闷,那是人生本有的色彩之一。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身无长物,即使是生活贫困,又有什么损失呢?活到该撒手人寰时一件东西也带不走,家财万贯地赴死又有什么意义?
  我们只是暂时保管宇宙和神所赠予的礼物,期限已到或管理不当时,礼物马上会被收回。这就是宇宙的韵律。
  以下是我很喜欢的一首古诗。
  十年经营搭建草房三间,
  我一间,月亮一间,再分给清风一间,
  江山无法入住,就让它们在四周慢慢欣赏吧。
  历经十年岁月,搭建了三间草房,但草房不光是为我搭建的。我只要一间,给月亮一间,最后一间留给清风。因为寒舍太狭窄了,没法儿让江河山峦入主,所以就让它们在四周慢慢欣赏。
这样的清词雅句便是对神贫的歌颂。
  工业污染使人生病,大自然令人重获新生。亲近大自然的生活,使得人们不再畏缩,而会感受到生活的喜悦。
  有位先师对着他的窝棚这样吟唱:
  墙壁虽倒,能看见南北。
  飞檐欢笑,离天空很近。
  请勿觉得凄冷,
  迎接清风,先得明月。
  这首小诗让我们感受到先师因房子倒塌,而得到迎接清风最先看见明月的喜悦。房子老旧,屋顶掀翻,这对许多人而言都是件凄凉的事。然而这位先师却是如此看待的:不要说我凄凉,房子倒塌才使得我最先看见月亮,不是吗?
  清贫并不是指单纯的贫穷,而是要懂得欣赏生活的雅趣。若是期盼世界有所改善,得先改变自己。每个人的生活态度都需要改变,因为我们都是世界的一份子。只有先改变自己,世界才能随之而变。
  前方的道路此起彼伏,有的是上坡路,有的是下坡路,而我们只能选择其一。生活的方式不尽相同,有人选择上坡路,有人选择下坡路。上坡路虽然艰辛,但它是人类的道路,最后终能到达顶峰;下坡路虽然好走,但它是动物的道路,最后势必堕入深渊。
  如果我们只选择平坦的道路,十年、二十年、终其一生都走平坦的路,那人生多么无趣啊?这样的人生不能算是人生吧!选择一条爬坡的路,体验在曲折中奋斗的感觉,鼓起创造的勇气,以意志来体会新生活。

  上坡路可以让我们重生。不经历困苦,是不可能开启新生的。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