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切注意,福报分有漏和无漏两种



切切注意,福报分有漏和无漏两种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特别提示:本文综合转载自上师嘎玛仁波切的微信。

 

 

有漏与无漏的福报

 

   
世俗的人想要过充足富裕的生活,必须要有足够的福报;那么想要修行佛法的人,更需要具足相当大的福报。福报从哪里来呢?从生生世世累积资粮而来。福报有两种,一是有漏的福报,一是无漏的福报。

 

                                                                          ★有漏的福报 

 

   
什么叫做有漏的福报呢?如果在累积资粮的同时,没有具备空性智慧的话,所得到的福报会随着我们享用的方式和次数,逐渐漏失,这就是有漏的福报。 
                                                                             
在轮回的过程或世俗的生活中,我们虽然累积了一些资粮,得到一点点的福报,可是我们在积累福报资粮行善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前行的发心,中间正行的空性见,到结行时的回向,三者没有圆满的话,这些福报就不会长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累积资粮时,常常夹杂众多的杂念、贪念、为己求福报的自私念等等,善念便难以成熟,所产生的福报就是有漏的。

   

   
如果我们大家不惜福,不常常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一旦失去正知正念的时候,这些福报就会漏失掉。就像经典中所讲的,燃烧一座山的森林,只要一根火柴就够了;也好比家中的钱财珠宝,没有放进保险箱,无人看管,很容易被小偷偷走一样。而偷走我们福报的贼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心贼"。这就是俗话说的,外贼易防,家贼难防。很多人觉得很奇怪,自己做很多善事,怎么没有得到相同的回报?怎么消失了呢?很多人自认为修行了很多年,可是修到后来,却越来越执著,这是我们修行佛法的人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其实,不是因为修行,你才变的越来越执著,而是因为你没有依照佛陀所指引的道路去实践修行,没有如法去实修,所以才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和偏差。

   

   
如果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愈修愈缺乏虔诚心,其实并不是佛法让你失去虔诚心,而是你执著于世俗的得失,执著于佛学
[https://higrid.net]文字和语言上的研究,没有将佛法用到反观自心上,所以烦恼习气只增未少。当你的聪明才智用在增加佛学
[https://higrid.net]知识的时候,闻思修当然很好,但是你要明白所有的闻思都是为了要我们指导修心实修的,而不是把佛法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如果大家不把佛法看作是修心的妙法,那么对佛法的信心,会在不知不觉中淡化和流失,到最后,连对上师和三宝的虔诚心都会失去,这样偏差的学佛方式,不能对业力的净化产生真正的效用,所积累的资粮也会一边储备一边遗漏,那么谈何想体悟本体体性,离苦得乐呢?

 

扭转有漏之福 

 

   
藏区有个比喻说:一张非常坚韧的牛皮,我们可以用酥油把它软化,可是包裹酥油的牛皮,却没有办法被酥油软化,为什么呢?因为牛皮吸收过多的酥油以后,皮里面都是油,久了以后会变的更坚硬,那张牛皮就没有用了,只好丢掉了。这个比喻影射到我们的修行中,一旦我们忘记佛陀的教导,没有随时随地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不知道用佛法对自己的身、口、意作适当的调整或约束时,而是过度的追求专注于世俗的得失;或是在学佛修行过程中执著于佛学文字和语言上的研究,没有将佛法用到心上的话,习气反而只增未减,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变成好像很懂得佛法理论,实际上却远离修行的佛油子了。  
                                                                            
我们能够听闻佛法或是世间过的安逸,是要靠福报显现的,这种多生多世累积的资粮,如果我们没有好好把握,它会随着我们享用的方式和次数,逐渐漏失。这种有漏的福报是很短暂的,有时只成熟一次就耗尽了;或是一发脾气,这种福报就会消失,非常不值得,俗话说:"火烧功德林"。那么对于有漏的福报我们要如何扭转呢?就是以空性智慧来累积功德,以清净心来从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的善行。我们知道,进入闻思修正行的时候,要有空性的见地,在还没有理解空性之前,想让有漏的福报变成无漏的福报,唯一的方法,就是在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的五度过程中,以广大的菩提心对待众生,希望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以如梦如幻的方式看待外境、人和物的显现,时刻反观自己的身、口、意,不要让境转了自心。

 

无漏的福报      

   

   
如何可以通过扭转有漏的福报得到无漏的福报呢?那就是持空性的见地,运用胜义的菩提心来累积资粮。佛陀说,在众多累积资粮的方法中,最快速最伟大的,就是发菩提心和行菩萨道的善巧。         

   

   
虽然很多的供养方式,可以让我们累积资粮,得到许多的福报,但最殊胜的是持菩提心来供养。如佛陀时代的印度大国王阿闍世王,虽然前世只作少许的供养,但因为他当时广阔无私的心,所以具足后世转生君王的福报。不管是上供诸佛菩萨,或下施六道众生时,只要加上广阔的菩提心,福报很快就会成熟。世间上的福报是这样,出世法也是这样。所以说,菩提心最重要,最不可缺的,是一切功德最大的来源,尤其是身为大乘佛教
[https://higrid.net/]徒的我们,更需要时时发出强烈的菩提心。         

   

   
在发菩提心的过程中,要放下自私自利的心态,不要为了自己今生的幸福快乐来行善;如果在行善修行之前,只想到自己利益的话,那就是以贪念作功德、修福报、这就好像将毒药和药物混在一起喝下去一样,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         

   

   
累积无漏福报资粮的方法有千百万种,无论如何,都离不开发菩提心。如果我们能从闻思修中,证悟空性,所累积的资粮都将成熟无漏的福报。也就是说,修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中的前五度时,能持以正行般若空性的见地,世俗菩提心将转成胜义菩提心,所有一切修行所累积的功德,将形成无漏的福报。虽然对现阶段的我们而言,般若空性是很模糊的观念,但我们可以练习将外境的一切,当作是如梦如幻的显现,以这种方式入门。基本上,我们要觉知,在世间所作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看世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但心中对内外一切却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迷迷糊糊的。就如境子成像一般,清晰呈现,但不染着所呈现的境物,就是"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的觉知。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就比较容易进入解脱之道;如果不能接受这些观念,修行到最后可能也只是累积人间福报,不能在究竟上了烦脱俗。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