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烦恼即菩提”



浅谈“烦恼即菩提”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烦恼与菩提,皆是一心,本无自生,
能转烦恼为菩提,
即是转识成智义。”这是禅宗的主旨,也是禅宗的最高境界了。
《金刚经》有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告诫人们,不要执著妄念,烦恼即是菩提。就好像六祖听完童子在念叨的无相偈后,言下开悟,识自本心,即见本性。很快得到师傅的印证。至于说,“烦恼即菩提”,在现实生活中具体有何意义。

坛经中,六祖慧能将这句话做了衍申:
“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菩提是觉醒、开悟、智慧的意想;烦恼是迷惑、愚昧、困扰的意思。悟了是菩提,迷中是烦恼。烦恼和菩提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心的作用。如果心中有分别、执着、计较的念头,就是烦恼:反之,虽然心仍然照常活动,照样起作用,但是没有自私自利的分别、执着与计较的念头,就是智慧。

多数人因为执迷不悟,才出现了烦恼、困惑等等,各式各样不好的心情。其实这些都未曾离开自心的感受,不知不觉之中就出现烦恼。有时现之于色,有时藏之于心,有时候,无明一动,什么也不知了。无明一作怪,就糊涂了。所以烦恼是障道的因缘,修道的绊脚石。话又说回来,不能没有烦恼,为什么?因为“烦恼即菩提”。俗话说的好: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入转,人不转心转。”若会用,烦恼就是菩提;若是不会用,菩提变成烦恼。譬如菩提是水,烦恼是冰,水就是冰,冰就是水,水冰同体,没有什么两样。寒时,水结成冰;热时,冰化为水。换言之,有烦恼时,水结为冰;无烦恼时,冰化为水,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正如《维摩诘所说经》称道之“一切烦恼为如来手中”


若无烦恼磨练,不但难发大心,纵小有成就,一遇环境逼迫,即随境转。’如二祖之立雪断臂,六祖之卖柴舂米,憨山之为法入狱,乃至或行乞执役,或燃指烧身,或舍身饲虎,如此之例,不胜枚举,无一不从艰难险阻中磨砺而来。所逆行,何能返本?逆行之道,不独学佛为然,一切事事物物,莫不皆然。如剑不磨,则不利:玉不琢,不成器;天无秋杀冬藏之逆,何能成春生夏长之荣;人无坚苦卓绝之逆行,何能创济世利人之功业。由此可知烦恼之火,即菩提之因。

惟处于暗,故生求明之心。惟其烦恼,故生厌离烦恼之心。释迦佛当日,因见生老病死苦,方立不断八苦不回王宫,不成正觉不转法轮之愿。乃至更历五年访道,六年雪山,一麻——麦之苦,方得圆满菩提。而众生在生死烦恼苦海之中,执迷不悟,不但不能认烦恼为善知识,而且在烦恼中造烦恼。

学佛人眼光要远,心量要大,不可贪求小利,不可固步自封。须知刁二能大舍,即不能大得;不能大苦,即不能大乐。故儒家云: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不但学佛如此,即世法中欲负大任,亦须久经磨练,深研苦思,方能成功。所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不但化烦恼为菩提,且能化度一切矣!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