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谎言该不该说?



白色谎言该不该说?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头脑休息,
可轻松面对烦躁的状况。
放开心胸,
静观世间万象,
压力便找不到自己。

《人间世》
  减少压力的办法很简单:
少一点得失心,
多一点自知之明,
然后在确定方向之后,
要能够全力以赴。
 
尽心尽力去完成,  能做多少做多少, 
心理上自然不会有压力。  

《是非要温柔》

  
 
                         
白色谎言该不该说?
                           ■ 圣严法师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们往往不得不选择说谎,例如,亲人得了绝症,但是为了怕他惊恐、失去生存的意志,所以安慰他,身体的状况不过是些小毛病,只要医治就能痊愈。类似这种「白色谎言」,到底是不是妄语呢?


佛教所说的妄语,可以分为三类:「大妄语」、「小妄语」和「方便妄语」。「大妄语」是自己尚未证悟却宣称已经证悟,尚未成佛就自称是佛;没有看到佛菩萨却说亲眼看到;自己不是已经解脱的阿罗汉,但是为了欺骗信徒,得到信徒的供养和恭敬,却妄称自己是古佛再来、大菩萨化身,或是阿罗汉转世等,这些都是大妄语,是很严重的罪过。


除了大妄语以外,其它的妄语都属于「小妄语」。小妄语是指自己所说的话不是真正经历过、听到或见到的事;而且这些话说了以后,不但自己得不到利益,还可能损及他人,或是对自己有利,却造成他人的损失,这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妄语,也不应该说。


至于「方便妄语」则等于我们所谓的白色谎言,本身无伤大雅,也不会伤害别人,甚至对听话的人来说,反而是一种帮助、一种诱导,让对方不至于感到难堪,还会觉得很愉快。像是前面提到的,为了安慰病人所说的谎话,虽然是妄语,只要不过度夸大其词,还是可以接受的。


方便妄语有时候是有需要说的,例如,有人被歹徒追杀,正好逃到你家里来,如果歹徒问你有没有看到这个人,为了救人,你应该说:「没有看到。」如果歹徒不相信地说:「我明明看到他逃进你家里,你怎么说谎?」这时你就得谨慎回答,一定要想个好方法来帮助被受害者,否则他就会有生命危险;在这种紧迫情况下,方便妄语便不得不说。


照道理说,做人应该实话实说,但有时候实话很容易伤人。尤其是家人之间,因为关系很亲密,常常忽略了彼此的基本尊重与礼节,于是见面时便随口批评:「你怎么这么不修边幅,衣服穿得邋邋遢遢,真是糟蹋衣服!」或?#92;说的是实话,但听起来真的很伤人,所以这种话不要脱口而出,必须看状况而定。


也有一些人,即使面对素不相识的人也会心直口快,已经伤害到别人还不自觉,所以说任何话之前,都要谨慎思考。


说话前要先拿捏说话的时机,什么时机说出来力量最强?是否能帮助对方,或只是徒增对方的烦恼?另外也要考虑,如果现在不说,将来会不会根本就没机会说?以致于对方永远都不知道要改进。当然,说话也要看对象,要看对方当时的心情如何,如果说了实话以后,会让对方觉得没面子,以至于怨你一辈子,那么最好还是不要说。


言语本身并没有好坏,端看个人的智慧。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帮助沟通;反之,则会让人产生烦恼。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
如果有人家里生了小宝宝,一般我们都会说恭喜恭喜、可喜可贺。但是佛教认为人生苦多乐少,即使是「生」,也是一种苦,所以佛法教我们不要以苦为乐,要离苦得乐。

对于生命中四种基本现象--生、老、病、死,佛教称之为「四苦」。其中老、病、死被视为苦比较易理解,但如果说「生」也是一种苦,大多数人可能就很难理解了。

几乎每个人对于刚出生时的情形,都已不复记忆,婴儿出生时究竟觉得苦还是乐,谁也不晓得。但是我们可以推想,婴儿的皮肤非常细嫩光滑,第一次离开母体,乍然接触外界的空气时,感觉一定很不舒服、很难过。环境骤然的改变,让婴儿出生时号啕大哭,可是却又非得来到这个世界不可。

对母亲而言,生产恐怕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很多妇女对于生产时受的痛苦,即使用「痛不欲生」四个字,都还不足以形容,所以古人才会把生日称为「母难日」。但是小孩出生后,痛苦解除了,母亲又会觉得很安慰、很快乐,就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爬上山峰,再也不需要往上爬时,就会觉得欣喜若狂。其实这只是苦难、压迫感解除后所产生的快乐感受,是苦之后的结果,并不是另外有新的快乐产生。可见「生」是一件苦事,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出生是苦,在人的一生当中,真正的快乐也没多少。一般人感受到的快乐,都是因为满足了「五欲」--眼、耳、鼻、舌、身--而得来的欲乐,例如:眼睛看到美景、耳朵听到悦音、鼻子闻到香味、嘴巴尝到美食、身体有柔软细滑的触感。还有,和别人谈话谈得很投机,或是获得一项新的成果、发现一桩新的事实,让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等,这些属于心理层面的赏心乐事,也都属于「欲乐」。

欲乐的「乐」都包含着「苦」在其中,是「乐中带苦」,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却对这样的事实毫无所知。例如一个稀世罕见、美若天仙的美人出现在你眼前,因为很难得见到,所以你会很欣赏她,一见到她就觉得很快乐。但是,如果天天让你见到美丽的东西,或是让美女、帅哥天天在你面前出现,让你看个够,就没有什么稀奇了。短暂的接触虽然令人觉得目眩神迷,接触次数多了以后,快乐便荡然无存。

凡是欲乐,都是暂时、无常的,很快就会过去,感觉上很真实,其实很虚幻,而虚幻的感受本身就是一种苦。因此,五欲之乐仍在痛苦之中,说穿了,这种快乐只是一种和「苦」相对的感受。

这样看来,生而为人好像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事,其实也不尽然。因为还有一种乐叫做「定乐」,也就是禅定的快乐,比欲乐更胜一筹,快乐的感受也更强烈一些。因为在禅定中已经摆脱了身心限制,特别是身体的负担和病痛都会消失不见,不再有沉重的感觉,这时候心里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而且这种「无事一身轻」的感受是非常快乐的。只是出定以后,因为身体还在,所以因身体而有的种种负担依然存在。因此,定乐也不可能长久维持。

最究竟的快乐是「解脱之乐」,透过修行得到解脱之后,不再有任何困扰及烦恼,心理上不再有任何负担,这时候,才是真正、绝对的快乐,也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快乐。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