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阴功积德”



南怀瑾:“阴功积德”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老子所讲道德的道理,就是生活的艺术。真正懂得道德的人,就是“行无行”,做了等于没有做。也就是说,中国人讲的做功德好事,不是明做的,而是“阴功积德”。古来的教育,做好事别人不知道,这种阴功慢慢累积起来,留给后代,留给子孙;实际上,留给后代子孙的还是教育。一个人真正的道德是不求人知的,所以,“行无行”就是无为之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上品的道德,以现在观念而言,就是说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一个大善人,并不以为善是了不起的好事,他做善事,只是他的普通行为,表面看不出是在做善事。如果让人看得出他是“善人”,是在做道德的事,这已经差太远了。
     
上古的文化,对于道德的行为,始终注重四个字,就是“阴功积德”。主张做好事要“阴”的一面,不是“阳”的一面,要使人看不见;为别人做了好事,别人并不知道,帮助了别人,受帮助的人也不知道。这就是阴德,这也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以老子的观念来看,所谓
“下德”,是不上品的道德。“不失德”就是已经被人看出来的德行,那是着了相,所以是“下德”。依佛家来讲,“着相”就不高明了,《金刚经》也是叫我们不着相。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这句话是解释上品的道德行为,是说做了善事,看不出来他在做善事。“上德无为”是说上德的作用,是合于形而上的道体;“而无以为”是说他在作用的时候,是自然的,不会给人看出来,没有一个目标,也是很轻松地把一件事做了。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等而下的“下德”,就差一点了,是有所作而有所为的,看起来孜孜为善,人人知道他是好人,又做好事。这是划分“上德”与“下德”的原则标准。

      
所谓“善行无辙迹”,是说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洁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着痕迹,你决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因此,中国文化几千年来,非常重视
“阴功积德”。一个有道德的人,为善不欲人知,因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报;如果做了一点好事,还要人家来宣扬,那就与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得太多了。所以,真正为善的行为,不像车辆行过道路一样,留下痕迹,如果有了轮印的痕迹,就知道车子经过那些地方,等于自挂招牌,标明去向或宣扬形迹了。所以说“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由此理推,一个人要修道,当然是世界上最好最善的大善事,但无上大道并非人为的造作所能修得的。“道”是本自清虚寥廓、寂灭无为的,一有了方法,一有了境界,早已落于下乘,就如车过留痕,已有形迹可循,已非至善了。

      
后来庄子更加发挥“善行无辙迹”的意义说:“绝迹易,无行地难。”一个人的动作行为要想不留痕迹,虽然已经很难做到,但也不算太难。比如强盗和小偷,他在作案的时候,尽量要消灭现场的痕迹,甚至戴上手套,穿上袜子,想要做到不留手指足趾的印模。这也不算太难的事,挖空心思,还能做到。但是他在自己作案以后的心田中,那个事实的影像,却是一辈子也难消灭的;甚至到临死的时候,内心更加明显地有罪恶感。这便是庄子所说“绝迹易,无行地难”的道理。

      
同样的,一个人做了好事善事,尽管想要做到不使人知,不自我显扬,但“为善最乐”的心情,终会存在心像之中,虽然只求“阴功积德”,可是仍有心理上善行的痕影。这也是“绝迹易,无行地难”的最难之处。

      
唐末神仙吕纯阳真人,相传能御剑飞行,在空中来来去去,这在飞机与航天飞机还没有发明的当时,那是多么的值得人们羡慕啊!吕纯阳自己便有一首诗说:

    朝游北海暮苍梧  袖裹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  朗吟飞过洞庭湖

      
苍梧在广西,青蛇是剑。一个人能在一天当中,轻身飞过整个的南北地区,当然是飞空无迹,多么可贵!但如从庄子的观点看来,仍然是“绝迹易,无行地难”。所谓“此虽免乎行”,这虽然不要走路那么辛苦,“犹有所待者也”。他说要如列子一样凭借风力而行,如果没有风力,也是飞不起来的。总之,飞来飞去,表面看来不着痕迹,但你总还是地球上的人物,总要落到地球上,要脚踏实地才行啊!

       
我们讲了这些故事,还是多方说明“善行无辙迹”的不容易。现在让我们话说转来,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的方法,却与佛家对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大乘说法不谋而合。例如佛说布施必要做到三轮体空,所谓三轮体空,就是说当你在布施帮助别人的时候,“施者”的我相与“受者”的他相,以及“施事”(布施行为的事实),这三种心理和行为现象都必须当下皆空,彻底不留痕迹,才能达到度过彼岸的真空正智而得大解脱的境界。如果有一个境界,那就是着相留迹了。这只是借用名词而已。说到彻底之处,便是禅宗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是究竟。

      
讲到这里,我们再举一则唐代鼎盛时期禅宗的故事,做更进一层明显的说明。禅宗有一位著名的大师,叫南泉禅师,他是马祖的大弟子之一,在唐代各大禅院中,他的教化算是比较轻松幽默的一个。因俗家姓王,平常他常自称王老师,不喜欢什么大师、禅师、法师或师父的称呼。

     
当时一些禅宗丛林的大寺院,寺产很多,放租给一般老百姓耕种,到了时间才有人去收租。有一年的秋天,南泉禅师亲自下山去收租,谁知到了该地头,那些佃户人家早已把素斋准备好了请他吃。他觉得很奇怪,问大家道:“我一年难得下山一次,你们怎晓得我要到,而且把素菜也准备好了呢?”佃户们告诉他,昨夜土地公托梦给我们,说方丈和尚明天下山,所以我们赶早准备斋饭欢迎。南泉禅师听后,脸色大变说,我修行不得力,鬼神竟然知道我的落处。意思是说,自己的起心动念,都被鬼神看得一清二楚的,那自己所谓学佛修道不是白修了吗?真正的大善人,等于佛家的大善知识、大菩萨们,他的起心动念连鬼神都不知,一般凡夫哪里能够估料他在做什么!这叫做“善行无辙迹”的榜样。

       
                                                                  
——摘自《老子他说》

      
假使一个人广泛地博施济众,要为整个人类谋福利事业,照现代话来说,团体、社会、政府做的公益事业就叫社会福利。中国古代有没有社会福利思想?假使有研究社会问题的,这个问题要注意,在中国历史文化里,好像找不出社会福利问题的记载,事实上有没有呢?有!社会思想早有了,社会福利思想也早有了,过去都偏重在个人做,以个人立场,做社会福利事情,这是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告诉人,有钱做做好事,修桥铺路,再不然夏天在路上摆一些茶缸。我很小的时候就看到过。每到夏季,家里忙得很,天天都要烧茶,大锅大锅的烧,多少里一桶,放在那里,不要钱的凉茶,大家尽管喝。很多人家都这样做的,这些都是社会福利。中国过去的社会当然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由个人做社会工作,做社会福利,认为这是一种道德,所谓阴功积德。

                                             
                      
——摘自——《论语别裁》

      
真正的行善不是为名,中国文化叫阴功积德,阴功是人家看不见的。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像我们桌子上一定摆两部书,一部是《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个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看到了;还有一本功过格,一定摆在那里,专门劝人家做好事,都是课外读物啊。像《朱子治家格言》,我七岁就会背了,早晨一早就起,站在父亲前面背,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都要真做的。现在尽管学校有公民教育,有什么训导啊,同学看到训导处的人背后都在骂,都讨厌,对不对?老师对你们训两句,那就是冤家。像我们就是由这些训导训过来的。

      
所谓行善要阴功,大家看不到的,这个累积下来才叫功德。出了钱,做了好事,还要表扬一下,你已经得了果报了,有知名度了,晓得你是善人了,所以再不要期望有果报了。

 

         ——摘自——《列子臆说》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