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与放下



精进与放下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时下,一提雪漠,人们往往将他跟佛教连到一起。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虽信仰佛教,亦读佛书,更重实践,以通事理;但我入于其中,又出乎其外;汲取营养,又不
为那名相所缚;精进于心性修炼,却又放下了诸多外相上的宗教礼仪。这行履,早已超出了一般教徒设定的框框,遂令他们大跌眼镜,时有以“魔”称我者。对诸多
非仪,有人已替我做答了:“雪漠是一面镜子,佛看是佛,魔看是魔,各遂其因缘而解。”

   
其实,这镜子之喻,便是对处理精进与放下关系的最好注脚。

   
精进者,时时用功而不懈怠也,如那镜子,只要前面有物,或是有人,它无不随缘示现其形貌。它决不稍缓,决不暂舍,决不增减,决不偷懒,这便是“精进”。而镜子本身,却又不受镜中内容的左右,做到了“不着于相,如如不动”,这便是“放下”。

   
瞧那镜子,镜前有美女时,镜中有倩影,镜子并不狂喜失态;镜前有大火时,镜中有烈焰,镜子却无丝毫热恼;镜前万人经过时,镜中亦人影千姿,镜子而不心乱如麻。前者――镜子的随缘应物,便是“精进”;后者――镜子的毫不着相,便是“放下”。

   
无精进,无法修道;无放下,不能成道。精进是行为,放下是心态;精进是行履,放下是超然;精进是脚踏实地,放下是实现超越;精进是修建播种莲子的池溏,放
下是欣赏池中长出的莲花;精进是积极进取,放下是积极后的随缘;精进是战术上“落到实处”:人若不积极,则只是混世之虫;放下是战略上的“终极关怀”:若
是单纯地积极,无放下的那份舒坦,人遂成爬坡老牛,只有畜生的辛劳,而失却了智者的快乐。

   
赵州老和尚说,老僧用了四十年,才将功夫打成一片,这便是精进;赵州又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路,未曾踏着一片地。这便是放下。无前者,不可能成就赵州功德;无后者,我们便看不到一位伟大智者。

   
下面以我自己为例,谈谈我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我曾闭关二十年,用于禅修和写作,显然是精进;但我于1995年的某一刻起,却实现了放下。我曾在《大手印实修心髓》中谈过此事。

   
我的精进,是日常生活中的不离明空,却又能随缘应对诸种境界。我的放下,是不离明空,却又不执著于明空;不离事相,却又不纠缠于事相。在日常生活中,能时时不离明空无别之境,这便是精进;但那明空本身,却是破执后才会出现的境界,这又是放下。

   
十多年间,我的几乎所有文章,都是在天空般澄明空旷的乐境中流入的。有时,能连续十多个小时,而觉得只不过一刻。许多时候,我甚至没了呼吸。在我传承的文
化中,称其为光明大手印。其明空不二乐空不二,能于湛然光明的无分别智中,具足三身五智。曾有学者对“大手印”产生邪见,说大手印之“我无念”,亦是念,
说人不可能做到无念。事实上,真正的大手印并无“我无念”之念,那种空明的生起和空乐的充盈,并不是行者的观想和作意,而是自然的显观。如天空从来不曾将
自己观想成“虚空”一样,光明大手印是一种本体的显现,非诵非观,非着意,甚至无“大手印”之名相。十多年间,我并不知自己所得的是“大手印”。我只觉它
本来这样。若不是后来因写书向上师汇报觉受,得到印证,我并不知那自然显现的,就是大手印。其实,从更高意义上说,我并无所得,亦无所证。

   
在真正的大手印中,精进与放下同在,入世与出世共存。它们是一体的,是一幅织锦的两个侧面。所以,我们不要在“精进”之外,再去找寻一个“放下”。真正的精进,是精进的同时,又有放下的超然。

   
正如茶味无法用语言表述一样,对大手印亦无法说出其究竟,总觉那说出的,都不是能说和想说的。我之行住坐卧、写作读书等诸多事,只是做而无做,行而无行,
写而无写……许多时候,我浸泡在明空悲空和乐空中。乐是最高意义上的悲,悲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乐?眼中的诸多显现,无不融于空性之中。有时,在那宁静
中享受到的,是天空般的澄明和劫火般的大乐。在别人眼中可能很辛苦的写作中,我觉受到的,仍是空明无边的乐。相对于这种乐,人世上的所有享受,都微不足
道。前者如太阳,后者则至多是萤火虫。



   
在佛教中,真正的宝贝非人非物,是慈悲和智慧。慈悲是精进,智慧是放下。真正的精进是周边一切的慈悲,真正的放下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禅宗大德赵州老和尚八十仍行脚参访,用了四十多年,才将功夫打成一片。“成片”之后,他住在某山。本地山神欲见赵州之面,竟难如愿。某日,山神设计,将米
面撒在山门外。赵州见有人糟蹋米面,心略一动,山神才得以窥得赵州一面。但也只是动了一念,随即赵州便心无挂碍,不着诸相。山神再欲见时,已不可得。

   
赵州显然是精进的,但他却又不执著于精进,他甚至放下了那精进之相,也放下了那精进之心。时时不离精进,而心中却无对“精进”之执著。

   
当然,言语之表述,总是很难尽意的,亦如对龙井之茶味,只有品者方知其味。所有文字,都嫌惨白。我勉强说出这些,与其说是表述,不如说在效“咂舌”之举。对那茶味,我除了咂舌称妙,难著一字。

   
从“有求”变得“无求”,是我契入光明后发生的最大变化:文学创作上我从有求到无求,修行上我从有求到无求,生活上我也从有求到无求。我的无求是放下,但
放下的同时,我仍在做着无数我该做的事。我曾用一句话概括了我的行为: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前者是放下,后者需精进。

   
先前,我惧轮回,我求觉悟,我想当大作家,我想即身成就。后来,我一天天变“懒”,因“知足”而“常乐”。我从不追念过去,也不向往将来,只要腹中有食,
身上有衣,便乐滋滋享受着当下的觉醒和明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然后如婴儿饱乳般坦然入睡。不祈梦的时候,我甚至没有梦境。眼睛一闭,便到次日凌晨。

   
这“知足常乐”,是放下后的坦然;那“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便是精进的最佳注脚。

   
我写了四部长篇:《大漠祭》、《猎原》、《白虎关》、《西夏咒》,还有几部哲学著作和几十个中短篇小说,它们都是在放下后从自性里流出的。只有这样,那文字才会像一粒粒飞来的石子,总能打疼――也可以说打动――读者的心。

   
至今,我已出版发表了至少二百多万字的作品,这是“精进”的成果;但我的心中,并没写一个字,这是“放下”使然。

   
我虽也常常供僧,但总是不求功德、不求福报。我之所供,便是目的;亦如我之信仰,信仰本身便是目的。“觉悟”之类的事,是懒得去想的。自见到那光明之后,我就不求福报,也不曾发愿去哪个佛国。若有来世,为了众生的觉悟和幸福,我只愿尽一份自己能尽的力。仅此而已。

   
我不知道我是由“迷”而“觉”了?还是由“觉”而“迷”了?但我已懒得去管那些迷呀觉呀的事了。

   
因为我明白:轮回涅槃皆如梦幻,本尊与我无二无别。

   
我放下了对今生的所有执著。此外,我并无所得。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