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佛化家庭实现人间净土



建立佛化家庭实现人间净土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建立佛化家庭实现人间净土  
                          文 / 慧伯

  
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重心,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更是国家兴衰成败的主要关键,所以,家庭对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有着莫大的影响力。换句话说,生活要美满幸福,社会、国家要安和乐利,都必须植基于健全的家庭之上。如何才能有一个健全的家庭呢?生活佛教化。就是说家庭生活要用佛法来净化、美化、弘化、佛化。
 
 净化人间的著力点,是从净化家庭开始。净化家庭要从净化婚姻开始。一般人都认为学佛,大概都应该出家,真正学佛的人都应该没有家庭。其实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就分有僧俗四众不同的佛教徒。只有少数的人,出家修梵行,绝大多数的佛弟子,都是在家人。四众弟子要以佛菩萨的慈悲和智慧,为我们学习的重点,提升自己,净化家庭,进而影响到周围的亲人、朋友,再扩及到社会,达到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以此来作为倡导人间佛教的最佳挈入点。
   一、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佛教徒可分为出家和在家的两大类,而以出家修道的人为僧,在家学佛的人为俗。出家是非常神圣、非常庄严的选择,但只有少数人有此福德因缘,绝大多数的佛教徒都是在家人。佛教是不赞成结婚的吗?当然不是。不过,佛教的确赞叹出家的功德,那也并不等于反对在家人结婚,信了佛教的人也不会都该出家。其实,唐宋时代,在家的佛教非常兴盛,我们可以从敦煌石窟的文字记载、图画、或雕刻中,看到许多关于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描述。宋、元朝以后,佛教渐渐隐遁山林,与人世间渐渐疏远,因而造成一般人认为佛教是仅属于出家人的错误观念。很多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子女亲近道场、亲近法师,就会很担心他们会出家。事实上并不尽然!寒山寺每年有数百万信众来亲近寺院、观光礼佛,却很少有人因此而准备出家。出家不是消极地逃避,仅有极少数人适合出家、出得了家。很多人都认为我们佛教是出世的,其实我们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服务。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础,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如何彼此相待。甚至还有经典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经》、《玉耶女经》,均对夫妻亲子有明确的伦常原则。《长阿含十六经》明文说:“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义务。”《中阿含一三五经》亦明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并说:“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捐耗。”由此可知,佛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现在从佛教徒的立场、从将来要踏入人生另一境界的立场来认识婚姻。
 
 婚姻本身是责任和义务的肯定与承担。通常一般人在结婚之前,认为自己还没有结婚,可以什么都不管,不但没有想到如何让父母颐养晚年,其至还一直接受父母呵护照顾;可是,结婚之后因为有了家室,同时因为孩子的诞生,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而产生家庭的责任感。所以结婚和没结婚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婚姻本身是家庭责任的肯定与开始。
 
 有人说“婚姻是练锁”,“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现代年轻人认为,反正结了婚还可以离婚,为什么一定要结婚,不结婚不是很自由吗?这是不负责任、过份浪漫而不务实的态度。如果结婚的时候就准备离婚,还结什么婚!结了婚还要求绝对充分的放肆,还结什么婚!结婚是一份责任,岂能儿戏?婚姻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是人生绝佳的历练。
 
 现今社会问题最多的,莫过于金钱及男女色。释尊早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而规定在家居士一是要守五戒,其中的不邪淫戒更是非守不可。由此可见佛教对婚姻的重视,及夫妇彼此之间要互守信诺、互守贞操等观念的强调。
 
 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是夫妻共守。实际上这也是做为一个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因为邪淫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这种罪业是很重的。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逢场作戏没有关系,假戏真演,终会导致婚姻破裂;而且就人的生理健康而言,在外邪淫,都可能会感染各种高危传染性性病,包括爱滋病,而带回家传染给爱人,贻祸后代。就心理层面而言,不论男女,一个人有了外遇,便会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因而第四者也可能接著出现,问题不断衍生,造成社会的不安,这个责任实在太大了。所以婚姻的社会责任是不容忽视的!结婚是两个家族的结合,人际关系因之扩大而改变。面对人生的新境界,更应秉持慈悲的精神,来对待、照顾另一半的亲人,公公婆婆及岳父岳母。同时也应以智慧来处理自己的公私事务,以理性来迎接儿女的出生,给予适当的教育。这是在婚姻过程中,应该学习负起的责任与义务。

二、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1)建立婚姻的共识
 
 如何建立佛教的家庭呢?首先须要建立婚姻的共识,那便是彼此关怀、彼此尊敬、彼此体谅、彼此礼让、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这才像是互为同修的菩萨,互为善友,互相提携的佛化婚姻。
 
 如果遇到你的另一半陷于情绪的低潮,现出消极、无奈、孤单寂寞、惊恐失望的时候,你应该鼓励他(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待我们再好好努力,千万不要灰心!我会陪著你共同度过难关,而且我们的孩子也需要你的照顾!”这就是互相关怀。
 
 释尊教导我们,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皆是未来的佛。所以要尊敬对方,即使对方不尊敬你,甚至虐待你,也要认为这是助你成长的逆增上缘。这不是教你逆来顺受,而是在无法避免的情况已经发生的时候,就要学习最大限度地接受事实,并且由衷地感谢一切助你成长的各种因缘。“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如果对方一时无法改变,一定要先调整自己,时时以尊敬、尊重的态度,来与对方相处,视其为未来佛、现在的菩萨。互敬、互重,此种方式,对家庭生活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2)以宗教信仰来促进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
 
 宗教信仰是非重要的,不论居家空间的大小,都要能虔诚供奉一尊观音菩萨。从此以后,这不仅是你的家,也是你们共同修行的道场。
 
 供奉观世音菩萨有二种意义,一是学习、模仿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如果能像观世音菩萨那样慈悲,夫妻还会吵架吗?还会打小孩吗?还会弃父母于不顾吗?还会对朋友不忠诚吗?不会的!第二种意义是,菩萨的确是有感应,当在有困难、有麻烦时,要以佛菩萨为模范,同时祈求佛菩萨给予力量和信心,让你们在平顺中共渡一生。夫妻双方由于同床异梦、意见不合是正常的。要在观世音菩萨的保佑下,互相调和,彼此包容。
 
 有的人结了婚以后,夫妻吵架。解决的办法是“有理扁担三,无理三扁担”,因为吵架是两张嘴巴之间的事,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吵,一会儿就吵不下去了。有了这种认知,就算对方不改变,家庭也不致于破裂。结婚仪式的本身很简单,但在婚后的未来,则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彼此一定要以宗教的信仰为依归,有了共同宗教信仰的家庭,一定更会美满、幸福。
 
 在现代社会中的佛化家庭,应当要有宗教的生活,宗教生活在佛教来讲,有三项准则:由佛教化的结婚礼开始;要用佛教化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来教育子女;应该要有居家的功课,每天要有定时定数的修持恒课。就佛教而言,婚后除了遵守三皈、五戒,更可以利用假期或假日,参加定期的修行,学习著过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的修道生活。比如:到寺院参加佛七、禅七或受持八关斋戒,虽然如此,但自己依然过著有夫有妻的在家形态的生活,那确实是夫唱妇随、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不是彼此的纠缠,而是互相的提携,做一个愉快、自在、使自己满意、也让他人敬仰的在家居士。
   (3)怀胎之教育
 
 结婚后,有不要孩子的权利,如果仅为自私,便是不负责任的想法。如果不自量力拚命生孩子,也是自害害人的事。有了孩子,才会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生养儿女是多么的不容易!从怀孕到生产,从生产到小孩上学、结婚、成家,成家之后,还要帮他立业,牵肠挂肚,万般呵护。没有孩子,不会知道为人父母的责任,也很难知道为人父母的辛苦。但现代的社会,不论中国人也好、西方人也好,结婚之后,非但忽略了双亲的奉养,还因忙著事业,而把小孩托给父母去当褓母,这是有些颠倒了。
 
 佛教非常重视胎教,大藏经中有关胎教的,至少有三部:一、《菩萨处胎经》,二、大宝积经《佛说入胎藏会》,三、大宝积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孕妇怀胎的时候,要作如此想:这是菩萨来入胎,怀的是一尊小菩萨。心的念头是非常重要的。怀孕时,心中常念观音菩萨,多看观音菩萨像,经常观想菩萨慈祥的面容,对胎儿很有用;我们要经常保持心平气和,想要生气的时候,就赶快念观念观音菩萨。怀胎时,不可以暴饮暴食、生活不正常。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情及心理现象,都会对胎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丈夫们可能认为始教仅是母亲妊娠中的事,跟做父亲的没有关系,其实你的身心状态会影响到你的太太,也就会影响到腹中的胎儿。所以良好的胎教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
   (4)小菩萨的培育
 
 一旦生孩子,不论是男、是女,都应欢喜欢迎,悉心扶养,教育成人。夫妻不是怨家,子女也不是讨债鬼,子女是来帮助你成长,来促成你履行父母的义务,所以是你的小菩萨;要对子女付出耐心和慈悲心,要因才施教,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照顾。不可将子女当成自己的财产来支配;更不可将子女视为自己的替身来指望。尤其不可有养儿防老,期求反哺及回馈的心。虽然当教导儿女知道孝顺父母,可是站在做父母的立场,则但尽责任,不求回报,都是最健康的心态。
 
 当小菩萨会爬行时,就要开始教他拜佛;在还未识字之前,可以让他看佛教故事的儿童图画,例如佛陀、观音、佛在《本生故事》种种类似童话的传说,救度众生的感人事迹,培养孩子们慈悲对待一切众生的情怀。许多父母都主张父母不要对孩子灌输宗教信仰,让他们长大后自己选择需不需要宗教信仰。这种观念绝对是错误的,这等于说,小孩子还不懂事,不要教育他们什么是危险和安全的情况,等他们长大了让他们自己选择需要不需要避免危险确保安全。这那算是爱护孩子及尊重孩子呢?所以佛教的信仰,应该从很小的时候,就得开始打基础立印象,更何况母亲怀胎时,就已经在念观音菩萨圣号,其实他在胎里就是佛教徒了,为什么还要等他长大再让他自己决定信佛不信佛?在宗教信仰方面,父母宜多给小孩一点时间,小孩才能健康地长大,心理上才不会古怪。
三、伦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结婚之后的男女居士,必须要对婚姻关系的维护负起责任;要尊重并体会到对方有一个独立的人格,不要以自己的兴趣、个性、尺寸来要求对方;无论在任何情境之下,不可怀疑、批评、指责对方;发现冲突和矛盾,暂时不要处理,等待双方心平气和时,再解释、沟通,以取得对方的信任和谅解。同时,在任何时候,你又是配偶的一部份,所以切勿单独处理家庭中共同的财产、物品、生活方式,尤其于管教子女等的问题,必须取得配偶的同意理解。若出远门或已出远门,必须让自己的另一半知道你往何处,你在何处,是否平安、健康;要随时而适当的关心对方的身心状态和生活情况。
 
 婚后至少要负起三个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第一是夫妇俩人自己的家庭,第二是公婆的家庭,第三是岳父母的家庭。不能因为自己娶妻或嫁人,就忽略了年长的父母及原来的老家。同时也要关怀自己的兄弟姊妹亲属的家庭的婚丧喜庆。否则会让年老的父母不安,也让亲戚朋友批评。不要期待父母亲友的援助,却要时时刻刻想到父母亲友是否须要关怀。最忌讳的是让父母说:“娶了媳妇,丢了儿子。”也不要让岳父母说:“嫁出去的女儿,等于泼出去的水了。”否则的话,一定是真的不孝了。
   四、佛化家庭的经济生活,应该有三个原则:
   (1)赚钱的方法
 
 应该用正当的方法,用自己的体力、技能、智能、资本、智慧来谋取生活的所需,但是要尽量避免违背遵守五戒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从事于杀生、偷盗、赌博、邪淫、妄语,乃至于买酒卖酒等行业。
   (2)用钱的方向
 
 经济的收入应该要量入为出,不做守财奴,只知赚钱而不用钱。而用钱当分成四个方向:1.家庭的生活。2.营利的资本。3.留作资产。4.储蓄生息。
   (3)财产的分配
 
 除了家庭储蓄的经营所需之外,财产应该分三种用途:1.要孝养父母。2.要接济帮助亲戚朋友。3.要布施贫穷供养三宝,做宗教及慈善事业。
   五、夫妻相处的几点建议
 
 夫妇是五伦之一,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开始,在我们现今的社会,如何建立美满和谐的夫妇生活,使家家为菩提眷属,而不是冤家仇敌?如何使我们的社会有健全的男女来往?我从佛法的观点提出几项对治的药方。
 
 佛陀在《善生经》、《优婆塞戒经》等许多经典中,对于教导在家夫妇如何相处也有微妙的善法。丈夫应该怎样对待太太呢?有五件事必须注意:
 
 要帮忙家务:回家要帮忙太太煮饭、洗碗等,不要像老太爷似地朝沙发一坐,对太太的忙碌视若无睹,你去帮个忙,爱语几句,气氛会很好。艾森豪做美国总统时,从白宫回家,都会帮太太烧两样菜,成为令人羡慕的婚姻佳偶。
 
 要经常礼物慰赠:佛陀告诉为人丈夫者,要常常买一些东西或精致的纪念品、衣料等,在结婚纪念日或者太太生日等夫妻值得纪念的日子里送给你的太太,表示你的体贴关怀。
 
 关心妻子的亲友:有的丈夫很霸道;太太很可怜,家里的亲人来了,也不敢招呼,怕丈夫责怪,于是偷偷摸摸东拿一点,西塞一件,然后赶快送他们离去。像这样,太太如何全心对待丈夫呢?凡是太太的亲朋好友来访,你要帮忙她热心招呼款待,这样你太太会觉得你对她好,她会为你牺牲。
 
 要让太太家居自在:就是让太太衣食充足,用度无缺,让她在家里好自由,好自在,生活得很愉快,她才能安心做好家庭主妇。
 
 与太太一齐户外活动:星期假日陪太太到郊外欣赏风景,让她心胸开阔,精神愉快,她才不会跟你发脾气,闹情绪。
   佛陀的教法里,妻子对待丈夫也有五事要注意:
 
 要体贴敬爱:要体贴丈夫,没有钱要体贴,没有升官更要安慰他,丈夫最需要的是太太敬爱他、尊重他。
 
 要家居整洁:多付出一点辛劳整理,就能多为他营照一个清爽温馨的生活空间。
 
 要诚实毋欺:夫妻之间没有任何隔阂,才能融洽如一体。
 
 要温柔亲切:“天下之至柔者,莫善于水”,也就是以柔克刚,一个温柔体贴的太太,在丈夫的心目中,当然比蛮横霸气的太太有份量。
 
 要赞叹恭维:太太在家里,除了弄好的食物给先生吃,好好侍候先生之外,最好是能凡事赞美,让先生感受到天地虽大,只有太太最懂他、容他,同时要注意自己整洁、朴素、大方而得体的仪表,不断修学,提高至善的美好心灵素质,这样他也会更爱你。
   六、要重视养生之道
 
 世间上最宝贵的不是金钱、名利,也不是权势、地位,世间上最宝贵的是健康,有了健康,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因此,一个人尽管事业有成,家财万贯,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不是我的,因此,平时应该注重养生之道。以下提供八点养生之道,以供参考:
 
 正当的饮食:佛经说:“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药,趣令其愈,不得贪着。”饮食譬如吃药,是吸取其中的养份,以养护身体。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多菜少肉、多淡少盐、多果少糖、多嚼少食,并且要定时定量,使内脏清爽,这是养生第一诀。
 
 正当的情爱:佛教不提倡私情乱爱,但鼓励法爱与道情。我们要有奉献的感情、慈悲的感情,要有法乐的感情,也就是真理的、快乐的、般若的感情。
 
 正当的工作:正当的工作,是积极性的,利益社会大众的,很多人觉得工作辛苦,有压力,那是因为把工作当成赚钱途径、沽名之道,自私自利,难免厌倦。如果在工作里蕴含了慈悲喜舍,供养了佛心法味,“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把工作当成法布施,工作就很快乐了。
 
 正当的生活:对于衣食住行,一切都要如法,不循私、不邪僻,正正当当的过日子。佛教讲修行,就是在生活上修,在行为上修,一直修到身心密密处。
 
 正当的行为:行为端正,心中光明磊落,没有烦恼忧愁,这是养生的正途。正当的语言:佛经说:“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又说:“祸从口出,千殃万罪,还自缠绕。”言语不正当,就像汽车轮胎没有定位好,任何平稳的路上都会颠簸,徒然增加生活里的怨尤。口齿清净,不说粗言恶语,才能修身。
 
 正当的做人:人身,不过是四大所造精血之体,终将坏灭,看得透,看得破,做人便能不贪五欲六尘,不着五蕴三界,有正当的人生观。
 
 正当的处世:俗语说:“处世无奇但率真。”这个“率真”就是佛教里面的“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以佛法治心,以佛法养生,那么,处世自然圆融无碍,所谓“浮云任来去,明月在天心”,这就是解脱自在的境界了。
 
 身体方面的保健固然要紧,精神方面的保健也不可缺少。
 
 其实,佛教也有很好的保健原则,只要人人有“精神保健”,一定能健康幸福直到老。心宽自在:如弥勒菩萨大肚能容的气量,凡事不斤斤计较,即能自在无碍。放下安然:不比较、不计较,提得起,放得下,即能心中舒畅,百病全消。禅定修行:禅定摄心,精进修行,心清气爽,则事事顺畅,百无牵挂。行香礼拜:修持不懈,礼拜不断,则罪灭河沙,福增无量。数息止观:精神集中,意念专注,则身心收摄,开发智慧。喜悦进取:发心发愿,身体力行,则能法喜充满,身心无恙。这些精神保健原则,可以下面的诗偈总结:
   一要心不贪念不讨巧二要意不颠倒自知晓
   三要慈悲和蔼不减少四要安然自在不争吵
   五要数息观心真正好六要宽宏大量是个宝
   七要放下名利不烦恼八要心生欢喜不觉老
   九要禅悦法喜不可少十要去欲无私不计较
   健康之道:
   笑能却病,乐以忘忧,知足知止,不忮不求。
   欲勿过奢,适可而止,精神欲望,亦复如此。
   一日三分,八时工作,八时睡眠,八时康乐。
   从事工作,切忌紧张,忘却年纪,老也何妨。
   营养适度,无过不及,清菜豆腐,最为合适。
   食勿求饱,饮勿过量,暴饮暴食,有损健康。
   水果佐餐,多饮开水,沐浴运动,汗出斯止。
   倦来即睡,无妨打盹,清除杂念,闭目养神。
   运动健身,切忌间断,晨兴睡前,至少两遍。
   空气阳光,固当接近,山水名胜,亦宜访问。
   环境整洁,身心俱舒,常洒药剂,勤加扫除。
   服务助人,快乐之本,孜孜为善,造福人群。
 
 如果一切生活行事都以佛法为依归,必能建设一个幸福美满的佛化家庭。世间上再多、再大的问题,都是源于人为的因素。因此,如何突破困境,只有靠人类的自我觉醒。世间上没有不能解决的事,问题在于能不能得遇佛法,肯不肯依止佛法。
 
 如果人人真能确实地以佛法为指南,不仅个人能拥有一个健全的佛化人生,必然也能营造美满幸福的佛化家庭,进而佛化社区、佛化社会,这就是人间净土的实现。
 
 (说明:本文部分内容参照台湾圣严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整理的)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