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修行



工作中的修行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有很多同修总是在告诉我说,自己一旦回到了工作岗位上,遇到一大堆的人我是非,自己的心就离佛越来越远了,我想告诉各位,其实你的心不是离佛远了而是里佛近了!因为你开始学会观照自己的心了,这就是你觉醒的开始,尽管你现在做的还不尽人意,但不要气馁,修行是循序渐进的,任何事情都是欲速则不达的,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来,时间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工作是一个很好的修行环境,尤其是现代的企业管理里面有很多管理理念都来自佛教的思想,举例来说:现代企业都很强调团队合作精神,那么要想一个团队是有战斗力的、那么这个团队必须是高效率的,因为现代企业不是“以大吃小”而是“以快吃慢”,如何建设一个高效的团队呢?我想佛教的几个修行境界是必须的:无我的境界、安忍的境界、放下的境界、慈悲的境界、禅定的境界、般若的境界。

首先说明无我的境界,如果大家有机会参加过拓展训练的话,那么大家就会对于团队和自我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当一个团队的成员都是为自己考虑的话,那你的项目成绩一定会很糟糕,只有当大家抱成一团,心中都是在为团队考虑的时候,你的项目成绩才会优秀。在团队中没有“我”的概念,只有集体的概念。

其次是安忍的境界,团队成员分工不同,性格各异,那么队员之间的沟通就很重要了,在沟通过程中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很多不良情绪将会迅速的传染到整个团队,因此在沟通的过程中,保持一份宽容、安忍的胸怀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批评帮助但不需要互相指责。给团队营造一个宽容的环境,整个团队才会有高速运行的流畅保证。

第三是放下的境界,佛教的放下是一种智慧,放下暂时不需要的是为了拣出最精华的,如果什么都拽在手里不肯松,那做事就没有针对性,效率也很低。凡事该拿起的时候要拿起,该放下的时候就要放下,轻装上阵才会赢得最高的效率。

第四是慈悲的境界,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由此可见,慈悲是需要领导体会队员的快乐与痛苦,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责任,而队员也需要体会领导的艰辛。作为团队的领导如果没有慈悲的精神,那么他就不能与队员同甘共苦,换句话说,他就不是这个团队的一份子,远离团队的人怎么可能带好团队呢?如果队员无法体会领导的艰辛,也是远离团队,他必然会成为团队舍弃的对象。

第五是禅定的境界,团队需要团结一心,不管你的团队成员有多少人,大家都必须是一心朝着一个目标去奋斗,团队成员之间需要充分的信任,那么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内部总是凝成一股绳,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团结稳定的内部环境,只有这样的环境保证,我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才能有保证。

第六是般若的境界,其实这个境界讲的是一种结果,如果前面五点都做得很好了,那这个团队一定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般若在佛教中的含义很广也没有最确切的定义,因为般若已经超越了文字的表达范围,狭义的讲可以翻译成智慧,但这个智慧是超越了一般的世间智慧。从团队的建设来讲,一个团队要想利于不败之地,那必须是超群的,是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团队,因此这种团队也可以成为卓越的团队,如果对照佛教上的名词的话,也只有用般若来表达了。

从以上来看,我们的工作其实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佛法,但是往往很多人总是会抱怨自己的工作环境不好,遇不到这样的领导和队友,自己有力使不出来,但是我们应该想想,为什么要等别人来创造这个环境呢?自己为什么不敢去做?我们在担忧什么?佛教我们要发大愿,就是教会我们要负担责任,如果自己连工作、家庭中的责任都负担不起,怎么可能担负起度化众生的责任呢?

佛陀告诉我们,境随心转,环境也是人来创造的,在改造外部环境之前请先改变自己的内部环境----心态,所以在工作中历练自己,付出自己,帮助自己周围的人,这本来就是一种实修,千万不要把佛法放在书本上和口头上,身体力行的去做才更实在。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