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福改命、放生素食深信因果]福尽而死;禄尽则亡



[积福改命、放生素食深信因果]福尽而死;禄尽则亡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事情是这样的,今年一位天生患有先天性疾病(具体是什么病这里不直说了,揭人隐私也是不善哦)的中年男子来到一位师傅的道场,刚开始这位中年男子非常傲慢只是抱着来看一看的心态,所以见了师傅也不拘躬,也不供养,倒是师傅客气地招呼他坐下了,并且很快师傅就问起他是不是有什么病,这一下他很吃惊,因为这个病从他一出生到现在都一直跟着他,看了无数的名医,各种方法都试过了,花了无数的钱也没看好,这位师傅是第一个他没讲任何病史而能说出他病的人,他有点吃惊,随后他的腰弯了下来,变得低调一些(据说这位中年男子是高干弟子,很有钱,自然也目中无人)然后连声说是的,是的,他从小就有这个病治不好,师傅你有什么办法吗?师傅笑了一下,说,我可以试一下,但是如果病好以后你必须做一些事情,否则?这位中年男子满口答应说,只要病好,我什么都可以答应,师傅犹疑了一下说好吧,之后为他做了一个特殊的加持,奇迹发生了,这位中年男子困扰一辈子的病一下子就被拿掉了,他感到无比轻松和无比惊讶,之后他却对答应的事情只字不提,再后来他在今年不久前突然猝死在家中,很多师兄弟很不解,难道是他没履行承诺护法神惩罚,或者师傅加持不到位,或者师傅对他有什么?一系列的疑问在师兄弟们之中流传!
  其实大家的猜测都是错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位中年男子如果一直带着疾病,可能会活得更长一些,因为生着病,无论是精神上和肉体上都是极其痛苦的,不仅如此,他还要大量花着钱去受罪,从因果的角度来说这些事情其实都是在帮他消业障,而他去这位师傅那里,师傅观察到了因果,也就是说如果他想健康地活着,必须花一大笔钱做一些事情消一些业障并且增加他的福报,那么他才能健康地活着并且不再受罪,但这位中年男子并不懂佛法,只是觉得自己的病那么多名医都看不好,你一位佛教的师傅凭什么看好,所以就信口开河地满口答应,治好了病早把承诺丢到九宵云外了,问题就出在这里了,这位中年男子没有履行承诺去花一大笔钱去消除他的业障,现在他的病又好了,而他的福报的总和只有原来那么多,并没有额外的增加,但他现在又健康地活着了(而他又不愿意花钱去做功德,原来生病的时候他不得已要花大把的钱治病,这样来削减他的受用,现在他病好了,他不用受罪也不用花钱了),那么只能削减他另外的福报了(减少他的寿命了),所以他在病好后短短几个月就寿终了,所以不懂因果的人,不懂积福的人受点灾,生点病还是好事,因为这样磕磕碰碰地能帮你消灾免难,让你活得长一些(从这一点上来说很多师傅即使能帮一些人治好病也不为他们治病就能理解了,因为很多人不懂因果,帮他们把病治好既要为他们背业,而且损他们的福报,本来他带着病能活得长一些,而你帮他们把病治好了反而是害了他们,让他们减寿了,除非他们懂得消业障并且肯去积福),所以呀你肯去培福报不是在帮别人呀,真正受益的人是你自己呀,曾经有两个八字基本一模一样的人(也就是两人的福报总和是基本相同的),一个出生在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家里保姆就有四五个,天天服侍他,这个人只活到16岁就把福报全部享尽了死了,另外一个八字相同的人出生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里,而且经常生一些病,所以换来福报损耗得很慢,最后他活到81岁,所以有句老话说得好呀,白菜豆腐保平安呀!由些可见因果半点不虚,你想投机取巧想占便宜,在因果上半点也玩不得假,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你争也争不到!
延寿秘诀:福尽而死是真理 故当惜福少享福
人死有三种情况,一是功德耗尽而寿量未完,二是功德未尽但寿量已完,最后一种是功德与寿量皆耗尽而终。所以,延寿的最稳当方法是长期在增长福德及寿量这两方面同时好好修持,同时要善用身命,在有生之年勤作善业,多修佛法。--主题摘要
  日常法师曾说起个公案:有一个修行人,因为他修行有了成就了,所以他得到了感应,那个时候这个感应当中,不晓得护法还是谁告诉他说,还是他这个老师,「不幸啊!你虽然很用功的修行,但是对不起,你的寿命快尽了。」这样。你还有多少?还有一斗余粮,告诉他还有一斗余粮。要我们现的一斗,一斗多少?米,就是十几斤米了,只有如此了。他听见了起大恐怖,所以他每天吃饭的时候,吃些什么?就拿那个手掌,就摆在那个容器上面这么一按,沾几粒米拿出来摆在水里面泡一泡,烧好了以后喝进去,就这么这样,拼命的努力。结果修了一年多,他大彻大悟了,米还没吃完,命还没尽,你们仔细的去看,经论上说太多地方都是这个。福可以换成寿;反过来寿可以折成福。
  佛法说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两大因素,第一是福德,第二是寿量。在二者其一开始衰落耗尽时,我们可以透过相应的修持令其增长,从而延长生命,争取更多的修持机会及时间。死亡有三种情况,一是功德耗尽而寿量未完,二是功德未尽但寿量已完,最后一种是功德与寿量皆耗尽而终。所以,延寿的最稳当方法是长期在增长福德及寿量这两方面同时好好修持,同时要善用身命,在有生之年勤作善业,多修佛法。
  我们现在社会注重讲营养,其实营养不是寿命增上的关键,因果才是关键。平常为什么要对修行人说,我们不要浪费。针对“福尽而死”这条死缘,有必要展开破斥现代的邪见,树立起惜福的观念。
  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有一位美国老太太一生中都以贷款提前消费,临死前刚好把贷款还清。而一位中国老太太,天天省吃俭用,存钱准备以后享用,存到足够钱的时候,她就得病去世了。这两位老太太在天堂见面后,彼此交换心得。中国老太太说:“还是你聪明,哪象我,只是苦了自己。”
  许多不明因果的人都认为这个故事很有道理,觉得应当提前消费才对得起自己。其实这是一个具有欺诳性的故事,体现的完全是断见思想,误导了许多人。
  以因果衡量,这个故事应该这样改版:有位美国老太太贷款消费,在挥霍的同时,却很少积累福报,于是她在法界银行的赤字越来越大,由于福报提前透支,她无法偿还债务,在贫病交加、饥寒交迫中死去。
  中国老太太生活节俭,平常节省的钱都用来积福,结果福报越来越深,由于善业深厚,最后走的时候天乐鸣空,升到天堂。
  以后两位老太太见面了,一个是衣食自在、光明赫奕的天子,而一个沦为腹部大如泰山、咽喉细如针孔的饿鬼。美国老太太说:“当初,我只知道尽快享乐,没想到还有三世因果,事实上,因果上的利息大大超过美国银行的利息,贪求现世的享乐,真正害了我。现在我要在恶趣中遭受亿万年的痛苦,即使最终脱离,也还要做牛马来偿还,还是你这条路走得对。”
  因此,不能随顺凡夫人的邪说,这些邪说不符合正量,在任何取舍上,唯一应遵循因果规律。
  有人说: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白赚钱了吗?
  我们可以通过比喻来思考,比如一个农民对着粮仓想:这是我自己种的粮食,当然应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吗?这显然是愚人自绝后路的做法,不为明年留下种子,最后只会饿死而已。可见,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福报,给自己的未来和后世带来无量的痛苦。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则公案:
  明朝正德三年出现了大旱灾,楝塘地方因为有水库而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现大水灾,也以堤坝高而没有遭灾。邻近的几个乡连续好几年没有收成,唯独楝塘地方接连丰收,而且他们乘形势得到了官府的两次免粮。于是这些村里人廉价买进了各乡的产业,生活变得非常富有。从此之后,该地朴素的风气荡然无存,奢糜成风。
  当时,乡民陈良谟对他的叔兄说:“我们村子会有奇祸发生!”叔兄问他是什么原因,他答:无福消受罢了。不久果然全村发生了大瘟疫,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先儒焦澹园说:“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贪着,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有人想:现在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日新月异,过时的东西都可以丢掉。半碗饭、一张纸不值几个钱,不要搞得太约束。
  这也是以拨无因果的断见所滋生的邪见。从因果上思惟,就会知道其实浪费半碗饭、一张纸,也有很大的罪过。比如半碗饭来之不易,从播种、施肥、灌溉、收割、去壳、运输到最后煮成米饭,其间有多少劳动者的心血,要耗费多少自然资源,才能端到口边,供你享用。这半碗饭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随意浪费不会折福吗?实际上,因果丝毫不会空耗,浪费财富是损减自己的福报。因此,想起物品来之不易、业果不虚,我们不能不珍惜福报。古人说:“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有一首唐诗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需要劳累那么多的父母有情,想到这一点,为什么还不珍惜福报,反而以浪费为光荣吗?
  弘一大师在他的一篇演讲中说:
  我五岁时,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严肃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
  我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又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一九一一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形寿受用着!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或是初出家时制的。
  在古德中这样的事例也随处可见。古时候,雪峰禅师和钦山禅师一起在溪水边洗脚,钦山见到水中漂有菜叶,很欢喜地说:“这山中一定有道人,我们可以沿着溪流去寻访。”
  雪峰回答他:“你眼光太差,以后如何辨别人?他如此不惜福,为什么要居山!”
  入山后果然没有名僧。
  有人说:人生在世,应当好好享受,必须拥有豪宅名车、高档电器等,如果没有这些物质享受,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应当辨别哪些是生活的所需,哪些与生活毫无关系。身为欲界人类,虽然不能缺少衣食、卧具,但是普通的饮食、衣服,就足以保证生存,身高不到二米,也用不了多大的空间。除此之外的物品,都只是虚假的摆设而已。动物也知道寻求饮食、洞穴和配偶,如果生命的意义只有这一点,那就和动物没有差别。如果把一切精力都用于追求生活享受,这样造作非福业,则连动物也不如。人生的意义在于能成办自利利他的大义,不能少欲知足,就无法集中精力投入于修行,这样就不能成办大义,只是浪费生命而已。
  不但自己惜福,还要教育子女、学生惜福,为他们而惜福。
  袁了凡居士的妻子是一位善女人。有一年冬天,她给儿子做棉衣,家里本来有丝棉,她把丝棉卖掉换成棉絮。了凡先生问她:“家里有丝棉,为什么要换成棉絮?”她说:“丝棉太贵,卖了可以把钱送给别人,反正用棉絮也一样可以保暖。”了凡先生听了很高兴,因为这样做就不愁孩子将来没有福!
  再来看反面例子:
  古时候,有户富人在孩子满月时,请客大摆酒席,杀了许多生命。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给孩子算命,说他一生的命运如何如何好。可是孩子活到两岁半就死了,富人埋怨算命先生,本来以为他算命很准,为什么这次没有算对。后来遇到一位有道高僧,高僧说他“折福太深,福尽而死”。
  再看现代的青少年从小就知道享乐,乱花父母的血汗钱,衣服、鞋子、用具都要用名牌,每个月几百几千块的零花钱象流水一样用。家长也认为:现在时代不同了,宁可自己苦一点,也不能让孩子没面子。他不知道孩子从小养成骄奢的习惯后,由骄奢必然多欲,多欲则无德。长大之后,不是成为贪官,就是成为匪类、花花公子、寄生虫,百无一用。从结果来看,这不是爱护子女,而是毁掉子女。因此,从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
  我们都是大乘修行者,应当念念关怀众生的苦难。想到自己享福的同时,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连饭都吃不上,为什么不能省下自己的福报施给诸母有情呢?以下是惜福舍福的事例:
  宋朝的范仲淹读书时,心中念念想着救济他人。后来他作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个家族几百户的贫寒之家。他的几个儿子请求他买一所园宅,他说:“京城里的大官园林很多,主人也不能经常去游园,谁会不准我去游他们的园林?何必要自己有花园才能享乐呢?”
  范仲淹晚年把自己的住宅改为天平寺,用来兴崇三宝。他的几位公子共用一件好的衣服,外出时轮流穿着。范仲淹出将入相数十年,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布施周济别人,所以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而他的四个儿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个个能继承父志,舍财救济他人,因此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
  某年旧历十一月,天气正冷的时候,苏州城有位大绅士带着工匠到印光大师的关房装置洋火炉,印光大师坚决不肯接受,大师说:“人生不可享受过分,要是自己没有德,空去享用,那就是折福。”这位大绅士非常诚恳,再三请求,必须供养,弟子也从旁边劝请,印光大师说“安在外间的客厅里吧!那里时常来人,让大家一齐暖和,外间的空气暖了,这间的空气也会变暖。”
  我们应当随学过去的祖师大德,不仅惜福,而且把自己的福报舍给众生。自己的生活可以过得清苦一点,省下来的钱让别人享用,有这样的善心将来才能利益无量众生。心中应常常记挂天下苦难的众生,常以福报回向。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又说:“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愿我们如地水火风空五大种一样,恒时成为维持无量有情生存的大根本。
  学诚法师曾总结了学佛修行去寺院等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做不好的话,最容易漏掉福报:
  一、不爱惜常住物。
  寺院的东西都是常住物,如果供养,功德很大;如果损坏,那过失也很大,会损失很多福报。以前有一位大德教诫我:在寺院里停留,无论如何不要亏待常住。比如吃一顿饭,可以留下十块钱或五块钱;如果没钱,就扫扫地、干点活。他这样告诉我,是为了我不损失福报。因为我们有时候很无知,寺院免费提供吃、住,这虽然谈不上犯偷盗,但是如果没有一个供养的意识,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会损福。如果多做供养,增长一些福报,何乐而不为呢?沾常住的一点小便宜,最后倒了大霉,得不偿失。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让大家吃完饭就交钱,刚才说了,供养有三方面,比如做义工、承事三宝,就可以受用。我说这些的主要意思是大家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和知见,就是我们来三宝地应该培福,而不是损福。
  二、观过。
  大家都是欢欢喜喜来培福报,但难免会遇到一些境界,很容易观过。观过也没什么,问题是一观过就容易动嗔心。嗔心很可怕,“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善”,我们花了几万年所修的供养福报,一发脾气就烧光了。“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心主要来源于观过。比如一只桶,底下有个大洞,就存不住水。嗔心就像这个大洞,把福德都漏掉了。所以我们要善护自己的心,欢欢喜喜累积福德。
  三、回向。
  回向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所积累的福报拿来做什么用?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希愿处是什么地方?有的人希求今生找到好工作,有的人希求来世得人天福报,有的人希求出离,这都可以。但是要做,要有作意,不是做完了什么都不管了。什么都不管就会随业流传,到处感果。有的人积累了福报找到好工作,马上就跑走了。这不是我们学佛法的目的。我们学佛法最好的希愿是回向到成佛,回向到利益一切众生。其实有了高远的回向,底下这些小的希愿也都包括了。而且,回向到大的方面,比如回向到建立教法、成佛、利益一切众生,回向到空性、法界,有个好处,就连嗔心都烧不着。所以我们每做完一次功德都要很殷重地回向。现在有些人可能不了解怎么回向,那你就想你和释迦牟尼佛的回向一样,或者和师父的回向一样,我们透由善知识、佛菩萨的力量把这点功德累积起来。这在经典里面都有教导的,比如说普贤菩萨发愿,大家希望自己也像普贤菩萨一样发愿。
  福报要省着点用(南怀瑾老师的故事)
“福报”,是佛家用语。福报是果,因在于修。福报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修得来的。南怀瑾大师在十一岁上遭遇了一件奇特的险事,让他刻骨铭心,并把这件事与“福报”联在一起思考,融入了他的人生哲学之中,并警示终身。
  南师出生于浙江乐清的一个小乡村。六岁开蒙,上私塾,读四书五经,接受了旧式教育。到了十一岁,古书已经读得很多了,已经通晓诸子百家,还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就是当今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也没有他读的古书多,而且,还在一直读下去呢。
他的父亲是个很有经营头脑的人,有着温州人善于经营的智慧,勇于经营的胆识。在乡间开了多爿小店,经营着布、米、百货,还有些田地上的收成。家境殷实。
他的父亲还是个开明人士。那时,城里已经时兴学习现代的科学知识了。而他的独生子南怀瑾对算术、化学之类的现代文化知识却是个空白。父亲也认识到了这是个大问题。于是,就想方设法把他送到城里的县第一小学里,花了大价钱插班读六年级。学校里没有地方住,就住在一个朋友家里,托人家照应,可谓用心良苦。
这年的寒假到了,学生们都回家过年了。这一年也正好是南师的奶奶六十大寿,家里就摆开了寿宴,大庆大贺,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
离开学的日子还早着呢,但生日宴结束后的第二天一大早,南师就急猴猴地要去上学。父母亲再三阻拦无效,只得让他去,也没人送,他一个十来岁的小把戏独自走了几个钟头,进了城,还是住到父亲的那个朋友家里。
就在他离开家的这天夜里,南家出了大事了。一伙穷凶极恶、如狼似虎的海盗把南家洗劫一空,亏得父亲逃得神速去搬救兵,母亲化妆成佣人,才躲过了被绑票甚至杀身之祸。
财产损失惨重,好在是全家人的命都保住了。更好在南师头一天生出了莫名其妙的念头,要去上学,冲破了一大家人的劝阻而走了。要是还在家里,这个独生子,多值钱啊,还不成了海盗的绑票,也许早就没得命了,哪里还能有今天的国学大师。
  这件刻骨铭心的事情一直挂在南师的心头。如果不是连续大操大办奶奶的六十大寿,也不会招来海盗。南师后来经常提起这件事,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轻言做寿。佛学里也讲,一个人,一个家庭,在“福报”很好的时候,不能把“福报”用完了。
南师的意思大概是,人不能太张扬。尽管他的父亲在当地是很有人缘的,也经常捐助地方解决一些困难,做了不少的慈善事业,让乡邻们受益了,但是,你为了做个生日,天天大鱼大肉的酒席摆下十几桌来,声势浩大的,还惹来了不少白吃白喝蹭饭的家伙,多显人眼目啊,那还不把幽冥之处的那双眼晴惊醒了。每个人的背后,总是有一双眼睛在盯着的。一种情形是,因为洁身自好,行善积德,屏蔽了你的身子,那双眼晴看不到你,你也就太平无事了。一种情形是,因为你的张扬了,忘乎所以了,得意忘形了,甚至是疯狂成一团火了,那双眼晴就会盯上你了,灾难也就随之而降了。西方有人士说过,上帝要让一个人灭亡,必定让其先疯狂。
所以啊,南大师少年时遇上的这件事,对他的一生都有着极大的警示。他不是仅仅当着惊险一遇而过,庆幸自己命大。而是把这个惊险上升到人生的教训,牵挂在自己的一生之中。一辈子为人处事都是把自己放低了,再放低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他都是同心同情同等对待。哪怕是从名声鼎盛到如今,学识经历如茫茫森林一样的浩瀚,品养道德似须眉山一样的神圣,他仍然更是注意把自己在社会上行走的姿式和精神状态揉和成了一个普通人的面貌。一生修行。修得了“福报”,也是要慢慢用、省着用的。
  推荐佛经抄写:
  超级精美烫金封面金刚经心经手抄本,即临摹本免费结缘,怕字写得不好的人、又怕抄错的人可以用来练字抄经(上至老人,下至三岁孩童皆可),一举多得,同样达到静心,对治散乱习气的目的,请经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7311487710
  抄出来金光闪闪,实在太庄严了,像给佛身涂金,请金笔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2861092228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