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是否应该追求财富



佛教徒是否应该追求财富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释迦牟尼佛贵为王子,放弃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出家求道,并创立了佛教。因此,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认为佛教就是应该出家为僧,不应该追求世俗的财富,否则就得不到解脱。我们说,这只是看到佛教的一方面,而没有看到佛教的另一方面。
   
确实,佛教认为世间法是有局限的,不是最高的追求,最高的追求是成佛,也就是摆脱世俗生活的羁绊,过一种神圣的生活。但是,人们还应该看到佛教还有其更为积极的一面。依照佛教的说法,我们身为人道,就应该尽道人道的责任。这个责任是由我们的宿命决定的,是以往因果造成的。如果我们不很好的尽到我们作为人道的责任,我们就会造成更大的业力,对于修行是非常不利的。对于一个在家的居士而言,他们一般都是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一定的角色。要做好每一个角色,就要努力。

    
目前的社会,是一个已经商品化或者说是金钱化的社会。人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没有一定数量的金钱是很能做到的。那么,追求财富,就是其中的应有之意。当然,同样是追求财富,其目的是不同的。有的人,追求财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了满足个人的享受。这些我们当然不能说不好,但是,这不是一个佛教徒所应该追求的。作一个佛教徒是要把追求财富作为实现自己角色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另外,我们自己拥有一定数量的财富,也可以使自己丰衣足食,不致成为社会的负担。因此,做佛教徒并不意味着不应该追求财富。但是作为一个出家的僧人,是不应该追逐财富的。僧人既然选择了出家的生活,就应该承担起僧人的责任。

    
僧人是佛教的三宝之一,是居士的依恃。他们应该是在家居士的榜样。所以,就应该奉行少欲知足的生活原则。这一点,早在佛陀的时期就是明确的。例如,在原始佛教时期,佛陀就要求僧人依四依生活,即日中只食一顿、每天在树下只坐一次、穿用别人废弃的破烂衣服、吃腐烂的药。当然我们大家更熟悉的是三衣一钵。为什么佛陀要这样要求人呢?因为佛陀看到了人生的短暂,人们用有限的生命来追逐一些过眼烟云的东西。所以,要出家,摆脱世俗生活,放弃对物质生活的享受,从而来体悟佛法。僧之所以是三宝,就在于他们能够忍受世俗人所不能忍受的这一切,所以他们才成为榜样。这一点,其实也是人们的共识。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本人在其《道德经》中就明确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人太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引诱了。所以,只有出家。如果出家之后,不使过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而是象世俗的人一样追求世俗生活的享受,那还出家干什么呢?

    
其实,人们之所以误以为佛教是反对追求财富,也是佛教受到中国思想影响的结果。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太多的为富不仁的现象,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穷人的道德才高尚,才可以信赖。那些拥有财富的人是不可靠的,是不值得尊敬的。所以,传统的义利之争很激烈。佛教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就被人们理解成了对财富不感兴趣,并认为佛法与财富是对立的。其实,中国的佛教徒并不是反对财富,而是反对对财富的不恰当的态度,也就是贪婪和吝啬。如《龙舒净土文》劝诫世间贪吝之徒说:“得人三千,而不以为多者,贪也;自费两千而遂以为多者,吝也。贪吝之失,众人所同,而不自觉。若能去此,方为贤者。如是则善业无不可为,恶业无不可戒。何则?不吝财以为善、不贪财以为恶,故也。若如是以修净土,必不在下品生矣。又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人则以己无贪吝之心,必加尊敬而乐从其化。所化必广,上品往生,复何疑哉!”

 

                                 
别学屈原投江 

 
许多人一辈子都活在幻想、妄想中,并为此痛苦不已,但他们却以为是自己的悲愿广大,所以一生抑郁不得志。

  
中国历史上的屈原,由于不受君王重用,最后投汨罗江死了,虽然后人为纪念他而有端午节的包粽子、划龙舟等活动,可是屈原的自杀行为值得学吗?

    
他的做法不符合佛法,佛法会让人明白,一切事物变化都是因缘,随顺因缘并不等于束手待毙、等待死亡。

   
因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观的,另一种是客观的。主观的条件,我们可以主动改善、改变;客观的条件,虽然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上,但还是可以尽力改变它。所以,无论在任何因缘状况下,处处都有改变的希望。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