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佛教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隋唐时代,中国重新统一,强大的王朝出现于世界,佛教迎来发展壮大的黄金时代。这时期,佛教在空间上的广泛分布,是以前任何时代所不能比拟的。
  继北周武帝灭佛之后,隋文帝大规模复兴佛教,向全国各州颁送舍利,并让各州建立国家寺院,这种做法,为后世所继承。可以看出,隋唐以来,佛教的发展是全面的,城乡并举,大寺小庙构成不同的层次,适应社会各个阶层的需要。

  当然,唐代以后,佛教寺院有离开闹市的趋向,与人烟稠密的区域拉开一定的距离,在城市稍远的地方,选择山水清幽之处,见道场修行。禅宗兴盛,这种趋势得到加强。
  人多嘈杂的地方,对于寺风和僧人的修行,多有负面影响。在以农业为主体的古代社会,佛寺适当向郊区乃至山林迁转是合理的。
  在日本,自平安时代起,就出现了佛教向山林的大规模转移,形成“山林佛教”,建立诸宗的总本山,专心致志于修行。
  由此看来,佛教离开闹市,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代是人类有史以来社会形态发生最大变化的时代。工业化造成人口和资源的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已经下降到相当低的比例,乡村城市化,新兴城市大量涌现,加速人口的集中,甚至在农村,人口居住也日趋集中,城市越来越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中心地。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信息革命,使得城市的中心枢纽作用更加重要。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在工业时代尚处于发展时期,又遇上了发达国家后工业时代的信息化浪潮,工业化和信息化两股潮流汇合在一起,形成发达国家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复杂局面和迅速汹涌的现代化潮流,造成人口更加迅猛地向城市蜂拥而至,城市在物质与精神文化方面的垄断地位,不但不会减弱,反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有更大的加强。另一方面,超常速度的现代化,使得大量的社会问题,本应在不同时代先后出现的困难,都同时出现。
  目前,国家采取的对策,使用发展来消化这些问题,这是适合中国特殊国情的路子。但是,发展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而有些问题不一定能够通过发展得到解决,最为突出的问题,仍然在于精神文化的层面,适应高速变化的社会的道德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并更新文化内核,是极为艰巨的任务。其困难还在于新的精神文明建设,没有现成的蓝图,必须亲自探索,承担风险,找到切实可行的道路。
  面对社会巨大的精神需求,佛教不能回避,必须立足于都市,服务于都市。因循守旧,据守山林,是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因此,佛教必须积极探索在都市发展的新路子,发扬普世救济的献身精神,积极服务于最广大的民众。


                 摘自《觉群》2002年第4期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