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劝人不要“赌博”



佛教劝人不要“赌博”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佛法不但指导佛教徒解脱生命的烦恼痛苦,而且有助于佛弟予的身心安康、家庭和乐,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国家繁荣、世界和平的目的。作为正信佛教徒,信仰佛法,以“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神、正念及正定)为生活原则,以五戒、十善为提升生命的动力,我们必须坚持正常的经济生活、合理的社会生活。佛陀以其殊胜的智能力,观察到赌博的种种害处,严格禁止赌博。《梵网经菩萨戒本》第33条教诫“邪业觉观戒”中就有明确禁赌的条文。

  2002年3月,香港政府民政事务局委托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及通识教育中心,对香港民众参与赌博活动进行调查,最后发表了《香港人参与赌博活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结果显示赌博活动在香港非常普遍。每五名被访者之中,就有近四名(78%)曾经参与报告内列举出之
13项赌博活动之中的至少1项,其中以投注六合彩、参与社交赌博(即与亲友打麻雀、玩扑克牌等活动)及投注本地赛马最为普遍;它们的参与率分别是64.2%、
45.9%及30.4%。虽然13项活动均涉及金钱博彩,但公众(年龄介平15至64岁)认为它们的性质不尽相同。大部分被访者视投注六合彩(62.5%)及参与赛马博彩(78.8%)为“赌博”活动。但绝大部分被访者均认为赌场内提供的赌博活动(86.9%)和足球博彩活动(83.1%)的性质,是“寻求刺激”。至于社交赌博方面,则大多数被访者(75.9%)视之为交际应酬的一种形式。

  佛教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发挥在治心的方面,所谓的“治心”,就是调整人们的心态,让人们始终能生活在一个在佛教看来是健康的心理状态中。赌博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因为赌博的动机是想要人不断地取得赢的状态,但已有不少的研究指出,能在赌博上赢取金钱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的;反之,赌博只会令人输掉金钱,陷入严重的财政问题。从佛教的道理来看,世界最终是处于一个无常的情况,既是无常就没有一个永远的赢家,所以赌徒是不可能常胜的。

  赌博的动力来自众生的贪欲,从佛教立场来看,贪欲是人生最大的敌人,因为贪欲是无限的,众生有了贪欲之后,就会变得更加贪婪,从而无止境地贪下去。虽然偶然机会的赢钱可能造成容易赚钱的错觉。但赌博赢钱的概率毕竟是有限的,赢钱的机会远不如输钱的更多,在赢钱欲望的驱使下,一旦输钱,赌徒会更想赢,于是便深深地陷入了赌博的怪圈中,最终沉溺在赌博恶习之中,成为“病态赌博”(Pathological
Gambler)。贪欲往往和嗔欲与痴欲连在一起的,佛教称此三种为“三毒”。因为贪欲会让人有了嗔欲,做事情时往往意气用事,例如赌徒输掉以后,还想继续翻本,全然不顾已经深深地陷在其中。痴欲让人不明事理,有时明明知道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是由于沉溺其中,却仍然要去执意非做不可。许多赌徒都知道赌博不好,有很大的危害性,但是由知痴迷其中,不能自拔,还非得要赌下去。所以,佛陀说赌博是“损财之业”,具有“虽胜生怨”、“财产日耗”的过失。在《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中,佛陀将“赌博”列为六种损财行为之一,而且举出赌博的六种过失:一、财产常被损耗;二、赌者常抱赢钱之心,我们偶然赢钱,对方也是嫉妒、仇恨,从而增加怨恨;三、赌博是智者所责备的行为;四、因参加赌博,社会大众对其诚信程度降低,从而影响其余社会生活;五、为人所疏远,不喜欢亲近;六、容易生起盗窃之心。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赌博是毫无生产效益的,它只是将金钱在不同人的手中不断进行转换,是一种浪费时间与耗损社会资源的活动。如果人们了解一点佛教的知识,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起贪心,明事知理,就不会陷入赌博的泥沼,家庭就会和平安和睦,何乐而不为呢?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