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不孝顺父母吗



佛弟子不孝顺父母吗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的确,我国有些人士,一直以不孝来批评佛法,因为他们见到出家的僧尼,不能像俗人一样地“敦伦”尽孝,于是便在偏狭的家族观念及宗法思想影响下,认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为。他们常常引用孟子曾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作论据,孰不知孟子这句话的本意也并非俗人所想的如传宗接代那样狭隘,其关键就在于这个后代是怎样的后代,如果是一代不如一代,那和无后是一样的;只有一代更比一代强,才能算是后继有人。那么,人要强到什么程度才是目标呢?这就说到我们经常提到的那句话了,“学佛就是学做人啊!”我们做人的目标应该定位在像佛陀那样善良、慈悲、智慧、觉悟才对。假设这个世界上的众生都成佛了,那这个世界也就成为极乐世界了。然而,历代以来,仍有一些偏激的学者,坚持批评佛教是不孝的宗教。

其实,佛法对于孝顺父母的教训,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可谓多得不胜枚举,只要多看几部佛经,就会明白,佛法不但不是反孝的,而是极端崇孝的。比如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所以说:“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又说:“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增含卷十一以供养父母准同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一个故事:当时佛的一位罗汉弟子,名叫毕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贫穷,想以衣食供养,但又不敢,所以请示佛陀,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们开示说:“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增含卷十一也有类似的教训。又在中阿含鞞婆陵耆经中说:有一位迦叶佛时的贫苦工人,叫做难提波罗,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实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为了奉养他双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宁可做陶器来维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事实上,佛法的修持,虽以出世离欲的出家生活为可贵,但也不并强制人来出家,甚至在戒律之中有明文规定,父母不允许的,便不能出家;如果父母贫穷而无人奉养时,出了家的儿女,仍应尽心奉养,否则便得重罪。根本尼陀那卷四也说:“假令出家,于父母处,应须供给。”这岂能说佛法是反孝的呢?当然,如果思想偏狭而复幼稚的人们,一定要说唯有婚嫁生殖才算孝道,那就无话可说了──说也难怪,看看现在世间一般的俗人,除了养育各自的子女,已经很少能够孝养各自的父母了。这也许就是迷信“无后为大”的结果罢!

至于佛法所讲孝道的观念,实在不是迷信“无后为大”的人们所能了解。佛法以为人在生死流转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过去未来的无量生死之中,也有无量无数的父母,孝养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济过去未来的父母。在菩萨的眼中,一切众生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父母,所以菩萨道的实行者,广度众生,实际等于孝敬父母。当然,佛法也不像被孟子批评的墨者那样──视人之父若己父是无父也。佛法是从现生的父母为主而推及过去、未来的三世父母。所以佛法对于广度众生,是报父母之恩的扩大,和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同出一辙,这叫做报众生恩,是由父母而推及众生的。所以,作为一个佛弟子,首先要孝养父母,然后再去布施放生及供养三宝。

按照世俗的习惯,人逢自己的生日,便大大地欢乐吃喝一番,称为庆生,或称为祝寿。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想法。以佛法的观念来说,自己的生日,正是母亲的难日,应该把怀念母难的情绪提高,应该于母难的日子特别怀念父母的生育教养之恩,应该加上十倍百倍地恩孝父母才对,而不是尽情欢乐地为自己庆生。如果父母已经过世,那就尽其所能,布施放生,供养三宝,以此功德,回向父母之灵,自身也能得到植福延寿的实效。否则大张筵席而造成鸡鸭猪羊等的杀劫,那不是祝寿而是折福啊!这些因果,诸位不得不察!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