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佛教:现代弘法利生之道



都市佛教:现代弘法利生之道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分享到:
一说起佛教,给人的印象便是青灯黄卷、古寺孤僧,传统的山林佛教已经在人们心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佛教固定的为社会所认可和习惯的形象,然而时势在变化,社会在进步,号称出世的佛教也不可能完全飘离于时代与社会之外,也必须与时俱进,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都市的影响与作用日益突出,因而都市佛教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表面看来,都市佛教似乎是一个新名词,其实古已有之。释迦牟尼佛便经常到都市王宫为国王大臣说法,佛教传到中国后,历代祖师大德都注重到通都大邑弘法,东晋以来,朝廷更是设立内道场,礼请高僧于中修道说法,因而与山林佛教相对应的都市佛教从一开始就是存在的,而且对佛教的生存与发展有重大影响。

都市佛教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佛教本身以出世为宗,主张出离世间,到达涅槃,其修行方式亦多以头陀苦行、山居坐禅为主,因而远离尘嚣、萧然物外成了佛教的主要特征,在这种情况下,藏净居于闹市、植青莲于红尘的都市佛教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重视就非常自然了。二是中国佛教以禅宗为主流,而禅宗又以不亲近国王大臣、不交结官府、独立自主为本,而且禅修本身也要求有一个清静的环境,因而都市佛教似乎不大相宜。

然而,出离世间亦须以世间为本,六祖说得非常清楚,“佛法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吕澂先生于此亦有解释,他认为,所谓出离,就是破坏世间法中应当破坏的成份,将秽染的世间提升改造成为净土佛国,“所出离的并不是整个的现实世界,而只是属于世间所应破坏、变革的一切染污、不善成分”。(《正觉与出离》,见《吕澂佛学论著选集》卷三1331页,齐鲁书社1991年7月第1版)从“佛法在世间”的方面来说,佛教应当重视世间,关注现实人生,随顺世间的变化而调整改变。在现代社会中,大都市往往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文化中心,其社会影响非常之大,能够覆盖一国,乃至波及世界,从佛教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讲,是不能忽视大都市的,甚至可以说,“佛法在世间”的现代版本就是“佛法在都市”。

佛教需要都市,因为都市集中了最重要的社会资源,而佛教的生存与发展同样离不开这些资源。从政治方面上讲,佛教离不开国家与政府的支持,“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在中国这个传统上便最讲政治的国家里,谁也不能忽视政治,否则便无从立足。达摩祖师循扰岩穴,面壁修禅,但也忘不了化导梁武帝。慧可大师冒着生命危险在邺都化众,至死不悔,也是为了在都市扩大佛法的影响,提高本宗的地位。虽然神会攻击北宗充当帝师,与祖制不合,但谁也无法否认,禅宗能够上升为全国性的大宗派,甚至后来能够与儒家分庭抗礼,在早期主要是借助北宗的力量,南宗事实上搭了便车,跟着沾了光。神会本人便非常注重到作为政治中心的两京传法,其弟子中也有获得类似国师地位者,对南宗的发展壮大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南宗马祖一系后来居上,与章敬怀晖、兴善惟宽、鹅湖大义等人的入京弘化也是分不开的。佛教历史上的四大法难,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政治,或者说是佛教没有讲好政治,没有获得高层的支持,而法难之后佛教的复兴,也是由于获得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因此是否讲政治,关乎佛教的兴衰存亡,是绝对不能忽视的,而讲政治,就不能总是隐遁山林,就必靠近政治中心,就得强调都市佛教。

当今社会讲政治,主要是强调与社会主义社会相互适应。佛教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社会,适应国家的政治需要,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在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下,为佛教自身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同时也使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佛教提供更多更有利的条件,将国家命运与佛教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让佛教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这应当是佛教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本身与佛教并不矛盾,甚至在很多方面是互助、互补、互利的,通过佛教自身的建设同样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使之更加健全完善。佛教亦应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在一定程度内参政议政,促使国家进一步落实宗教政策,制订和完善宗教法规,使之更有利于宗教特别是佛教的发展,从而为国家整体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经济方面讲,一方面佛教发展同样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经济保障,一方面佛教经济也是国家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与经济的问题历史上便是难题,第二次结集就是因为对吠舍厘比丘接受金钱布施是否合法而起的,虽然从当时的角度和情况来看是不合法的,但从长远来看,佛教要想在现实社会中生存,是不可能不讲经济、远离钱财的。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作为一种出世的宗教,远离金钱与物欲是合理的、应当的,否则便无从清修,但佛教僧众还得食人间烟火,硬件软件各方面的建设都需要钱,不理财、不沾钱是不现实的。是否远离金钱与经济也不是佛教自身说了算的事,由于出家僧众免税和劳役,等于拥有了某种经济特权,这种权利便成为追逐与控制的对象。尤其是遇到灾荒战乱之时,出卖度牒便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度牒甚至有了类似公债的职能,用于弥补财政亏空,充当军费。在这种情况下,佛教自身想摆脱与经济的关系也不可能,因为佛教经济已经成了国家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争取资金还是发展佛教经济,都市佛教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都市佛教得天独厚,近水楼台,容易获得信徒的布施,而且其施主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有能力长期支持寺院。在发展佛教经济方面,地处都市的寺院既有资金的保证,又有良好的商业条件,容易聘请到经营管理人才,从而有更多的成功的机会。现在对于什么是佛教经济,是否应当发展,如何发展,靠谁发展等问题似乎尚未有明确的说法。佛教经济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单位或部门事实上都在借佛生财,但是公开讨论佛教经济、提倡发展佛教经济好象还不太多。从广义上讲,与佛教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应算作佛教经济,如佛教工艺美术品的制作生产销售,佛教图书音像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佛教饮食,佛教旅游,佛教建筑,佛教医药,佛教武术健身,经忏佛事等。如果非要将佛教经济从现代经济体系中剥离出去,一是不大可能,二是将会使国家经济蒙受重大损失,发展佛教经济对国家有利无害,提倡佛教经济是理所当然的。如何发展佛教经济,寺院能否成为佛教经济的主体,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国家允许、提倡寺院自养,就等于允许发展佛教经济。然而发展佛教经济,似乎与佛教的宗旨和寺院的功能有所矛盾。出家人强调修行解脱,不能以功利为目的;寺院是修行办道、弘法利生的场所,充当经济主体、以营利为目标也好像不大合适。

虽然发展佛教经济可能会带来某些问题,然而佛教在现代社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不能不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加强寺院的经济功能,在一定限度下发展佛教经济。佛教一方面要自度,另一方面还得度人,还须发挥弘法利生的功能。从自度自修方面来讲,一定程度的经济独立对于提高佛教自身的地位,对于出家人个人的修行都是有所帮助的。禅宗主张农禅,百丈怀海不避讥嫌创立清规,就是为了使禅宗获得独立,特别是经济独立,后来禅宗能在会昌法难后一枝独秀,就与其在经济上对官府的依赖性不大有关。从修行方面上讲,担水劈柴,无非妙道,从劳动中得悟者甚多。因而进行经济活动本就是修行的重要手段,担水劈柴是禅,从事现代经济活动同样是禅,好利者惟见其利,修行者惟得其禅。

从弘法利生的角度来讲,佛教经济的重要性尤其明显。利用现代科技弘法,不仅需要技术,还须有资金保证。利生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只是心理安慰,还得对挣扎在苦难中的众生有实实在在的帮助,这就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以寺院为主体,充分发挥在家居士的作用,可以保证经济活动不偏离佛教轨道,既保证经济效益,更强调社会效益,避免或减少借佛敛财、假佛行骗的现象。

从文化方面来讲,都市佛教同样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佛教不仅是宗教,还是文化,中国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之一。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国际影响和地位也是非常突出的,而且在当今世界以和平宗教著称,拥有良好的国际形象。作为世界佛教的中心,中国佛教理所当然要承担起复兴佛教、弘扬佛法、推广佛教的重任,使中国佛教“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让整个世界听到佛教、尤其是中国佛教的声音,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充当重要的角色,拥有充分的发言权,也使国家的形象得到提升,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在这方面,都市寺院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弘法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特别是一大批内外兼通、精通佛法和外语的高素质的僧才,而都市寺院最有条件培养和造就高学历、高素质的僧才,也最有条件利用高水平的护法居士。现在在国外弘法的多是境外僧俗,中国佛教的声音很多地方听不到,这是很不正常的,也是亟待改进的。

佛教需要都市,都市更需要佛教。都市既是繁华之地,又是烦恼之聚。众多的人口,拥挤的环境,错杂的矛盾,多变的节奏,莫测的际遇,炽燃的欲望,无尽的诱惑,使人很难保持稳定的心态,心中的烦恼可能比乡下人还多,而佛教正好可以起到净化人心、节制欲望、减少矛盾、促进健康的作用。都市寺院的存在,有如沙漠里的绿洲、红尘中的净土,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安慰,给人清凉。

如今人间佛教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佛教建设发展的主旋律。从建设人间佛教的角度上讲,世俗社会的都市化必然要求建立以都市寺院为中心的都市佛教,让佛法深入到都市的每一个角落,使之成为各行业、各阶层的精神支柱,从而起到化导人心、稳定社会、繁荣国家的作用。都市佛教是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间佛教面临的新课题,研究、建设好都市佛教将会使人间佛教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都市寺院与都市佛教的建设也会遇到不少问题。从弘法度人的方面来讲,哪里有众生,哪里就应有佛教,哪里有病人,哪里就要有医生,都市寺院事实上就相当于一个个心理医院,僧人则是心理医生,是应社会与众生的需要而立的,是必不可少的。医生不能躲着病人,僧人也不能嫌弃红尘中的俗流,因为度化众生是僧人的神圣使命,为其职责所在,不可逃避。然而从修行方面来讲,自度自修需要一个非常清净的环境,红尘闹市当然不如幽谷山林,特别是对初学者而言,必须先在一个相对清静的环境中磨练道心,打牢根基,一开始就进入城市,想在道业上有所成就恐怕相当困难。

环境对都市寺院的僧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化世俗而不被世俗所化,没有坚固的道心是不可能的。人溺援之以手,这是应当的,但是也要看自己的脚跟是否站稳了,若是脚下未稳,还是不要轻易出手,否则就会又多一个溺死鬼。唯有达到“火中生莲终不坏”境界的人,才能入污泥而不染,在烦恼而清净,身处闹市,心在山林,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以慈悲心,不入涅槃,不滞山林,于诸城市,度无量众,化彼热恼地,转为清凉国。

都市寺院与都市佛教建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课题,需要有更多的人关心、研究,寻求对策,以期使之在新时期获得成功,为中国佛教的兴旺发达谱写新的篇章。

 

                       
僧人无产还是有产:僧人的经济生活

  
记者:在《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一文中,法师曾经谈到“僧人是无产者”的问题。过去有句口号叫做“无产阶级最光荣”,但改革开放后,仅仅是几年的时间,人们就将生活目标转向了有产阶级。对于僧人来说,为什么要自觉选择这种“无产者”的生活方式?
 
    济群法师:出家是对私欲占有的勘破,是对世俗生活的放弃。所以,僧团虽然可以很富有,但僧人本身还是要奉行简单的生活原则,这包括物质生活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因为丰厚的物质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容易使我们产生染著的心理。所以,佛陀对僧人能够拥有的财物有一定之规:如三衣一钵,日中一食。虽然时代不同了,僧人的物质生活早已超过了这一标准,但还是要以简朴为原则。因为无产,也就不会有由此而来的牵挂和得失,避免了很多无谓的烦恼。

    记者:据说现在有些僧人还为自己购买保险,这是因为“无产”带来的担忧吗?过去的僧人“一钵千家饭”,简单到几乎一无所有,为什么那时反而没有生存的担忧?

    济群法师:这多少也是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从原有的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种转型带来了竞争,带来了变化,也带来了压力。于是很多人纷纷购买保险作为养老保障,包括个别出家人,也担心将来生活没有保障,于是就有买保险、买精舍的现象出现。
 
    是否现在的僧团已不能给出家人提供生存保障?或者说,出家人应以什么作为保障?过去丛林中有句话叫做“生归丛林,死归塔”,生死的归属都解决了,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从前的僧人虽然生活清苦,但他们真正关心的只是道业能否成就,因而不会有其他后顾之忧。所以,我认为,既然选择出家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就应以修学佛法为重,而不必像社会上的人那样考虑生计问题。当然,有些担忧是可以理解的,现在部分寺院对老年僧人照料得不够细致,难免使一些年轻僧人对未来产生担心。
记者:为了出家人能够安心办道,教界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些相应的保障制度呢?
 
    济群法师:作为寺院来说,应尽力为僧人提供如法的修行及生活环境。此外,教界最好建设一些佛教安养院,既使老年僧人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医疗保障,也能为部分老年信徒提供服务和临终关怀。过去的寺院有如意寮,就是用来安置患病的僧人,使其得到应有的调养。

    不仅如此,僧人在不同阶段还需要不同的关怀。对于年轻僧人,应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尤其是沙弥和新戒比丘,这关系到他们能否成长为合格的僧人。对于管理阶层的僧人,每年则应安排一段时间让他们退下来静修或外出参学,一方面能使他们调节身心,一方面也能使他们有机会提高自己。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善行坚固,无有退转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