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冈仁波齐:生死朝圣路上幸福前行



转山冈仁波齐:生死朝圣路上幸福前行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冈仁波齐(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料库)

冈仁波齐(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料库)

太阳热得烤人,海拔也越升越高,峡谷蜿蜒的山道上,人们缓慢地向前移动,有的弯腰吃力,有些人步履蹒跚,有些人面如死灰,理应庞大壮观的朝圣队伍,在狭长高耸的峡谷里,仿佛撒落在太平洋上的几把沙土,站在河床上,仰视高峰的绝顶,惊觉这世界实在太无限浩大,相形之下,人类如此渺小。

印度香客

迎面下来一列队伍,多数人坐在马上,身体摇摇晃晃,一问,得知是印度人,一早进山朝圣,半天行程下来,多数人高原反应强烈,病倒了,其中有一位朝圣者已经陷入晕迷,奄奄一息,几个背夫抬着他,落在后面等待救援。

印度香客朝拜冈仁波齐历史由来已久,连接着人与佛的冈仁波齐,也连接着印度人与他们的信仰之神--湿婆、梵天。冈仁波齐,佛界与人界的通道,印度教也奉冈仁波齐为他们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毁灭之神湿婆的天堂。耆那教把它视为最高之山,坚信他们的创始人就是在这里获得了解脱。冈仁波齐埋藏了各自信仰中不朽的精神遗产,动人的神迹,不能直视但直达人内心灵深处的魅力,让它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亿万朝圣者。

印度香客到他们心目中的“世界中心”--冈仁波齐朝拜梵天,通常要花费相当多的精力与财力,一部分人甚至倾尽毕生所有财产投入到一次朝圣 中。他们决定前来朝圣,有时候甚至是一次生与死的抉择,阿里地区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常年冰雪交加,暖和如夏季时,冰雪都融化成奔流之河,但突袭的暴风雪往往一夜间把阿里与世隔绝。印度香客的故乡四季酷热、海拔不过几百米,朝圣路上他们穿越喜马拉雅山脉,跨过冰雪、砾石,不知承受多少艰辛,体验多少痛楚,才抵达这条古老而恒久的朝圣之路。印度教徒虔诚的相信,他们的威力之神梵天和他的夫人,就住在冈仁波齐神山上,而他们死后,灵魂也将永久栖息在这里。

某种意义上,印度朝圣者如若缺少“只要苍天给我呼吸,我会拼命前进”的执著,他们很难克服山高、路险与高原反应的三重折磨。然而这些香客是幸福的,印度教的绝大多数信徒终生的积蓄也支付不起朝拜神山的昂贵费用,只能向着神山的方向至诚地祈祷、朝拜。

达止热寺宿营地海拔5100米,仅比珠峰大本营住宿地的海拔低100米,海拔高度在供游客使用的旅馆中位居第二。渡过拉曲河,藏族朝圣者多选择北岸的达止热寺投住,寺院的客房里空无一物,人们在土地上铺上背来的铺盖,席地而睡。游客或驴友就住在与寺院隔河相对的西夏邦马旅馆区。印度香客团队往往携带帐篷,还有尼泊尔厨师、雇员和藏族导游,每天,尼泊尔雇员会搭建好营地,埋锅造饭,香客们在帐篷里吃饭休息。

藏族朝圣者住的帐篷散布在西夏邦马对面,这里正对着神山壮观的正背面,整个帐篷区直线距离神山只有几公里。

神山背面

冈仁波齐北面山峰如被斧劈,酷似巨大金塔,神山俯视身下的山峦,威严得有地动山摇之势,神山拒绝一切遮挡,一路护卫神山的高山全部卑微退避。与从塔钦见到的神山正面比,背面的神山巍然挺立,身高暴涨数倍,宛若战神降临,在神山面前,壮观的世界顿时失掉往日光辉,暗淡无光。默望神山,想着一件事情:是什么赋予冈仁波齐统治自然的力量,让多种宗教都认它为“世界的中心”?

我忽然醒悟:神山冈仁波齐以自己做明镜,启示天下信徒,好、坏,善、恶,正、邪,给予、索取,创造、破坏同时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人类从神山上看到自己的恶,也见识自己的善,神山唤醒人们的惶恐,唤醒善,唤醒悲悯,唤醒责任心。神山启示人们,先须认识一个完整的生命内涵,方能战胜征服恶。

近在咫尺,神山似乎在和人谈话,在它脚下时间仿佛不存在,因为神山就能证明永恒的真实存在,它的每一道凹槽,每一条冰舌,甚至山体上每一片花岗岩,就是时间叠加在一起,从无止境的过去延伸向永无止境的未来。神山裸露的黑岩褶和水晶般晶莹的冰皱疏密交叉,黑白相间呈阶梯,那是人类通向天堂的天梯,当这一切如实呈现时,每个人的心灵都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太阳最后一点余晖燃烧干净,狂风呼啸穿透旷野的上空,朝圣者和游客静静坐在帐篷茶馆里喝茶、烤火取暖,空气里佛音缭绕。海拔5100米的高寒地带,没有太阳普照,人的力量脆弱如风中之烛。静寂的山谷帐篷区,每个人经历了一天的辛劳,满足而充满力量。在神山的摇篮里,我们的思索停止了,人生的岁月漩涡也仿佛静止了,终于可以平静地度过一个安稳的夜晚。

五体投地

黎明来临,夜降霜雪的古老的朝圣之路,被夜里通过的信徒们踩成一条发光的“玉带”,山路弯曲而上,通向卓玛拉山口——转山途中的最高点。

卓玛拉山口也叫度母山,从达止热寺(海拔5100米)起步,短短5公里中海拔急升700米,空气更加稀薄,让较耐缺氧的藏族人都会发生高原反应,引起头痛甚至晕厥。无论对于信徒还是游客,它都是难关。朝圣之路向上蛇形盘旋,山路一直位于冈仁波齐神山的右面,站在山口脚下仰望,明晃晃的冰雪刺痛双眼,神山不可直视,强劲的山风吹动十几米长绳拉起的风马旗呼拉拉地响,这段山路异常陡峭难行,藏族朝圣者也必须经常停下来休息,调整急促的呼吸。几个坚毅的背影吃力地爬起,站稳身体,拿脚尖踢出一个雪窝,前行三步,扬起双手,再俯身向大地的怀抱……他们手套板摩擦冰雪冻土发出尖利的响声,在山谷中回荡着。他们的身影此起彼伏,每跨出一步,都极其艰难,他们喘着粗气,但有力的动作依然执著并且标准。神山外围58公里,五体投地用磕长头转完神山要用去10~15天。虔诚的信徒在这里用身体写下朝圣路上最慷慨悲壮的诗歌。

中午11时30分,异常寒冷的山口终于到了,这里相当拥挤,巨大的经幡群边,佛教徒朝向神山跪拜,喇嘛们席地而坐摇动身体念经,印度教的信徒设坛焚香,诵唱梵经,印满经文的五色纸片如雪片,漫天飞舞。从卓玛拉山口往下望,横亘在灰白色冰川的山谷中间,唯一的绿色湖泊就是传说中印度教仙女乌玛 德瓦洗礼的地方。

每年不断有朝拜的香客在这里长眠。19世纪初的外国旅行家手记里提到,有旅途中病倒的僧侣被同伴抛弃。这是朝圣中让我难以理解的地方。朝圣神山,我们难道不是乞求找到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泉,寻找有情天地,拒绝冷漠,避免堕落吗?为什么会有遗弃同伴于绝境的事件发生呢?

高原的宗教,或许更多地在告诉人们面对残酷的现实时一个人需要担当,而非接受别人的怜悯。也许这就是人力与大自然力真实对比下,无奈的抉择。在机械与科技力量无法到达的荒野、沙漠和雪山,没有外力的支持,人类一如既往的脆弱、渺小。

下山的路更加难走。雪深过膝,我要极小心地攀住路边的石头,避免滚落到山下。卓玛拉山脚到塔钦18公里长的山路,途中没有风景,山路没有起伏,激不起斗志,也看不到尽头。我埋头苦走,近乎绝望地向前,藏族转山人却频频从我身边超过,他们有的人身体疲惫神情愉悦,有的人步伐沉重但脸上没有痛苦表情。转山,对于朝圣者是百年修行中最具价值的环节,他们一生里最纯粹的幸福时光。朝圣者转山,就像培育一株花,他们的重点在于它的根。我这样的游客来转山只想看一朵盛开、美丽的花,却忽略了它的根与枝叶。

当出发地塔钦海市蜃楼般出现在地平线上,我的转山路接近尾声,冈仁波齐庄重柔美的正面,隐现天边。正面的神山安详如佛祖,有一种手心向下的怜悯与宽容。

“即使神山没有能够赦免罪孽的神力,它至少使翻越它的人具有长久和极大耐心。”我想,在人生这条无止境的转山路上,我会以幸福之心走下去,抵达天堂终点。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