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阿尼玛卿:朝圣者的希望与力量



转山阿尼玛卿:朝圣者的希望与力量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煨桑仪式(图片来源:西藏人文地理)

阿尼玛卿亦称玛积雪山或玛卿岗日、积石山。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玛沁县西北部,是东昆仑山系支脉,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位于东经99.4度,北纬34.8度。“阿尼玛卿”在大藏文书中意为活佛座前的最高侍者,被藏族同胞视为神山,每年都有大批朝圣者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前去虔诚朝拜(绕山七天走完相当于念13亿遍六字大明咒)。

转山起点是仓尼堪多,这里是个三岔口,一边是通往雪山乡,一边是沿顺时针方向转山的路线。山崖上挂满经幡,藏族向导们在这里的具大的煨桑台前进行了转山前的煨桑仪式,用松柏枝焚起霭蔼烟雾,再在已经燃起的煨桑堆上加松枝、柏枝、桑面(糍粑)等物,随着桑烟的升起,一种浓浓的神圣气氛也随之升起。大家围绕煨桑台边抛洒龙达,边高喊“阿珈罗”,以此祈福,祈祷转山顺利。我们此次环山之旅采取半程骑马半程驾车的形式。

——“你有老公吗?几个?”

——“一个都没有。”

——“我有老婆两个。”

藏族向导和我各骑一匹马,一路聊着闲话走在泥泞的山路上。我们要把一群牦牛驱赶到当晚的营地。雨水把马的鬃毛打得透湿,马的状态似乎在雨中更要昂扬一些。大部分牦牛很自觉,只有少数掉队或者走到旁侧山上的需要驱逐,有些不听人话的牛需要用上小石块砸它们的屁股,并掺和上清脆的口哨儿声。

当晚营地扎在了河岸边拔地而起的山崖上,这里密布低矮的灌木,开满杜鹃科紫色的小花,马匹和牦牛们就被散放在花丛中。向导们搭起了色彩亮丽的藏式大帐,这是他们晚上的营帐兼大家的炊事大帐,而我们则在灌木丛中寻找略微平坦的地方搭起2-3人的户外小帐。营地所在的山崖下方,河流在山谷中蜿蜒而行,从远方切割峡谷而来,那雪山一字排开之处是我们即将朝圣的方向。

营地对岸的山壁上生长着孤零零的一棵柏树,据说是这里的第一棵柏树,也受到过往藏民的朝拜,周围挂满了经幡。我们协助向导接起若干条长经幡挂好后,一起进行了一场小型的赛马。肉孜的马理所当然地拿了第一,他的马毛呈黄棕色,身材匀称,价值二十多万。在青海藏区,牧马传统已经逐渐消亡了,摩托车替代了马匹的作用,很多家早就不养马了,导致我们转山寻找马匹也成为了一件难事,而且非常昂贵。肉孜家是个例外,他的爷爷告诉他一定要保留养马的传统,养不好马就不要来见他了。肉孜的虫草生意做得很大,家族也早就不需要通过马来获取经济价值了,但他仍然养有十匹马,说家族的传统不能丢。

肉孜的马术相当好,一路都在驯服胯下这匹狂躁的马,马总是跃跃欲试地往前蹿,肉孜总得不停地掉头转弯,才能一路基本和我们保持相近的速度。肉孜对周围的山系和神迹都非常清楚,从小就跟着爷爷转山,他爷爷跟他讲过各种阿尼玛卿的故事。在安多藏区,阿尼玛卿山神的形象在唐卡里被藏民描绘成一个白盔、白甲、白袍、胯下白马、手执银枪的勇士。整个阿尼玛卿山系的各个山峰都是不同的神,彼此都是亲戚关系。

雪山融水倾斜而下冲击出多条细小的河流,途中需要无数次涉水而过,我们须在马背上掌握好平衡,稍微迎水的方向而上。水底的石头湿滑,马蹄也容易打滑,同队的老徐一不小心在河中心人仰马翻,跌入水中全身湿透。一时还追不上驮运行李的牦牛队,无法更换衣物,在海拔四千米的地方忍受着潮湿和寒冷,滋味可想而知。

“当心,有野牦牛!”向导们紧张了起来,马匹的状态也警觉了起来。顺着向导指的方向看去,山顶上一对弯弯的牛角很威仪地凸现在山脊线上。野牦牛的体型要比普通牦牛大很多,毛长膘肥,走起路来浑身都在抖动,有时候有袭击人畜的危险。

刚才还在山巅的野牦牛很快就俯冲到了山脚,向导们进行了分工,有的负责断后,有的负责用石块驱赶,有的用声音恐吓。野牦牛和我们的马队并行了很长一段距离,最后悻悻离去,所有人才松了一口气。

当晚宿营在一条大河边,海拔4200米,队友中部分人出现了高山反应。我同帐的朋友手脚发麻,另外一帐的队友呕吐不止。我分别给她们冲泡了葡萄糖水,喝下后反应有所缓解。我不禁为她们担心余下更加艰苦的旅程。

向雪山进发(图片来源:西藏人文地理)

第三天的达却贡卡是转山途中两个海拔较高的垭口之一,海拔达到近五千米。这里置有八座白塔,以及壮观的经幡阵,我也亲自挂上了一条红色的经幡,并围绕经幡阵行走一周后对阿尼玛卿的方向磕了三个长头,心中默念想要实现的美好夙愿。藏族的先贤们这样描述朝拜阿尼玛卿山的功德:只要我们以至诚之心供养,我们心中所有美好的愿望就都能实现,所有的不顺都能离我们远去。不论你是求事业、婚姻、家庭、健康等人天福报,还是求解脱、成佛,只要心诚,就都能如愿。

藏族向导们则继续煨桑,这次是牵着马匹或者骑马围绕煨桑台顺时针旋转,桑烟中将手中一叠叠的龙达洒向天空,阴霾的天色为仪式增添了几份威仪和悲壮。藏人的高声呼喊、马匹的嘶鸣、漫天飞舞的碎片,更让人隐约感受到人们心中的那个阿尼玛卿的震慑。

翻过垭口后阿尼玛卿从厚重的云层中显出形来,露出了真容,山峰并不陡峭,山形平缓敦厚,整个下午都在我们的右侧一起并行,阿尼玛卿雪山,藏族人民称“博卡瓦间贡”,亦称“斯巴乔贝拉干”,即开天辟地九大造化神之一,也是二十一座神雪山之一,排行第四,专掌“安多”地区的山河浮沉和沧桑之变,是藏族的救护者。我们行走在山脚下的草场地带,阿尼玛卿的西南侧,这里生长着成片的高原植物红景天,以及珍稀的绿绒蒿。我们的右侧是连绵的雪峰,左侧的山体传说就是阿尼玛卿的舅舅,而周边散布的小湖据说有108个,是阿尼玛卿的佛珠。

传说阿尼玛卿山神是活山神沃德的第四个儿子,沃德为了拯救藏区百姓,使他们解脱灾难,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派老四到安多消灭妖魔,降伏猛兽,惩办坏人,使百姓过上幸福祥和的日子,后来老四与其父沃德巩甲相会时,修建的九层白玉琼楼变成了阿尼玛卿山神。同时,阿尼玛卿还是格萨尔王的护法神,有着无穷的智慧和慈善的心肠,他有许多家族、侍从和卫士,都环绕在他的身边。而我们转山一圈,自然也就逐一认识了整个阿尼玛卿家族。

走着走着我们感觉进入了一个奇怪的石头阵。一堆堆黑色的小石块垒至马腿高,面积很大,成片地延伸至山脚。当地人称“莫阿多啊”,是以前占卜的地方。我们沿着蜿蜒在其间的小路骑行,虽并不熟知各种通过石头进行占卜的方法,但确能感受到一种很神秘的气场。

2004年2月这里曾发生过一次大型冰崩,冰崩地点在阿尼玛卿峰6282米高程点西北330度方向的西坡上。这次冰崩形成的冰碛物东西长2.2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约为3.3平方公里,堆积物占压了玛沁县下大武乡5000多亩夏秋草场,清水河、达玛曲河、权隆河被阻断,并由此形成了一个面积达30000平方米的堰塞湖。

我们此时正在经过冰崩区,一条黑色的冰碛带从两山之间倾泻而出,黑色的碎石上这几年已经被过往的马队和朝圣者踩出了明显的小路,但规模很大,全部走完也得一两个小时。

这一天的路程有24公里,我们走得很吃力,向导们寻找营地也很吃力,要保证有可靠的水源、平坦的地面以及背风的地势,结果寻到了一处高地“西马智地”,传说是山神们赛马的地方,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山谷,印有格萨尔王的彩旗高高飘扬在山巅的玛尼堆上,对面的山体就是阿尼玛卿的南大门,山门入口处。营地很美,一个清澈的小海子边,开满了黄色小花。帐篷就搭在河畔湿地厚厚的草包上,虽然有些潮湿,但软软的很舒适。马和牦牛被放养在周围的山里,马的双腿虽然被绑上绳子,但仍然能挪动得很远,第二天早上牧人们再将其逐一寻回。一夜风雨,一个藏族向导的帐篷头天晚上塌了,早上他从一堆帐布中钻出来,和同伴嘻嘻哈哈地抖掉毛毯上的积水,还一边高声唱着藏歌,在艰难的环境中,他们仍能保持开心和幽默。他们的快乐是如此简单,是这广阔的草原、奔腾的河流,以及巍峨的雪山,赋予了他们天生的坚韧、勇气和乐观。

第四天出发不久,肉孜夫妇指点我们看白度母神泉水,就在山崖下很不起眼的一处溪流处,周围挂有少量的经幡,不注意还很难发现。据说在这里用藏语念卓玛经,泉水就会变大。想不到,随后跟上来的一位向导真的会念卓玛经,只见随着他的念诵声本只有一股的泉水竟渐渐由三股变成了五股!而随着经文的结束,泉水又慢慢恢复了原状。肉孜夫妇在这里磕了几个长头,还用泉水清洗脸庞,相信能带来吉祥。这附近还有很多神奇的的泉水,记得从大武镇到达转山起点三岔口的途中,还有一处红色泉水(估计是含有铁矿的原因),喝起来居然是啤酒口味的,有气泡感,略带苦涩。路过的藏民都用瓶子接饮,这泉水可以治疗胃病。但不能连续饮超过三天。

傍晚时分我们到达了觉木央然,这里可以算是阿尼玛卿的西北侧肩膀。一排白塔和经幡的后面山崖上,一个不起眼的山洞为“消孽洞”,进口为一人腰那么粗的洞口,据说能钻过的人即可消除之前的孽。旅游局长索南指导我以奇怪的姿势顺利地钻进,待再从另一口钻出后心情无比舒畅。

“报恩石”是放置在洞口附近的一大一小两块巨石,分为男石和女石,男人抱那块大的,女人抱那块小的,如果能围绕白塔行走一周,就算能报答一遍父母的养育之恩。我费了很大力气试图抱起那块小的,可没戏,它根本纹丝不动,看来父母恩真是如山重啊,如何能轻易报答得了!

转山路上随处可见的经幡(图片来源:西藏人文地理)

白塔对面的山崖上挂满经幡,是大宝法王的修行洞,藏语意为阿尼桑姆修行洞,藏族历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曾在这里修学佛法。传说这里属杂日山脉,天竺国的空行母修行岩洞,唐东杰布等修成正果后,在岩壁上留下头部与胸部的痕迹。岩石上还留有格萨尔王的神驹和神犬的足迹。

同样在索南的指点下,我双手抱住消孼洞口一块凸出的石头,双脚蹬住岩壁,头朝下,把上半身反了过来,朝后看修行洞一侧的山体,得到了和正常观看不同的视角,夕阳正逐渐从山尖隐退,山体绯红,配合深蓝的天空,色彩绚丽,天地开阔,我问索南能看到什么,他神秘地说:“你能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我说我看到了一个明亮的未来,一方更广阔的天地。一种希望和力量从心中破土而生。

这里是阿尼玛卿的最西端,从此就开始拐向阿尼玛卿的另一侧,后面的路程都是通有公路的,我们从这里换乘越野车沿着东北侧继续转山。

阿尼玛卿文化中心是兀立于草原中心的一处雄伟的藏式建筑,外部是典型藏式的雕梁画栋,内部是现代的钢结构和玻璃屋顶。一层大殿置有阿尼玛卿精美的雕像,二层和后院则是学校的教室和宿舍。这里完全是活佛自筹资金建立的,旨在为更多的藏族孩子提供学习机会。活佛大部分时间在其他地方筹款,我们前往拜访的时候恰逢他正好在,他说这里比较缺教师,如果有志愿者愿意过来支教一定要推荐过来。同时,队友沐沐的朋友正好在藏区做“免费午餐”的公益活动,也准备介绍给藏文化中心。

马帮昨晚就驻扎在藏文化中心前面的草滩上,我们就此与他们道别。由于今年虫草经济的发展,这些向导们都是腰缠万贯的家伙,每人都镶有一颗大金牙,但却一路忍受着寒冷、辛劳,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做好每一个细节。卷毛向导骑一匹快马在雨中追随我们的车队很久,我在车内隔着挂满水珠的玻璃一个劲地和他挥手道别,心中有些许的不舍,不舍这些和他们一起跋山涉水、一起赛马打趣、一起搭营喝茶的日子。很多时候我们留恋一个地方是因为留恋那里的一批人,因为他们,此行的转山增加了无数生动的情节。

越野车继续行进在阿尼玛卿东侧的山路上,这是一条颠簸的土路,沿河而行。周遭的草原布满很多小洞,这些都是鼠兔留下的,鼠兔是草原的天敌,被它们刨过的草场基本都荒废了。草场上孤零零的一个白色的帐篷里住着一户人家,这是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他们负责在周围种植草地,我们经过的时候正在犁地,准备种植草籽。这里是海拔四千多米,生活条件艰苦,我不由得感叹他们的坚韧,但同时又为项目担忧,偌大的草场,这样的做法是否只是杯水车薪呢?

哈龙冰川是黄河流域最大最长的冰川,是此行的第二个五千米级高海拔的垭口,由于是驾车到达,并无太强烈的高山反应,但仍感觉到稀薄空气的压迫感。在这里本可清晰看到阿尼玛卿,但由于淫雨霏霏,浓重的雾气完全遮住了雪峰,只露出下方延伸出来扇形的冰舌。我们照例在猎猎风中系上经幡,让山风吹动经幡捎去去对阿尼玛卿的敬意。面对隐藏在重重雾霭后面的巨大山体,比晴天一览无遗之时,能拓展出更深远的心灵空间。

曲格纳降魔白塔海拔3650米,离雪山乡三公里,到达这里就已经接近转山的尾声了。白塔背面有一座小寺庙,庙内用笔画(唐卡)简单介绍了阿尼玛卿雪山的神化传说。据说这里还埋着当年约瑟夫。洛克留下的十字架。洛克在早年的笔记中有这样的记述,“1926年,我考察了青海湖南的阿尼玛卿山脉以及黄河的峡谷地区,成为了对黄河和阿尼玛卿山脉的中间地带进行探险的第一位白人”。后来他在为《国家地理》所撰文章中说,他当时登临该山的4900米处,而他测算距离顶峰尚有3600米的高程,所以这座山是世界最高峰,超过了珠峰!

1944年,一位美国飞行员驾驶飞机途经阿尼玛卿时紧急报告:“我机飞行高度9000米,前方上空出现有高出我机数百米的山峰”。据载,1949年美国登山者雷纳德·克拉克曾在阿尼玛卿探险和测量,他测出主峰海拔为9041米,这也超过了珠穆朗玛。这期间还有一些勘查队来此,然而都无功而返。直至1960年北京地质学院11人登上阿尼玛卿峰,这座山才逐渐被人认知。

阿尼玛卿东侧的山路崎岖颠簸,这个季节多处被雪山融水冲毁,要不是当地司机熟悉情况,很难分辨出小瀑布密布的路面上究竟哪里是路。途中车辆事故频出,在海拔近五千米的前后不着的地方,一辆车出现了故障,藏族司机居然用一条哈达给绑好了。而第二天另一辆车被开断了转向轴,这个问题哈达可无法解决了,只能将车弃在附近的居民点了,找机会再进来拖车或维修了。最终我们于第六天到达了雪山乡。

在雪山乡的黑牦牛毛织成的毡房里,我们手捧洒满人参果和白糖的藏家酸奶,围着牛粪炉喝上女主人亲手烧制的奶茶的时候,心里才真正温暖踏实,至此转山的旅程正式画上句号。阿尼玛卿此时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反而由清晰变得模糊,或者说是多元化,它不仅仅是远方那片洁白的雪峰,也是那个骑着白马力量超凡的山神,还可以是朝圣者梦想中的美好福地,甚至是跋涉者心中不灭的希望与力量。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