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圣地阿育王寺 千年兴衰梵音不绝



震旦圣地阿育王寺 千年兴衰梵音不绝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千年古刹阿育王寺(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曹立君)

阿育王禅寺坐落在鄞州区宝幢鄮山南麓育王岭上,距宁波市区约18公里,东南距天童11公里。该寺因珍藏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素有“震旦圣地”和“东南佛国”之称,是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始创于西晋太康三年(282),据明万历《明州阿育王寺山志》载:晋武帝太康三年,并州离石人刘萨诃病危时,梦见一梵僧示意超度。既苏,旋改业出家,法名慧达,并按梦示,寻求宝塔,至鄮山乌石岙时,忽闻钟声铮铮响于地下,便竭诚膜拜诵经。三日三夜后,宝塔从地下涌出,光明腾耀。其状青色,似石非石,高1尺4寸,方广7寸,内悬宝謦,中缀舍利,五层四角。慧达即结茅于此,修持行道。此为阿育王寺开基之始。

东晋义熙元年(405),舍利宝塔从乌石岙慧达结茅供养处迁到现址,安帝敕造塔亭,岁度僧14人,是为阿育王舍利殿之起源。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宋文帝敕住持道佑创增佛宇,赐常住田,并赐度僧27名守护。元嘉十二年(435),又建塔寺。至此,阿育王寺已初具规模。南朝梁普通三年(522),梁武帝命扩建殿堂房屋,并赐额“阿育王寺”。寺额由梁代著名书法家萧子云手书。大同六年(540),武帝又下令拨黄金500两改建浮屠为五层,铸铜佛、铁鼎,写经论,并敕免阿育王寺田赋。由于梁武帝的重视,阿育王寺很快闻名天下,塔居神州第一(朱彝尊《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跋》),一时名士倾心皈问。

千年古刹阿育王寺(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曹立君)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僧了缘建西塔院(又名西塔寺)。元宝三年(744),鉴真第三次东渡失败在舟山后,曾住锡于阿育王寺。期间,绍兴、杭州、湖州、宣州等地寺院的僧人纷纷来寺请鉴真和尚讲道受戒。会昌元年(841)唐武宗下令灭佛,舍利宝塔充入越州府库。唐大中四年(850)正月,舍利宝塔复归阿育王寺,僧俗8000人参加了供奉舍利宝塔盛会。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寺遭火毁。宋太祖开宝六年(937)修复。大山祥符元年(1008),阿育王寺被朝廷定名为“阿育王山广利禅寺”,拓为十方禅刹。熙宁元年(1068),大觉怀琏禅师出任第五任主持。三年(1070),怀琏筑宸奎阁,珍藏宋仁宗御笔偈颂、御书53轴和团扇3柄,英宗手诏1道,文人苏轼为之撰《宸奎阁记》,并手书碑文。在怀琏主持下,阿育王寺一时人才聚积,“法席鼎盛,名播天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兴景象。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迎舍利塔至宫中,宋高宗赐“佛顶光明之塔”匾。绍兴二十六年(1156),宗杲受诏住持阿育王寺,“四方学徒,川奔涛涌”(宋濂《阿育王山广利禅寺铭》)。时育王寺内僧众及外来法者逾6000人,人多食乏,宗杲在传至佛照禅师德光,油市田4000余亩,名为“吉祥庄”。淳熙元年(1174)孝宗遣天使李裕文请舍利入禁中供奉,住持从廓护送。孝宗三番瞻仰舍利,御书“妙胜之殿”额,封从廓为“妙智禅师”,并赐钱万缗。淳熙间(1174——1189),明州郡守赵恺“以金造成一塔,奉安宝塔于其中”(赵恺《供舍利金塔记》)。嘉定年间(1208—1224),定“禅院五山十刹”,阿育王寺被列为“五山”之第五山,与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天童寺齐名。南宋末,阿育王寺又遭火灾,舍利塔附安别院(即古育王)。

千年古刹阿育王寺(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曹立君)

元世祖至元间(1264——1294),顽极、如珙住持阿育王寺,僧伽来依法轮者摩肩接踵,人满为患。于是,如珙大建堂宇,以解决信徒住宿之忧;并购得余氏海涂田1000余亩,名“广利庄”。至正二年(1342),悟光住持阿育王寺,收回被豪家所占的庄田、园林,修筑祖堂、法堂、蒙堂、廓庑等,并用朝廷所赐白银建承恩阁,翰林侍学讲士黄溍为之撰《承恩阁碑记》。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赐名“阿育王禅寺”,列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山。神宗万历间(1537——1620),慈圣太后赐藏舍利之铜塔。时住持传瓶与僧众同心协力,修茸殿宇,坚立山门,重建舍利塔殿、廓庑、禅堂、僧室白余间,名刹风貌得到恢复。

清康熙元年(1662),寺毁于火。康熙十九年(1680),僧人法钟重修。乾隆(1736—1795)中期,住持畹荃获赐紫袈裟、龙缎袍、宫绸彩缎、御茶、东莞香、紫当、绣袋等物及御书《心经》1卷、《大悲陀罗尼经》1函与“觉行俱圆”匾额。光绪年间(1875——1908),阿育王寺修建普同塔院、养心堂、云水堂、灵菊轩、方丈室、天王殿等房屋90余间,并疏通阿褥达池,筑围墙,栽松柏竹梅。宣统三年(1911),又重修大殿,使阿育王寺的建筑得到完善。

民国元年至五年(1912——1916),住持宗亮先后重修大悲阁、禅堂等,舍利殿、藏经楼全部覆以琉璃瓦。民国十九年(1930)天王殿不慎失火被焚。民国二十一年(1932),住持源巃重修之。

千年古刹阿育王寺(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曹立君)

“文革”期间,众僧被遣散,寺院成为工厂及驻军营房。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后,寺院归还僧众管理,政府拨款60余万开始全面整修阿育王寺,由通一大和尚担任顾问。整修后的阿育王寺,中轴线按原样基本复修,下塔也进行重修,东南佛国的古建筑群又成为举世瞩目的游览胜地,阿育王寺揭开了中兴的一页。2003年1月10日,阿育王寺举行五百罗汉圣像开光暨界源大和尚升座法会。目前,阿育王寺每年均举行以修持为主的禅七法会、三坛大戒传授法会、千僧斋法会等著名传统法会相继得到恢复。

阿育王寺集古建筑、绘画、雕刻、园林、文物和风景名胜等艺术文化为一体,整个布局结构紧凑有序,寺院沿山而建,层层递进,气势恢弘。

中轴线上为山门、二山门、鱼乐园(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经楼。右侧有云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楼、祖师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阁、寮房等361间;左侧有殊胜斋、钟楼、舍利单、先觉堂、大悲阁等264间。还建有西塔楼、娑楼阁及碧梧轩等。寺占面积为8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中舍利塔(石塔)前旁两侧有慧达和大权菩萨,后面有释迦牟尼卧佛的舍利殿。舍利殿高15.3米,重檐琉璃顶。殿中设石舍利塔一座,内置七宝镶嵌的木塔。石塔后释迦牟尼涅槃时卧像。殿后壁外嵌有唐代石雕护法神4尊,殿前月台两侧置历代碑刻多种。寺西侧有元至二十五年(1365)建的砖塔一座。高36米,七层六面,仿木构建筑,具有典型元代建筑风格。

千年古刹阿育王寺(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曹立君)

殿前上匾“妙胜之殿”为宋孝宗书,下匾“舍利殿”为僧竹禅书。殿内有宋高宗宋所赐“佛顶光明之塔”,殿外后壁有唐朝雕刻四天王石像。大雄宝殿高15.8米,面积870平方米。殿上有乾隆帝御书“觉行俱圆”匾额。

舍利殿东面的开山堂建于1990年。其旁有华严殿,为周坚白先生独资助建。开山堂之首有净业堂,为陈庭骅先生助建。法堂藏经楼为寺之最高楼堂,高12米,分上下两层。下位法堂,上为藏经楼,内藏清乾隆初年《钦赐龙藏经》刊本,计1675部,共7239卷;民国时期(1912—1949)影印本《賾砂藏》,计1532部,共6362卷。此外还有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日藏经》及《大藏经》等经卷。

1992年开始,方丈通一法师在寺之东,面对玉几背倚鄮峰,建造七级八角宝塔,并于1995年完工,是为新建的“阿育王寺东塔”,规模为浙东之冠。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