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驻锡译经逾八载 大慈恩寺与大雁塔



玄奘驻锡译经逾八载 大慈恩寺与大雁塔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玄奘法师像和大雁塔

大慈恩寺位于西安市雁塔路南端,这里原是隋代的无陋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的养育之恩,扩建了无陋寺,并改名为慈恩寺。当时寺内重楼复殿,云阁禅房,共有十个院落,总计1897间,著名画家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伊琳等人又画了许多幅壁画,因之这座寺院极为庄严。寺建成不久,玄奘法师被延请为上座。玄奘在此住了8年,从事佛经翻译。后在玄奘的倡议下,于永徽三年(652)在寺内西院修建了大雁塔。《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永徽)三年春三月,法师欲于寺端门之阳建石浮图,安置西域所将经像,其意恐人代不长,经本散失,兼防火难。”清楚地叙述了建塔的原因就是为了藏经。

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

大雁塔初建只有5层,砖表土心,后因草木丛生,逐渐朽坏,重修时又增为10层。长安年间(701~704),武则天又和当时的王公贵族施钱重修,改为7层,外为方形,立在一座高约4米的台塔上。塔身第1层约25平米,各层壁画均以砖砌成瘦长的扁柱及栏额,下4层分作7层,上3层5间,柱上施大斗1个,并于每层正中辟券门。塔的内部也是方形,各层都有楼板,设有扶梯,可以盘旋而上。塔连基座共高64米,磨砖对缝,坚固异常,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塔底层南门两侧,镶嵌着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两方碑石。一方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方是唐高宗李治为《大唐三藏圣教序》所做的记文,叫做《述三藏圣教序》。碑上刻有许多蔓草花纹、蟠螭、飞天、乐舞等浮雕,是研究唐代文化、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在唐代,大慈恩寺内名僧众多,其中不少人还是前来中国学习佛经的著名外国僧人。先后有天竺国的布如乌代耶(福生)、跋日罗菩提(金刚智)、牟尼室则(寂默),日本的道严、道昭、定慧、智达、智通,新罗国的圆测、顺璟等。其中以日本国派来学习的僧侣人数最多。

在迄今1340多年的历史沧桑中,唐建大慈恩寺屡兴屡废。据记载,明天顺二年(1458)重修慈恩寺,寺庙为明成化年间新庆庄襄王所建。清康熙、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均有修葺。1931年朱子桥捐建观音堂一座,太虚法师亲为开光,在寺讲授《弥勒上生经》,并创设慈恩宗学院,杨虎城将军也给予人力资助(后该学院迁至兴教寺,由妙阔法师主持)。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3日,大慈恩寺内有传统庙会,人多称“雁塔庙会”,极为兴盛。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曾重修该寺。寺墙呈方形,系唐建西塔院故址,占地30余亩,围墙四周长100丈,建筑物占有20亩。1954年政府拨款,又新建筑大雁塔基台及砖砌围栏花墙,更换了塔内的木构楼梯和栏杆等,粉饰了塔内墙壁。

1985年4月1日,大慈恩寺归还西安佛协管理,继续对外开放。并扩建了大雄宝殿,重新建造大院西侧殿堂,恢复了原来的“玄奘大师纪念室”,使这一唐代名刹焕发青春,更好地为佛教工作和旅游事业服务。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