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巴格希恩随木庙



探访巴格希恩随木庙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巴格希恩随木庙遗存百年的建筑。(图片来源:资料图)

历经风雨百年的巴格希恩随木庙,坐落在静静流淌的开都河畔。5月初,笔者走进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寻找生活在这里的“东归”蒙古族后裔。百年的藏传佛教寺庙、新建的如意塔、晃动的经幡都在倾诉着藏传佛教对蒙古族的影响。

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为摆脱沙俄的压迫,古老的蒙古部落土尔扈特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17万部众踏上“东归”之路。扶老携幼的土尔扈特人不断遭到沙俄骑兵的围追堵截,牲畜死亡殆尽,人口死亡大半,回到祖国时,只剩7万人。中路和硕特三旗被安置于开都河中下游平原及博斯腾湖一带放牧,自为一盟,名为巴启色勒启勒图盟,从此定居博湖。

巴格希恩随木庙建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左右,是和硕特部落四大寺庙之一。当年从甘肃、青海等地请来工匠,仿青海塔尔寺而建,并由藏族法师制图绘画。

关于巴格希恩随木庙,还有一个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在烟波浩渺的博斯腾湖里,有一只硕大的乌龟。一日,乌龟溯水觅食,由于多日饥饿,行至途中就再也无力向上游爬行,停留下来。后来,巨龟兴妖作怪,危害四方。因乌龟停留在河床中间,河水顺着乌龟的嘴角两侧流淌,形成了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开都河东西两支。乌龟停留的地方慢慢形成一块三角绿洲,历史上开都河水曾多次暴涨,但都未曾淹没这块地带。传说和硕特蒙古部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喇嘛巴格希恩选中了这块地方,修建寺庙。寺庙建成后的100多年间,曾有几次大水淹没周围草滩,可寺庙安然无恙。当地人说寺庙是建在乌龟背上,河水再涨也淹没不了它。

如今的巴格希恩随木庙雕梁画栋,宽敞古雅,占地约4.7万平方米。庙宇坐北朝南,上下楼阁两重,内有耳房。“文革”期间,庙内所存经书被焚,铜佛、金钵、珠宝遭劫,现存文物有土尔扈特部“东归”将士的连环甲、头盔一套,镶银人头盖骨法器一具,舍利念珠一副,并存有大明宣德年间铜香炉一个,距今已有570多年。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蒙古族“麦德尔”节期间,附近蒙古族牧民都会到古刹祭拜。1984年8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世班禅曾来此视察并接见信教群众。

沿着博湖县正修建的开都河景观带走下去,8座如意塔跃入眼帘。据了解,长期以来,信仰藏传佛教的当地蒙古族牧民,都长途跋涉到青海塔尔寺朝拜如意塔,他们希望在家门口也建造一个朝拜圣地。2006年,当地信教群众和热心人士捐资建造如意塔。其中,甘肃拉卜楞寺咱雅班第达活佛捐资1万元人民币。信众还从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寺等地运来建造如意塔的塔顶和梵文。

据悉,8座如意塔分别为堆莲塔、大菩提塔、吉祥门塔、神降塔、神变塔、合离塔、尊胜塔和涅槃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其造型均为长方形底座,圆身,尖顶。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水泥铸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宝瓶,里面藏有梵文。

笔者在如意塔前看到,香炉青烟袅袅,祈福的人来来往往。人们祈福时敬献的香火钱用小石头压住,以防风吹走,五颜六色的糖果摆放在洁白的塔前,代表着祈福的人们的虔诚之心。

笔者曾多次到新疆博湖县采访发现,当地不论是蒙古族风俗文化,还是藏传佛教文化,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特别是蒙古族的祭湖、祭火仪式,当地民众每年都会举行。“十一五”期间,博湖县“蒙古族服饰”等12项民族民间文化被列入国家、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乌兰再格森乡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现在,蒙古族“东归”后裔或是散落生活在博湖县的牧场草地,或是已经定居生活在城里,但他们的悠久历史文化还在继续传播着,百年古刹巴格希恩随木庙继续静静地坐落在开都河畔。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