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峨眉山:皇家认可 高僧辈出弘法天下



宋代峨眉山:皇家认可 高僧辈出弘法天下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峨眉山(图片来源:资料图)

峨眉山(图片来源:资料图)

峨眉山作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印光法师《峨眉山志》将其历史追至“汉永平癸亥”的蒲公传说,此说虽不经,但亦可说明峨眉的佛教传统由来已久。《邵氏闻见后录》有“又峨眉普贤寺,光景殊胜,不下五台,在唐无闻。李太白峨眉山诗言仙而不言佛,《华严经》以普贤菩萨为主,李长者《合论》言五台山而不言峨眉山,又山中诸佛祠,俱无唐刻石文字,疑特盛于本朝也”的记载,那么,峨眉山自宋起走向鼎盛应该可以得到肯定。

宋代的峨眉山获得了国家政权的认同,进入最高统治者的视野,如宋太祖干德四年“勅内侍张重进,往峨眉山普贤寺庄严佛像,因嘉州屡奏:白水寺普贤相见也”。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勅内侍张仁赞,往成都铸金铜普贤像,高二丈,奉安嘉州峨眉山普贤寺之白水,建大阁以覆之。诏重修峨眉五寺,即白水普贤、黑水华严、中峰、乾明、光相也。三峨高出五岳,秀甲九州。西竺千岁和上曰:此震旦国第一山也”。由此可见,宋初的峨眉山就已获得了极高地位,甚至有“第一山”之称。

不仅如此,随着峨眉山地位的提升和普贤信仰的流行,有关峨眉山的神迹也逐渐多起来,如太平兴国七年,“嘉州通判王衮奏:近往峨眉提点白水寺修造,见瓦屋山皆变金色,中有丈六金身普贤。次日午中,见罗汉二身乘紫云行空中”。同时,峨眉地位的提升,也使它与五台的地位逐渐对等,“勅太原、成都铸铜钟,赐五台、峨眉,名山遣挂之日,两山皆有梵僧十余,空中奉迎其钟,声闻百里”,这与《邵氏闻见后录》的记载相呼应。太宗雍熙四年还特意“勅内侍送宝冠、璎珞、袈裟往峨眉普贤寺,是日,众见普贤大士乘紫云行空中,久之方没”。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宋初峨眉山地位的提升不只是为了顺应当地普贤信仰,似乎还有他意。

真宗景德四年,“诏赐黄金三千两,增修峨眉山普贤寺,设三万僧斋,岁度僧四人”。次年,真宗还亲自诏见了峨眉高僧茂贞,“五年二月,诏嘉州峨眉山沙门茂贞入见,上赐以诗,馆于景德寺”。对宋代统治者来说,提升峨眉山地位是增进信仰、巩固统治的方式,同时,也因峨眉山产生了对统治有利的高僧而重视。

随着地位的不断提高,峨眉山逐渐成为四川乃至西南佛教的重镇,宋代时走出了一批高僧。仅据印光法师《峨眉山志》中收录的就有如新、慧真广悟、行明、继业、茂贞、白水宗月、密印安民、慧远、道宏、纯白、别峰、昙振、峨眉道者等。其中的密印安民、别峰、纯白等禅师都是当时的著名禅师,他们往往有在峨眉出家或受戒,并在四处参学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地位的特点。峨眉与他们的关系,要么是其受法地,要么是其归宿地。他们生名的创立几乎都在川外获得。

从这些峨眉祖师的行迹中,我们对宋代禅师的成功与佛教传播方式有更深的认识:这些禅师通常会离开自己最初的受法地,向国内高僧驻锡之地参游;在学法和传法过程中,他们往往依托居士,借力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在获取一定资本后,某些优秀禅僧会有机会接近其他王公士大夫乃至帝王,并获得紫衣师号与敕封住持等荣誉。如其中的慧远禅师和别峰禅师,都是受到过敕封的大禅师,而纯白禅师在成都佛教界的地位也举足轻重,即使是慧真广悟禅师,作为五代宋初之人,他在广东也受到当时割据政权统治者的赏识。禅师传法生涯随这些荣誉的到来而达到巅峰;某些禅师的神迹,则是他获得“神圣”与“世俗”双重认可的标志,如慧远禅师和别峰禅师都是有奇异事迹留存记载的高僧。

同时,禅师地位的上升,如其禅法逐渐精微一样,是苦心经营的结果。宋代禅僧的这种传法之路,是与自身地位的提升相伴随的,处于某一个阶段的禅师,会接引某一个层次的信众,当他的境界逐渐提高、声望逐渐隆盛,他所面对的对象也在走向高层。这也是宋代禅宗传播方式的一个特点。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