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披岭寺:康巴第一寺



桑披岭寺:康巴第一寺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桑披岭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的巴姆山麓,全称是噶丹桑披罗布岭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噶丹”表示传承格鲁派祖师宗喀巴首建之西藏噶丹寺的名系,“桑披”在藏语中意为“遂心如意、兴旺发达”,“罗布”则是“宝贝、神物”之意。由此可见,桑披岭寺在藏族人的心目中就是一座令人“遂心如意、兴旺发达的宝寺”,是乡城人心中的圣地。桑披岭寺在整个康巴地区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和绘画艺术、悠久的历史而著称。

寺院外景(摄影:王承伟)

没有设计图纸的“康巴第一寺”

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城中心的香巴拉广场出发,大约20分钟,就可以到达桑披岭寺。接近寺庙处,陡峭而宽大的石梯直通寺庙东大门下的环庙公路。站在石梯上仰望,寺庙城墙高大雄伟,其风格与布达拉宫的城墙如出一辙。

桑披岭寺最重要、建得最讲究的是东大门。大门的门柱是两根整木圆雕,雕刻的是藏民族信奉的“以和为善”的信物图“和气四瑞”——大象、灵猴、兔子和吉祥鸟。大门的门梁上雕刻有虎、狮、雕、龙四宝兽。进入东大门,便来到跳神坝。该坝占地3335平方米,因用于举办跳神节的场所而得名。坝子用鹅卵石铺砌而成,最独特的是坝子中间用黑、白两种圆卵石砌出了佛教的吉祥条纹“喜旋珠”及“吉祥边围图”。

站在跳神坝,可以感受到拔地而起的正殿恢宏的气势。整座正殿坐西向东,前低后高,占地2001平方米,共6层,底层由280根柱子支撑,可容5000余人盘坐诵经。正因为正殿的宏大规模,桑披岭寺享有“康巴第一寺”的殊荣。

正殿供奉的宗喀巴铜质镀金佛像(摄影:王承伟)

走向正殿,首先可以瞻仰正殿大门外两旁墙壁上所绘的“四大天王”、“生死轮回图”等壁画。进入正殿,一根根大红、笔直的四方柱子,构成一座红色丛林,僧侣们或盘腿吟诵,或焚香跪拜。正殿底层是雕塑佛像群,在这些匠心独运的塑像中,最宏伟的要算宗喀巴铜质镀金佛像。佛像净高18米,加上佛座,总高近30米,是藏族聚居区最大的殿内铜像之一。佛像群中最珍贵的是千手观音像和大白伞盖佛母像,两尊佛像均高达两米,其造型精美、刻画细腻、形象生动,塑像是用香柏、松石、玛瑙、珊瑚、珍珠、宝石等与各种药材磨细后,同牛胶混合塑筑而成,再用九眼珠、宝石、珊瑚等镶嵌,并以金银装饰。

令人惊异的是,高达50米左右、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正殿,在建设过程中竟然没有一张设计图纸,只凭当地能刻能画的佛教信徒自由发挥而建。据传,当年寺庙开建后,当地的“能工巧匠”们不仅自发来到寺庙,不取一分报酬投入修建,甚至还将自家的珊瑚、黄金、绿松石等珍宝都无偿奉献给寺庙。

康巴民间艺术的宝库

走进桑披岭寺,雕刻、绘画作品随处可见,其精致程度亦使人称奇,就像走进了康巴民间艺术的宝库。桑披岭寺的雕塑艺术主要分为铜雕、泥塑、木刻三大类,它们既融合了印度、尼泊尔和国内各地藏族聚居区的佛教雕塑艺术技法,又体现了乡城本地的特色和风格。寺内的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和双层雕,大至数米,小至寸许,其中的蟠龙柱、活佛宝座、东南北三大门都是体现寺庙木雕技艺最高水准的艺术品。此外,在佛塔、梁柱、飞檐、门窗、扶栏等处,都有精雕细镂的各类佛像、鸟兽、花木或吉祥图像,其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在桑披岭寺内,除了各种雕刻,还有诸多引人注目的绘画作品。无论是装饰类绘画还是佛像类绘画,每一处、每一幅,都展示出乡城人的绘画技艺。在柱头、梁坊、廊顶、隔板等处,描绘有“八吉祥徽”、“七政宝”、“六长寿”、“五妙欲”、“和气四瑞”等藏传佛教常见的各种吉祥图案;在走廊、厅堂的墙壁上,到处是内容丰富、造型生动、色彩艳丽的巨幅壁画,让游客目不暇接。

独树一帜的“寺庙乐舞”

在桑披岭寺,最震慑人心的是寺庙一年一度的跳神节。“跳神”也称“寺庙乐舞”,是藏传佛教中一种震慑妖魔、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四方平安的宗教活动。据考证,桑披岭寺的乐舞源于古拉萨丁则岭寺,由出生在乡城洞松乡的第三世赤江活佛宁九曲麦传入,经过几代僧侣的充实完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在藏族聚居区独树一帜。

每年春节前夕,乡城的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桑披岭寺,参加跳神节。每当旭日东升、乐舞开演时,黑压压的人群纷纷摘帽诵经,沉浸于乐舞带来的古朴神秘的气氛中。

桑披岭寺有9个传统乐舞曲目,其中的一个曲目叫“蒙古人”。据史料记载,桑披岭寺始建时,五世达赖曾派遣蒙古军官吉布康珠到乡城整改宗教教派。吉布康珠到乡城后,便将硕曲河流域大大小小不同教派的108座寺庙全都纳入了桑披岭寺,并把教派统一为格鲁派,委任若·崩公本洛为桑披岭寺第一任主持。后来,桑披岭寺为了纪念这位蒙古军官,在跳神时,总会有一位僧侣面戴吉布康珠脸谱,手持权杖,身着华贵藏装,威风凛凛地踱着方步绕坝一周,后面有几位提香炉和吹唢呐的僧侣跟着,乡城群众把这一乐舞称之为“所布”,意为“蒙古人”。

乐舞表演的高潮部分是“神鹿挑哈达”,多名年轻僧人戴着布糊泥塑的笨重鹿头,踩着鼓号的节奏,时而急蹈,时而缓舞,舞到兴头上,甩头便把放在地上的哈达挑到鹿角上,这一招看似轻巧,实则极难,没有三五年的功力是不敢一试的。

在桑披岭寺,乡城人民生生不息的勤劳与智慧就这样艺术性地展现在天地之间、硕曲河畔。走出桑披岭寺,仿佛从梦境之中醒来一般。是的,置身在这浓缩着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的圣地,岂能不叹为观止、乐不知返?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