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龟兹石窟 倾听古国故事与佛教故事



去龟兹石窟 倾听古国故事与佛教故事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新疆库车克孜尔石窟本生故事(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在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卷一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龟兹国有一位国王,很崇信佛法,他打算去云游四方,瞻仰朝拜佛祖的圣迹,把国事委托给胞弟管理。国王的弟弟受命之后。暗地里割下了自己的生殖器,用一个金匣密封好献给了国王。国王问是什么,弟弟回答说:“等陛下返驾以后,打开看就知道了。”等到国王游历归来后,立即就有人向他报告说:“国王命令弟弟监国,而他却淫乱宫中的妃妾。”国王大怒,要对弟弟严刑惩处。弟弟说:“请大王打开那个金匣看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国王打开金匣,见里面放着一具被割断了的生殖器,原来当初王弟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防止谗言的陷害。从此,兄弟间的感情愈加深厚了。有一天,国王的弟弟在路上遇见一个男子,正赶着500头牛要去骟割,这些同样不幸的生灵的遭际使他倍加伤感:“我现在形体已经亏损,难道不是因为前世的罪孽造成的吗?”他随即拿出财宝赎取了这一群牛。由于慈善的力量,竟使他的男性器官又逐渐具备了。国王知道了事情的始末,深感奇特,于是建立了一座寺庙,以使弟弟的功德流芳百世。

这个寺院就是古代龟兹国的阿奢理贰寺,即“奇特”的意思。龟兹国,是丝绸之路新疆北道上的一个大国,今天的库车和拜城一带,就是当年这个国家的中心地区。大约在公元2世纪中期,印度西北部贵霜王国的僧侣陆续进入中国翻译佛经、传播佛法,龟兹也就开始有人信仰佛教了。公元3世纪中期,有不少龟兹国的著名高僧来到三国时代的曹魏国,为弘扬佛法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到了公元4世纪,龟兹的佛教已经相当盛行了,据史书记载,当时有僧侣1万多人,仅都城一带的佛寺佛塔就有1000多座,连王宫里都供奉着雕塑佛像,有的寺院装饰华丽,规模极为宏大。公元5至6世纪,是龟兹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连续兴起了一系列的石窟寺院。公元7世纪,玄奘去印度经过龟兹国时,发现这个国家在管弦歌舞方面的技艺,明显地超出邻近的其他国家。这里佛教徒们研习的是小乘佛教,在教义、戒律上都直接取法于印度。而小乘佛教是很重视信徒们的个人修行的,那些开凿在幽静山林中的石洞穴,更能适合出家人的胃口。于是,龟兹国的佛教僧侣们就选择了以石窟作为佛寺的一种重要形式。

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富楼那出家图(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在龟兹国东西狭长的地界里,散落着不少石窟群,库车和拜城两地是它们最集中的区域。其中库车有库木吐拉、克孜尔尕哈、玛扎伯哈、森木塞姆,拜城有克孜尔、台台尔、温巴什,新和县有脱克拉克埃艮等。克孜尔石窟是龟兹地区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群。

克孜尔石窟,位于今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木札提河谷北岸的悬崖上,共有236所洞窟,其中有70多所保存有壁画。最早的洞窟建于公元3世纪末或4世纪初,最晚的建于7世纪末至8世纪初。这些洞窟原先大部分是属于一座座寺院的,在相对独立的寺院里,有佛堂、讲堂、说戒堂、僧房和其他生活用房。如今,我们从洞窟的形制上看,则包括用于礼拜的中心柱窟和大像窟,用于讲经的方形窟,以及僧人起居用的僧房和坐禅修行用的小禅窟等。由这些不同性质的洞窟相互搭配组合,就构成了一个个功能完整的寺院体系。

提供给僧侣们礼拜佛祖的中心柱窟和大像窟,是石窟群体里的中心环节。这里所谓的中心柱窟,并没有在窟室中间留出塔柱。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了印度的塔堂窟,当那种环绕着佛塔往复礼拜的思想传到龟兹国时,便被这里的信徒们接受下来了。但是克孜尔石窟所在的沙岩质地太松散了,不能完全模仿印度那样开出高大宽敞的窟室。于是,工匠们按照僧侣们的主导思想,把西方的塔堂窟变成了一个长方形纵券顶的宽大洞窟,在正壁中部开凿一所佛龛,安置释迦牟尼像,作为窟内最主要的崇拜偶像。然后再在正壁主龛的两侧分别向内凿一个半圆形的甬道,这样就可以环绕着甬道作礼拜,而中心留出的粗大实心体和正壁的佛龛,就象征着印度塔堂窟里的佛塔了。大像窟的使用功能也是这样,所不同的是,在这种洞窟的主室正壁不开龛,而是塑制一尊身高在10米以上的大立佛像,在大佛的两侧下方同样向后开凿了可供信徒们礼拜的甬道。龟兹国独创的中心塔柱窟就这样诞生了。

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藏克孜尔石窟度乐神善爱犍闼婆王(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中心柱窟里的壁画内容,是以释迦牟尼为主题而展开的:在前室正壁佛龛的上方,一般画在未来世界成佛的弥勒菩萨说法图;窟顶的中脊绘出日、月、风神等天象图和持钵立佛像;在纵券顶的弧形面上画菱形格交错排列的因缘和本生故事画;在左右两侧壁分出上下两层方格,格内画以佛为中心的佛传故事。在以甬道构成的后室壁面上,一般是围绕着释迦涅槃的情节来绘制壁画,有释迦太子降生、入涅槃与众弟子举哀图、焚棺图和八位国王分舍利供养图等。为什么要在礼拜窟中绘出这么多与释迦有关的故事画呢?这是因为小乘教徒是很注重个人修行解脱的,而坐禅修行又是龟兹小乘佛教的一个重要特征。禅是印度梵文“静虑”、“思维修”等意思,它要求佛教徒要“心注一境、正审思虑”,排除现实中的一切杂念,最后达到彻底解脱的境界。既然佛教徒们在坐禅时是以释迦牟尼为榜样,那么佛在累世修行中的成功经验对于他们来说是无比珍贵的。因此,他们要先去观看:进入中心柱窟,首先看到的是正壁龛内的佛塑像,再看侧壁与窟顶的佛传与因缘本生画。然后向右绕行进入甬道,看到的是佛诞生时的情景,转到后室是佛涅槃的场面,再转到另一条甬道有八王分舍利和建塔供养的壁画。

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记载,古印度王舍城的国王阿阇世皈依了佛法,成了佛的俗家弟子。当佛涅槃以后,佛的大弟子迦摄波恐怕阿阇世王乍听到噩耗,会经受不住而呕血死去,就把他身边的亲信大臣行雨找来,预备了几个供急救用的装满生酥和牛头旃檀香水的澡罐,然后把国王请到了花园中。阿阇世王在园中看到了一幅行雨为他展示的《四相图》,上面画着释迦牟尼的出生、降魔成道、第一次给弟子说法(初转法轮)、涅槃等情节,向他暗示着佛祖一生必然要走过的道路。阿阇世王猛然醒悟:佛已经涅槃了!他号哭了几声,便昏厥过去了。大臣们急忙把他放进生酥中,再投入香水罐内,才渐渐使他苏醒。在第205窟左甬道的内侧壁,就有一幅描写这个故事的壁画,它是在通过阿阇世王闻佛涅槃的情景,来间接地向信徒们叙述佛的生平。可惜的是,这幅精美的壁画早已被德国人切割去,并毁坏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了。

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藏克孜尔石窟“第一次结集”图(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本生,就是关于佛祖前生的各种行善、舍已为人、大智大勇的故事。按照佛教的观点,释迦牟尼也是经过了累世的修行,才最终达到了涅槃的境界。到达彼岸世界的修行有六个方面,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而佛在前生,不论曾是国王、太子、普通人,还是鹿、狮、猴、兔等,都称得上是众生学习的典范。

第38窟主室券顶东侧壁,有一幅菱格画,画着一位上身裸露的男子,双手托膝,坐在高方座上。他的左右两侧各坐着一个蓝色皮肤的夜叉,双手前举。这里描写的是《贤愚经》里的一段故事:佛在前生曾经是一个国王,叫慈力王,他乐善好施,爱护黎民百姓,使得国内民风纯正、四海仰慕。那时候,有五个昼宿夜行的恶鬼夜叉,专靠吮吸人的血液来生活。但是在慈力王统治的地方,正气旺盛,邪恶鬼魅们都不敢靠近这里的人们,这五个夜叉就没有人血可饮了。当他们饿得奄奄一息的时候,只好挣扎着去恳求慈力王救他们一命。慈力王看到他们一个个疲惫憔悴的样子,垂怜之情难以抑制,于是毅然拿起一把刀子在两条腿上刺破五处,鲜红的血水滚滚而出。五个夜叉急忙爬起来张口痛饮。不一会儿,夜叉们恢复了元气,再次跪在慈力王的面前,感谢他的大恩大德。慈力王告诫他们今后要改恶从善,修成正果。五个夜叉俯首听命,然后高高兴兴地跳跃而去。

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龟兹供养人(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像这样的菱格本生故事画还有很多,都是用一个最主要的情节来概括故事的全部内容。如第17窟主室券顶西侧壁菱格画中的快目王施眼本生,讲的是一个婆罗门双目失明了,他请求快目王把自己的眼睛施舍给他。快目王立即给他一把刀,让他剜去了一只眼。再如第17窟主室券顶东侧壁的一幅菱格本生故事画,描写的是萨薄与500商人行走到山谷间,四周漆黑一片使他们迷失了方向,萨薄就用白毡缠着自己的两条臂膀,再灌上酥油点燃了,用这两条人臂作的火炬指引着众商人走出了黑暗的山谷。还有第38窟主室券顶西侧壁的一幅菱格本生画,画的是梵王梦见了一只锯陀兽,长着美丽的金色皮毛,就召来猎师前去搜寻捕捉。有一位猎师进山搜捕时遇难,被那只锯陀兽救了性命,最后,锯陀兽还向猎师施舍了自己身上的金色皮毛……等等等等。这一桩桩感人的故事,会使信徒们深深地感受到佛祖心灵的慈善与伟大。

克孜尔石窟的壁画艺术不仅体现着强烈的龟兹国特有的风格特征,还可以使我们看到来自印度和中亚波斯文化的影响成分。这些艺术现象,充分显示着龟兹地区与秦岭以西地区文化间的内在联系。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