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寒山寺:寒山拾得的六则传说故事



情迷寒山寺:寒山拾得的六则传说故事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寒山寺听钟石

古城苏州枫桥,大运河畔有一座寺庙,初建于六朝时期梁代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当时取名为:妙利普明塔院,因唐代诗僧寒山子曾来此住持,故名寒山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随着唐代张继七绝《枫桥夜泊》问世后,一牛鸣之地寒山寺从此天下闻名。

千百年来,寒山寺屡经兴废、几度荣衰,显得命运诡谲。

张继听闻过的唐钟早已灰飞烟灭,只留下千古遗憾;为不负张继钟声名句,明嘉靖年间重铸了一巨钟。嘉靖钟注定蕴含悲情,因为,当时受尽人间苦难的唐伯虎沉疴之下题写《化钟疏》,不久就病逝。他没有等到“一声敲下满天霜”这钟声响起的时候。更可惜的是,这钟挂在楼中,竟不翼而飞。据说被日本人抢盗,所以康有为有诗句: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真乃千古悲恨;寒山寺为吴中第一禅院,道光年间,寺僧老者、少者、弱者、强者、住持者、过客者,共140余人,忽一日尽死,留下千古谜案……

岁岁除夕,寒山寺总要敲响钟声,这钟声听来似乎总有一种上苍与人间浑成一体的力量。佛经曰:“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据说这一百零八下通宵达旦的钟声能保佑人一年平安。

如果张继听过的那口唐代“半夜钟”还在;如果唐伯虎化过缘的“嘉靖钟”还在;如果道光年间寒山寺内140余人尽死奇案之谜大白于天下;那么,这座古城大运河畔的寺庙一定会更加让人回肠荡气。

寒山寺早已是闻名天下的旅游胜地,如今寺内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寺外周边车水马龙、灯红酒绿,这不知是庙宇的荣幸,还是悲哀。总之,在浮燥的商业脂粉下,香烟缭绕的寺庙里,可惜再也找不到虚空幽静的意境。

当然,有关寒山、拾得的风月,依旧被人传说…… 

传说一则:

一天,秋阳西斜的时候,佛门高僧丰干和尚云游到江南山林深处,忽然,一阵婴儿啼哭,穿过一片摇曳的竹林,随风而至。

这啼哭声,一声压着一声,格外嘹亮凄苦,仿佛是一种深深的召唤,又仿佛是一种绝命的控诉。丰干停住脚步,看着涌动的竹浪,听着嘹亮的啼哭,感觉到空旷的山野蕴藏强大不屈的生命。和尚抖擞精神,循声迈步而去。他看见山弯处盛开一片雁来红草,其中掩映着一座颓败的小寺。

寺内仅一老僧,瘦骨嶙峋的,称呼清一。小寺真是一贫如洗。

丰干问及清一缘由,清一愁眉答道:“三日前,在寺门外的草地中捡得,真是可悲、可怜、可憎、可叹。”

“善哉,善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丰干和尚赞许道:“可否将小儿抱来,容贫僧一看?”

清一早就知晓丰干是位了不得的和尚,道行已趋鬼斧神工,忙将小儿抱来。

男婴未满周岁,圆圆的脸,长得眉清目秀,极是白嫩。丰干和尚在木凳上坐了下来,凝目细细端详审视,禁不住心中又惊又喜。原来慧眼察觉小儿眉宇之间隐藏坎坷,甚至有一道血光。和尚知晓这小东西日后长大有一段难了的姻缘,不由得叹息一声,道:“天下祸福,终为一个情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清一见丰干和尚眉宇凝结,便问:“大师有何见教?”

丰干并不回答,只是反问道:“兄长有何打算?”

“早晚伺弄些米粥,权且喂养,寻个机会送与人家。”

“不可,不可。此儿血光缠身,前途凶险,兄长若是把他送与人家,断断是坏了他的性命,这岂不是我等杀生罪过?”

“依大师如何?”

丰干和尚思忖片刻,道:“留他做一俗家弟子,教他本本份份学个裁缝手艺。若干年后,贫僧自有安排。兄长千万切记,须苦其肌肤,劳其筋骨,不能娇生惯养。”

“老朽年事已高,小寺且又困顿羞涩,如何把他喂养长大?”

丰干神情肃然,指着院墙的一个断壁豁口,道:“兄长宝号虽然坍了一角,正好望见

一片青山;从小啼饥号寒,长大便能吃苦耐劳。当然,生死由命,看他的造化了,兄长尽力而为吧。”

“老天真是不饶人哪,春来冬去多少个年头了,我还走不了。还请大师给小儿取个名吧。”

“他人丢而弃之,兄长拾而得之,就取名为拾得,怎样?”

“拾得,妙哉。” 

“兄长功德无量,”丰干笑笑:“日后那可是有一段千古风流啊。”

清一送别丰干,正是晚霞最为绚丽的时候,远远的山坡上一片红叶,披满霞光,如火如荼。老僧忽然觉得自己年轻许多。

清一将丰干所言谨记在心,对拾得悉心教养。柳青麦黄,光阴荏苒。十八年弹指一挥间,清一早已是风蚀残年,自知来日无几,看到拾得已长大成人,甚是欣慰。一个北雁南飞的夜晚,清一把拾得唤入卧房,说:“明日卯时,吉日吉时,你离了寺院吧。再也不要回来了。起码一年之内不得返回寺庙。你可依靠裁缝手艺,自食其力,不可懒惰,不可忘义。” 

翌日,山那边刚刚显露一抹霞光,晨霜尚未消融,寒气袭人。拾得背上一个简单的灰布行囊,噙着泪拜别了养父,走上长长的山弯小道。

一年后的深秋,当拾得再次回到山弯时,小寺没有了烟火,只剩下几道断壁,清一师父早已随风而去。碧空之下,唯有雁来红草依旧灿烂,分外艳丽。拾得止不住热泪盈眶,他明白养父不允许他在一年之内回归的良苦用心。

传说二则:

胥口外,水天一色三万六千顷茫茫太湖,岛上有一青山湾。这青山湾镇上有一细民,姓张名胜,浑家张氏。这张胜识得几个字,有些好高骛远,女儿阿妹五岁那年,张胜再也不愿做草鞋的营生。原来有好事者怂恿,说是姑苏丝绸在京城行情极好,跑一趟买卖,比守着家门铺儿强上百倍。人哪个不想挣钱发财的。于是,张胜向镇鱼行老东家借了纹银二十两。因为张胜能说会道,平日里又常去鱼行聊天,与老东家有些交情。张氏忐忑不安,又不敢多言。

张胜借了钱,又取了家里全部积蓄,与一乡邻结伴,去城里采备了些绸缎,奔京城而去。岂料,船儿行程才四天,在一个僻静长满芦苇的河湾处,遭强人所劫。张胜舍不下财物,紧拽布袋不放
。强人手起刀落,可怜张胜被砍断了手臂,落水身亡。

张氏闻得噩耗,不思饮食,整日搂着小阿妹以泪洗面。鱼行老东家连连叹息,悔不该自己把钱借出,害了人家一条性命。事已至此,只好劝慰张氏:夫君若此,固堪悲恸。但人死不能复生,想想阿妹吧,你若是有个三长两短,阿妹小小年纪,叫她如何得了?

张氏忽然省悟,忍了悲痛,打起精神。张家原非殷实,这一场变故,已是家如残秋,一个穷字当头了。张氏只能仰己十指,替人家做些粗俗活计,聊以度日。鱼行老东家见张氏孤儿寡母实在可怜,时常接济一下。每每如此,张氏羞愧难当,丈夫所借二十两银还没有还去。老东家那里还要什么二十两银,如果能把张胜的命找回来,再化更多的银两也值。老东家要张氏千万不可再提那该死的二十两银。阿妹豆蔻之年,鱼行老东家去世了。张氏流了泪,领着阿妹去给老东家深深嗑了头。以后每年清明,张氏总要去坟上给老东家烧柱香。

虽是一脉相承的父子,鱼行少东家与其父天壤之别,不仅人长得猥秽,品行也差到禽兽不如。几年以后,他见阿妹长得花容月貌,竟然翻出早些年张胜二十两银借款,本钱加上利息已超出了百两,少东家说了,要么去官府说话,要么阿妹抵债为妾。张氏求饶磕破了头也没用,少东家想阿妹想红了眼。慌乱之下,张氏趁月黑星稀,带着女儿逃往城里阊门下塘,投奔亲戚姑姑。谁知晓,阿妹的姑姑在半年前病故了。姑夫耐不住寂寞,又另寻了一个小的,哪里肯认得张氏和阿妹。母女俩投亲不着,只得打算从枫桥坐船返回故里。

枫桥古称封桥,历来是一重镇。它横跨江南大运河,因官道所在,南北舟船、东西车马于此交会,集散丝绸、布匹、茶叶、竹木、等各种商品。尤其是米粮,一到大熟时节,大运河上船只昼夜不息,人来人往。那真是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姑苏。姑苏熟,天下足。又因岁岁丰稔,米一石不过数十文,价格如此低廉,又令农夫唏嘘不已。眼下时近岁寒,天空丹云密布,镇上已显现着过年的样子。张氏到了镇上,觉得腿膝酸软,人有些畏寒,看看时光也近黄昏,就找了个小客栈住下,打算明日早些起来上船。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飘散在它乡。

一独臂老叟领一女童在客栈对过驳岸边一株硕大的红枫下卖唱。张氏见那女童身体弱小,衣着单薄,极是可怜,便让阿妹给那老叟小女买四只梅花糕送去。好心的阿妹又给了他们几文钱。

第二天,张氏竟昏沉,爬不起来,额头有些烫手。张氏并不上心,对阿妹说,娘这几日走乏了,将息一日就无妨了。哪知次日,身体愈发沉重,这才慌张起来。幸亏客栈老板娘是个热心人,帮忙叫来郎中,又帮忙抓过几帖药。服了三日,才有些好转。只是衣兜里已没有无几文钱了,张氏心里着急起来,再也不肯抓药将息,趁着还能支撑,赶紧回家。这客栈老板娘半老徐娘,丈夫走得早,也是个薄命人,与枫桥粮长有些相好,对粮长说了些好话,让张氏、阿妹搭上解粮官船到胥口,这样也就省了几个钱。

这天,朔风大起,天地间一片苍茫,母女俩举目四顾,湖面上竟无一只船儿。打鱼的,种田的,做生意的,临近年关了,谁也无心奔忙,都关起了门,安安逸逸准备着过年。

天色渐渐暗了,天空飘起了雪花。母女俩人在古运河畔一所废弃的驿站里避着雨雪,饥寒交迫,眼前是黑沉沉一片,走投无路。。忽然,看见前面河湾处亮起了一盏灯火,张氏领着女儿朝灯火走去。那是一户矮小的草屋,纸窗里透出烛光,张氏想讨得一口热水喝,暖暖身子。

 传说三则:

 这草屋里的人,他不是本地的乡民,谁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正如他以后悄悄地走了一样。没有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几年前,他是从一座荒寒之山里走出来的,乡民都叫他寒山了。寒山长得高大结实,看上去是一个身手敏捷的人,有的人还说,看见他刚来的时候,身上还佩有一把长穗剑。他为人慷慨,心底善良,他选中一个浅池边,还有一株老槐树的地方,搭了二间小茅舍,开始替四方乡民杀猪宰羊,默默地过着日子。没几天就要过年了,寒山正在磨一把一尺三寸长的柳叶形利刃,明天一早,去星桥镇,有三户人家的猪要等着他去屠宰。寒山见母女俩一身雪花、瑟瑟发抖,好不怜悯。于是忙让她们进屋,又点灶烧水,满满地煮了一锅米粥。

 张氏千恩万谢,唤女儿一起吃了。寒山知晓原故后,又问张氏:“阿婆打算往哪里去?”

“阿妹姑姑已经亡故,我们再无亲戚。合该命苦,只得返还乡里。”张氏说着,撩起衣襟拭泪。

寒山素有侠义之心,暗暗思忖:她们老妇少女,无缚鸡之力,若是回到乡里,不是明摆着要遭那恶少欺凌。于是开口道:“我是外乡人,孑然一身,阿婆如不嫌弃这茅草小屋,就在这儿住下,权当寒山是你的儿子,可好?”

张氏见寒山情真意切,是个正正派派的老实人,不由得拉住寒山的手,高兴得老泪纵横,忙唤来阿妹:“快叫哥哥。”

阿妹年方十六,天生丽质,真是水做的一般,楚楚动人,只是平日里听说十个屠夫九个凶,心中忐忑不安,听母亲催她,沉着头低低叫了一声:“哥哥。”

天亮后,阿妹看到这屋后有一分浅池,冰凉的水面上残留着腐萎的水草。草屋的河湾对岸耸立着的山影,虽是寒冬,却是色彩缤纷,山边栽满了枫树,叶子有的还残留着绿色,更多是都红透了。阿妹更欢喜看河面平静时山的倒影。张氏带着阿妹住下了,包揽烧水煮饭、缝补浆洗一应家务活,把个先是乱糟糟的草屋收拾得干干净净。母女俩又在屋前的荒地上拾掇出几垅菜畦,顺着土墙根到池边,扎上一圈篱笆,正好养些鸡鸭。寒山照旧奔走四方,替乡民杀猪宰羊,如今回到茅屋,热汤热菜热饭,真正像了个家。家里有了勤快的女人,才是人过的日子。“老天厚我!”寒山从心眼里把张氏当作自已的娘,他把每日所挣得的铜钿如数交给张氏。寒山出去招览宰杀生意,有此时候要走得很远,张氏担心寒山饿着,给寒山备了一个素盒,里面放了熟食干粮,这样可以点点饥。

天气转暖的时候,阿妹对寒山一点也不拘谨生分了。阿妹真把寒山当成了哥哥。这院子里栽些花啊草啊什么的,才有生气,阿妹让寒山哥哥把池里的水草捞干净,栽了些莲鞭。阿妹对寒山哥哥说,在青山湾就有许多人家栽荷莲,这荷莲夏天开很好看的花,花有白的、有淡红的。花谢了就成莲蓬,莲蓬里生莲子,当然荷莲的根茎大了成藕。到了夏季,池塘里长满了荷莲,蛙鸣不止,那莲花烂若丹霞、皎如素雪,竟然全是并蒂!寒山觉得阿妹就是水中的一枝荷莲。

这一年的冬至,张氏午后忙碌了几个菜,觉得人有些疲软,没有气力。冬至大如年,姑苏民风这一日要全家团聚,祭祀先人,拜贺尊长,要品冬酿酒,食冬至团,吃冬至饭。张氏前几日就忙开了,还想在吃冬至夜饭前,了却一桩心事。将近二年的相处,张氏看清楚寒山是个厚道人,又有孝心,又有情义,身体也好,女儿嫁给这样的男人,不会受欺侮的,这一生也就安安逸逸太太平平了。自己守寡吃尽苦头,阿妹跟了寒山,放心了。张氏想着心里愈发高兴,谁知洗净了锅,灭了灶膛里的火烬,站起身来,一阵昏眩,差点倒在了灶台上。

这一日,寒山比以往回家早一些,今日冬至,是个好日了,吃团圆饭,不要让娘和妹子等得太晚。太阳还没有下山,寒山就回到家,见张氏卧在床上,脸色苍白,手足冰凉,赶紧煽旺炭炉;阿妹在一旁眼泪汪汪,不知所措。寒山要阿妹不要忘了给炉上加炭,自己赶紧去镇上请来郎中。

郎中把了脉,说是病人劳累所致脱了力,开几味草药,调养个三五日,便能无事。寒山这才心中石头落地,请郎中一起吃过冬至饭。

张氏煎服过五帖,似流水一般,又服了十帖,如水浇石、全无作用。寒山看张氏人瘦了一圈,摸摸张氏额头,竟如火炭一般,忙央求人,请来一位上好的郎中老先生。

老先生细细问诊切脉,连连摇头,也不开什么汤药了,告知寒山,妇人脉象甚小,疾症已入膏肓,无可救药,准备后事吧,短则三五日,长则二旬。寒山见说,仿佛掉进了冰窟窿;阿妹早已泣成泪人。

张氏并不恐慌,倒也豁达,虽是一息奄奄,神志很是清楚。这一日,当冬日的阳光从窗扉照进屋里,张氏忽然有些精神,想吃米粥,寒山赶紧去做了。张氏把女儿唤到床前,拉着手儿,道:“你寒山哥哥,是个好人,不要违了娘的嘱咐,娘放心不下你哪。”

阿妹边流着泪,边点头答应:“女儿遵命就是。”

寒山端来了米粥,粥里还放了些红糖,小心翼翼伺候着老娘。张氏吃了几口,再也不想吃了。

“山儿,你可知晓娘的心事?”

寒山点了点头,明白张氏放心不下女儿:“娘放心,寒山一定好好护着阿妹,一定会给阿妹找个好人家。”

张氏摇了头,“阿妹也长大了,你们俩个一起过日子吧。你平日挣下的钱,在床底下的小瓮里。明年二月十二是个好日子,就在那一天把事情办了。” 

寒山一听,止不住眼泪在眶里转动,”娘,寒山一穷二白,还是个粗俗之人,怎么配得上阿妹呢。寒山一定替阿妹找个好人家。”

“山儿,阿妹从小没爹,你可要好好带着她,娘谢你了……”

“娘……”寒山咬着下唇,不让自己的泪流下来。

张氏把阿妹唤到床前,道:“娘要去了,你跟着寒山,娘在九泉之下,也放心了。”说罢,又把混浊的目光看着寒山。寒山心如刀绞,抓住老人的手,含泪道:“听娘安排,儿一定记住娘的话。” 

次日子夜时分,张氏再无牵挂,安安静静地走了。阿妹想到娘吃苦受累一辈子,又想到自己一段隐事,哪里忍得住苦痛,伏在娘的身上,失声恸哭。

寒山请了些乡民来帮忙,自已披麻戴孝,葬了张氏。

来年的二月十二日是百花节,这一天天气晴朗,无雨,预示今年百花盛开。寒山与阿妹没有成亲,俩人在张氏坟前烧了香,深深磕拜了,寒山告知张氏在天之灵说,阿妹好好的,自己要守孝三年,等三年守孝满了,就与阿妹成亲,与她白头偕老。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