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寺:佛门异才建晋魏河山第一寺



青莲寺:佛门异才建晋魏河山第一寺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青莲寺唐代无影塔(图片来源:远方网)

青莲寺是我国古代著名寺院,有“佛门之都”,“文青莲、武少林”之称,前身为藏阴寺,创建于五世纪中叶,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移至现址。历史上高僧辈出,名扬中外,青莲寺的创始人“佛门异才”昙始是我国第一位到高勾丽传教之人,是我国北方净土宗教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佛门武功的开创者。青莲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青莲寺198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莲寺分为古青莲寺和新青莲寺,古青莲寺现有正殿3间,南殿3间,正殿存唐代彩塑6尊,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3处中的一处。南殿存彩塑12尊,其中5尊为宋塑。寺外东侧存一藏式舍利塔,西侧有唐代慧峰大师塔。新青莲寺为两进院落,北天王殿、藏经阁、释迦牟尼殿、大雄宝殿由南到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两厢罗汉楼、地藏楼、施房、僧舍左右对称,十方堂、藏经阁错落有致。建筑结构多为宋代风格,彩塑多为宋代所作。彩塑、碑碣、宋建筑、无影塔、乳窦泉、子母柏堪称青莲六绝。

一绝彩塑。寺中现存彩塑,多为唐、宋原作。唐塑丰肌秀骨,宋塑形态逼真,艺术价值甚高。尤其是古青莲寺垂腿弥勒佛、文殊、普贤菩萨、阿难、迦叶二弟子和供养菩萨等6尊唐塑,是我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3处中的1处,十分珍贵。

二绝碑碣。青莲寺存碑甚多,有80多通,占到泽州县现存碑碣的一半以上。从唐以来,历代皆有。唐碑《硖石寺大随慧远法师迹记》,为宝历元年(825)镌造,碑首线刻弥勒佛讲经的情况。因为当时弥勒佛尚未成佛,所以服装仍是印度在家人(菩萨)的装束。图示唐代寺院全貌,山门、围廊、讲坛、佛殿俱备。是研究我国古建筑和佛教史的珍贵史料,宋政和八年(1118)。所立《罗汉碑》,刊载十六住世罗汉和五百普通罗汉名号。其中五百罗汉名号,在我国今存记载中年代最早。

三绝古建筑。新青莲寺系唐末宋初建筑,砖木结构,寺貌威严,艺术价值增高。寺座北向南,殿阁楼宇排列,左右对称,错落有致。出檐斗拱深远,庄重稳建,举折平缓,古朴坚固,是研究古代建筑的珍品。

四绝无影塔。古青莲寺东侧的藏式舍利塔是晋城市今存唯一的藏式塔,建于明嘉靖万历年间。此塔建筑奇特,每年端午那天,无论何时,不见塔影,故称之为无影塔。

五绝乳窦泉。位于寺门外左侧石崖下。这是一天然水池,池水清澈晶莹,水位常年如一,涝不增,旱不减,多取不减,不取不增。

六绝子母柏。寺后院中部偏西长有子母古柏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不及1米,高24米。母柏干枯,子柏依母柏拔地而起,枝梢紧紧缠绕古柏。传说一百多年前,母柏枯槁,住持决计次日砍伐。不料一夜间长出一株幼柏,紧紧缠住母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故不再伐。

青莲寺大殿(图片来源:远方网 摄影:wf631012)

青莲寺位于晋城市东南约17公里的硖石山中,人称“晋魏河山第一寺”。青莲寺前上下两座,下边的一座创建年代较早,俗称古青莲寺;山上的一座年代稍晚,俗称新青莲寺。寺院三面屏山,一面下临丹河,景色秀丽,与南面的珏山双峰遥遥相望。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当时高僧慧远在此结室为庵,草创寺院,初名为“硖石寺”。唐代宗在位时(762-779年)有神墨禅师在此修行。唐贞元之时(785-806年),有智通禅师在此注《六波罗密疏》流行于世。唐太和初年,有慧愔禅师从汾并(今太原)到此,在前人的基础上营造殿宇,广集佛徒,开辟法华经道场,至此青莲寺初具规模。

唐太和二年由于名僧接踵而至,佛教徒日益增多,古寺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便在今新青莲寺的位置创建上院兼设普贤道场。唐太和七年,由当地六位信士捐资建造弥勒阁一所,此时已拥有山田二十余顷,实力日益雄厚,咸通八年(867年)御赐名额为青莲寺。百余年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上寺曾被赐名“福严禅院”。但后来古青莲寺、青莲寺之名被历代沿袭至今。

来到青莲寺寺首先看到的是乳窦泉。“乳”是乳汁的意思。“窦”有清凉甘甜的意思。在乳窦泉的旁边写有两句诗“山吐天边月,溪流石上云”。看到这两句诗,我们的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幅美景:当夜幕将临时,一轮明月从山中徐徐升起。而在晴朗的日子,蓝色的天空下,清澈的溪水倒映着天上的白云轻缓缓流动。溪水边垂柳随风轻轻摆动,静谧中仿佛又传来隐约的蛙声与虫鸣——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从前这里有瀑布泉水,景色非常美丽。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幽静典雅的古建筑群,就是青莲寺。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许许多多的佛教寺院都是修建在清静幽雅、远离尘世的深山密林之中,所以佛教中就把寺院的第一道外门叫做“山门”。一般的山门又由象征着佛教“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道门组成,所以“山门”也被称作“三门”。这座红墙壁瓦交相辉映的山门及左右两边的钟楼和鼓楼是1986年由国家拨款和地方投资在原址上重建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青莲寺,去探寻它丰富的历史内涵吧。

进入掖门,首先看到的是天王殿。塑有四大天王,他们的形象全部是中国古代武将的打扮,身穿盔甲,横眉怒目,脚下都分别踩着两个小鬼,给人以一种凶猛威武的感觉。他们在我国民间又俗称为四大金刚,金刚是梵文的意译,金中最刚之意。用以比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意思。相传,他们原是商朝佳梦关总兵的魔家四将,每人都掌握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但是他们助纣为虐,最后被姜子牙歼灭,在封神台上姜子牙奉太上元始之命,将他们封为“四大天王”命令他们辅弼西方教典,立地水火风之相,护国安命,掌风调雨顺之权。在南方是增长天王魔礼青,其身青色持宝剑,因宝剑有锋,故隐意为“风”。西方是广目天王魔礼红,其身白色持琵琶,因琵琶能拔调发音,故隐意为“调”。北方是多闻天王魔礼海,其身绿色持宝伞,因伞能遮雨故隐意为“雨”。东方是持国天王魔礼寿,其身红色持龙蛇,因这两种动物都可以顺着抚摸,故隐意为“顺”。所以这“四大天王”在民间又称为“风调雨顺”象征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之意。

青莲寺子母柏(图片来源:远方网 摄影:wf631012)

天王殿的对面有座古老的建筑为藏经阁,它建于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但现存的木构件多数是宋代的原物,部分斗拱上面还保留着宋代彩绘的痕迹。这座阁整体是单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面阔三间,上下两层。藏经阁是寺院的“图书馆”,一般不对外开放,详情很难了解。据碑文记载,宋代这里就贮藏着佛教的藏经,金元时期,藏经已达到五千多卷。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初,这批经书中的三十八卷北宋《天宝藏》曾经赴京展览后,丢失两卷,剩下的三十六卷被当时的军阀卫立煌借去,后下落不明。年深日久,几经战乱,现在全部散失。1986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在高平市的河西村发现宋代的《开宝藏》两卷,《辽藏》一卷,经鉴定是青莲寺藏经阁中的遗物,其中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所刻的一卷,是国内现存九卷中年代最早的一卷。

释迦殿建于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大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是古老的建筑风格。殿顶的正脊、垂脊、吻兽都是有琉璃制作的,富丽堂皇。殿前的明间有一些构件不是用木料,而是改用了石料,特别坚固,表面上还有线刻的花卉纹饰,雕刻得特别精细。殿内宽大的佛坛上,保存着四尊宋代彩塑。佛祖释迦牟尼居中,手作拈花印,结跏趺坐在莲台上。莲台下砌成硕弥座,束腰部分的四角塑着四个力士,作负重状,极为形象。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族名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当时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是古印度种族的名称,牟尼是“贤人”的意思,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释迦族中的贤人”。东部莲台之上是普贤菩萨,须弥座束腰部分塑出一个六牙白象。普贤是梵文的意译,它的含义是普及佛家所讲的善行善愿。西部的莲台之上是文殊菩萨,须弥座束腰部分塑出一个狮子头。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音译的略称,按照意译,他还有“妙德、妙吉祥、普首”等别称。他是专司“智慧”的胁侍,与专司“理”的普贤并立。另外还有释迦牟尼的弟子阿南像一尊。阿南全称叫“阿南陀”。意思为“欢喜、庆喜”。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在所有佛弟子中,他以闻法最多而著称。他本领是记忆力极佳,被称为“多闻第一”。也被人们称为“二祖”。整组塑像表情自然,比例和谐。在另一边原有迦叶像一尊,但已毁坏。

如果我们稍加留意便会发现,寺院中的饰物和莲花有着不解之缘,许多佛菩萨的宝座为莲花形状,许多檐壁梁柱和庄严也都雕画有莲花图案。这是因为传说释迦牟尼诞生前,其父净饭王宫内的水池里突然盛开出大如华盖的厅妙莲花。佛教还传说释迦牟尼得道理后是坐着莲花对弟子们说法的。除了这些宗教传说外,莲花本身的特点也得到了佛教的青睐。它处污不染,洁身自好,象征着佛教的清静无虑,出俗超尘。另外,在印度炎热的夏季,人们心浮气燥,面对碧水观望莲花,可宜于信徒们清静修行。所以莲花做为佛教的象征,成了信徒心目中的圣花,用来雕画装饰在殿堂、佛菩萨像的周围。

地藏楼创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塑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君。地藏菩萨居中,头戴花冠,手执宝镜,童手童脚。地藏菩萨是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地藏也是梵文的意译,地是指大地,藏是储藏、存有。意思是说,他就象大地一样包含着无限的善根种子。佛教传说,地藏在佛面前立下誓愿说:只有度尽六道(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人间、天上)中的所有众生,使他们摆脱苦难,自己才肯成佛,这种先人后己的牺牲精神实在令人敬佩。十殿阎君是佛教所传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首领,他们个个头戴王冠,身穿朝服,手持圭板,表情严肃,传神地表现出佛法的威严。另外还有一尊金刚力士,手执狼牙棒,面目狰狞,青筋暴起,全身肌肉夸张性地突起,令人望而生畏。这组塑像是宋代的彩塑,但是经过明代重装。

青莲寺藏经阁(图片来源:远方网 摄影:wf631012)

罗汉楼也创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塑有广法天尊和十六罗汉。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命令常住人间专门济度众生的使者。在我国最早把罗汉形象塑出来的是唐朝僧人贯休,贯休善长诗、书、画,传说有一次他打坐入定的时候见到了十六位罗汉像,于是醒来便按照记忆将他们一一画了下来,这些画像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罗汉像的最初蓝本。在寺院中,罗汉的塑像不象佛、菩萨那样公式化、定形化,他们的形象生动,富于变化,更多地带有现实尘世中凡人的神态表情。你看他们或慈、或威、或醉、或笑、或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广法天尊是常住人间众罗汉的统领。他头戴花冠,肩披大巾,腰围羊肠大裙,胸挂璎珞,作“游戏坐”。罗汉楼楼下后墙中部,镶嵌着一通北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的《罗汉碑记》,上面镌刻着十六住世罗汉以及五百普通罗汉的名号。这里记载的五百罗汉名号,在我国现存记载中时代最早,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青莲寺的后院,生长着珍奇的“子抱母”柏。许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的。母柏早已干枯而死,子柏紧紧缠绕母柏,生机勃勃,枝叶繁茂。相传在百余年以前,母柏枯死时,寺僧准备第二天把它砍掉,谁知一夜之间,一株幼柏竟然攀着母柏的树干缠绕而上,紧紧地把母柏抱住,寺僧不忍心砍伐,才留下了寺院中的这一奇绝景观和寓意深深的忠孝之道。

在“抱母柏”的旁边有两株雌雄异株的银杏。东为雄树,周粗5米,高约25米;西为雌树,周粗4米,高与雄树相同。银杏树俗称白果树,是一种生长缓慢而生命力极强的树,树龄可达二三千年,所以银杏树又有“活化石”之称。传说中华民族的先祖轩辕氏,复姓公孙,因银杏树的树龄长可与历史比肩,故也称银杏树为“公孙树”。一般植物多为雌雄同株,银杏却是雌雄异株,只有凭借风的媒介传花授粉。这里的两株银杏树,每到夏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寺内显得格外清爽;深秋时分,满树果实,当山风吹过时,顷刻满地金辉,点缀了风景,生产了珍贵药材,又给古老的填充院增添了神秘色彩。

寺东侧高台处有一座天然而成石壁,高约二十米,下部怪石峥嵘,顶上却平若砥砺。石壁上刻有“掷笔台”三个大字。相传慧远法师在古青莲寺,一边讲经说法,一边注疏《涅磐经》,历经数年终于完成,为了证明自己所注经书准确无误,他决定求上天验证。吉日,他捧书持笔来到这块石壁前,仰天高呼:“如果我所注经书准确无误,我的笔抛起后便能在开空停驻。”说完便掷笔苍天。而这只笔果然在天空停留。后人为纪念他的功德便称这座石壁为“掷笔台”。明代泽州吏部尚书王国光有名句赋碑:高僧云卧到莲宫,台上传经写色空,落笔山头乘鹤去,老松犹响雨巷风。

青莲寺有一处与宗教内容无关的建筑叫“款月亭”。此亭建筑结构纤巧秀丽,南北无墙,东西墙内外满嵌历代文人墨客赏月时的题诗。这是晋城四大景观之首——“珏山吐月”的所在。每到中秋之夜,秋风送爽之时,便有无数游人云集在此,来欣赏一轮皓月不偏不倚从珏山双峰宽这间冉冉升起,山川大地尽染银辉的美妙景致。

半山腰的青莲寺(图片来源:远方网 摄影:wf631012)

在通往古青莲寺的路上有一座明万历年间建造的藏式舍利塔,它是晋城市现存唯一的藏式白塔。塔是晋代翻译佛经时梵文的音译,称为“塔波”、“浮图”,意思为“高显”或“坟”。最早的塔形建筑是用来埋藏佛舍利和遗物的,作用相当于我国的坟,所以又称为舍利塔。在古印度,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他的遗体被他的弟子阿难等火化,由内脏结石所结晶成的各种颜色的球体颗粒,就是所谓的舍利子。舍利子被当时释迦族等八个国王分得,他们分别在各自的国家建塔安奉,这就是塔的最早来源。因为佛祖的舍利子有限,不可能每个信仰佛教的地区都能分得。于是,各地的信徒们为了纪念供奉佛祖,便纷纷仿照塔的样式建造类似的建筑物。

古青莲寺历经沧桑,隋唐时期的规模已经无从得知。据清代的重修碑记载,当时有正殿9间,南殿9间,东西禅堂各5间,现在仅存正殿3间,南殿3间。正殿3间中,有大而低矮的方形佛坛,佛坛上的弥勒佛等6尊唐代彩塑,是全国现存唐代寺院塑像3处70多尊中的其中一处。

主像弥勒佛,面相丰腴,蛾眉、细眼、高鼻、小嘴,具有典唐塑“丰肌秀骨”的风格。弥勒佛肩披大巾,腰围羊肠大裙,双腿自然下垂,坐在须弥座上,左手置于膝上,右手作说法印,故称为“垂腿弥勒佛”。弥勒佛两侧,塑着站立的阿南、迦叶二弟子,迦叶居左,阿南居右。佛坛前部左右两端设置两个须弥座莲台,左边台上坐普贤菩萨,一腿盘曲,一腿下垂,这种优美的坐姿称为“游戏坐”,莲台束腰部分则雕刻着他的坐骑——白象;右边台上坐文殊菩萨,也是“游戏坐”姿势,莲台束腰部分雕刻的是狮子。佛坛中部分本来有两尊对称的供养菩萨,现存的只有右面的一尊。供养菩萨形体较小,单膝跪地,雕塑的手法侧重在表现他虔诚供养的神情。

南殿现存彩塑12尊,佛坛上正面的5尊塑像是宋代作品。当中为释迦佛,结跏趺坐(盘腿打坐)于莲台上,两侧为文殊、普贤二菩萨和阿南、迦叶二弟子。雕塑注重写实,生动传神。

南殿中的唐代碑刻《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是唐肛宝历元年(825年)所立,碑首的线刻佛殿图(也称弥勒讲经图),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件极有价值的珍品。这幅图显示唐代一座完整的寺院,山门、围廊、讲坛、佛殿一应俱全。佛殿前讲坛上的弥勒菩萨尚未成佛,头戴花冠,身穿印度出家人的服装,结跏趺坐在莲台上讲经说法。他身后是一座重檐佛殿,五脊庑殿顶,装饰着典型的唐代鸱尾。佛殿四周是围廊,围廊与前面的山门相通。廊柱和山门柱头上的斗拱都是典型的唐代木构建筑风格,这幅图是研究唐代建筑结构和寺庙布局的珍贵资料。

欢迎关注《凤凰茶馆》。一期一会,本期内容探索中国茶禅之源。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