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腹岩中云峰寺 铜铃铁索梵呗话传奇



抱腹岩中云峰寺 铜铃铁索梵呗话传奇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云峰寺全景(图片来源:光明网)

从绵山山门盘旋而上,千回百转的山路两侧便是悬崖绝壁,壁立千仞,深不见底,行走其间,深深折服于绵山的奇、峻、险,转过急弯宏伟庄严的建筑堪堪撞入眼帘,顿有柳暗花明之感,最令人称奇的是绵山的建筑多依绝壁而临深谷,甚至以悬崖为基,公路为顶,如果说是大自然给了绵山险绝的地势,那么绵山的建筑则赋予了它奇峭的灵魂。

车行过半,又见一山,三峰并坐,宛若元宝,腹内中空,如岩壁抱腹,内有殿堂庙宇依山而建,九曲阶梯凌空而架,便是云峰寺之所在。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修建于绵山上最大的抱腹岩而得名,抱腹岩高60米,长180米,深50米,抱二百余间殿宇及一两百万游人于内而不满,容两千余年历史文化于其间而不露,自古以来雪不及屋顶,雨不沾人衣,堪称天下第一奇岩。

云峰寺内空王殿前(图片来源:光明网)

云峰寺内有三绝:包骨真身空王佛,飞檐走壁挂铃铛,攀岩险道铁索岭。

云峰寺乃至整个绵山供奉的是真身真佛的空王佛,空王田志超是汉人中第一个成佛的,圆寂后肉身不腐,坐化成佛,现空王殿内供奉的就是田志超的包骨真身,是佛转世后又成佛的空王佛。他的两侧为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位菩萨,两旁是他的弟子摩斯、银空,殿前门廊是两位护法神——哼、哈二将。

相传,田志超为反抗官府及地痞的盘剥离家出走,几经辗转来到介休绵山出家,在寺内打坐念经,修行养性,造福一方百姓,受到善男信女的膜拜。唐贞观12年,李世民向绵山求雨,田志超命正在做饭的弟子摩斯将淘米水向西南方向洒去,于是长安一带普降甘露,干旱解除,万民欢腾。以后每逢大旱,晋陕一带百姓都要来绵山祈雨,无不应验。后来为感谢田志超“解民倒悬”之恩,李世民率众臣朝山拜佛,并下旨敕造空王殿。

抱腹岩内部远处岩壁上串串铜铃(图片来源:光明网)

绵山有“许愿挂灯,还愿挂铃”之说,“灯”等同于“等”,意味着许下愿望等待佛祖显灵,若心愿得偿,则悬挂铜铃意为“灵验”。仰望绝壁之上悬挂着串串铜铃,上下无着,只有一根绳子从山顶悠悠坠下,悬挂铃铛的手艺人就顺着绳子荡下,楔石系铃。有的铜铃表面锈迹斑斑,红绸也是颜色斑驳,不知已在岩壁上悬挂了多久,其实绵山这个飞空挂铃铛的习俗由来已久。

唐贞观15年,太宗李世民为感谢高僧“解民倒悬”之恩,亲率众臣朝山拜佛,为表虔诚,特命能工巧匠打造了一口铜铃,取“铃者,灵也”之意,并在农历三月十七日(志超成道日),在文武大臣扈从下赶往绵山抱腹岩下,请当地百姓帮忙将铜铃悬于岩的顶壁。从此,抱腹岩挂铃还愿的习俗世代相传,成为绵山一绝。

微雨中格外幽静的云峰寺(图片来源:光明网)

由抱腹岩而上是一个高二十余丈的山岭,由岭上“闫王橛”拖下两根铁索,每根长18丈,由300余个铁环连接而成,每个重14斤,两条共重四千余斤。人们背向万丈深渊,面向摩天山岭,手抓铁环,沿75度的斜坡攀援而上,可至绵山峰顶,其惊险程度丝毫不亚于华山千尺幢,“最是惊魂处,人已崖上悬”。据考证,铁索岭的铁索,始悬于唐代之前,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当年就是从岩沟登云梯上抱腹寺,再由铁索岭上到岩顶的。现在这两条铁索上密密麻麻系满了同心锁和红绸,见证了古往今来历史变迁,见惯了沧海桑田、时移物易的铁索岭继续承载着今人对未来的希冀。

暮春初夏,绵山多雨,外面小雨淅沥,岩腹雨不沾衣,空山新雨后,最是舒爽怡人,恰逢晚课时分,云游而来的住持大师喃喃念起佛号,并不见得多高亢的梵唱声伴着大师绕佛的脚步声穿透了寺院,直入人心,让人忍不住停下纷杂的脚步,闭目深吸一口山中清新的空气,静静冥想一番,真应了古诗“鸟拂金铃渡,僧缘石隙行。坐听梵响处,花雨落无声”的意境。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