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尼石与西藏石窟:镌刻在岩石的信仰



玛尼石与西藏石窟:镌刻在岩石的信仰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玛尼堆(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湘江岸边)

玛尼石,泛指刻有玛尼字样或神佛形象的石块,玛尼是藏密经咒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简称。

玛尼石是广泛流传在西藏民间一种祭祀神佛的圣物,是自然崇拜的延伸,也是苯教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玛尼石堆源于苯教的灵石崇拜。几乎在每条路上、河边浅滩、神庙寺院、神山圣湖旁,都有这样的玛尼石堆,大的长达数百米,形成一座小山丘,小的只有几片石刻组成。每日,人们手拨念珠,口颂真言绕玛尼堆转行,每转一圈向石堆添一块石头。天长日久,玛尼堆愈筑愈高。

在黑昌公路的某山村,有两座被称为“西藏之最”的玛尼石山,方圆一华里,顶高近二十米。这两座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奇迹,完全是用祈祷的心和镌刻的手,六百年来,一块一块地堆积起来的金字塔,足以显示“远古森林巨石崇拜”的信仰力量。

随着佛教在西藏的流传,信仰与崇拜神佛形象的具体化,“灵石崇拜”逐渐转化为佛教经咒和佛陀神祗偶像崇拜。人们开始在自然的石头上雕刻佛、菩萨、本尊、护法神祗、高僧,还有永远念不完的六字真言。这些充满宗教意义的形象、符号,作为玛尼石刻的表现内容随处可见。玛尼石刻的制作风格也以不同地域而分为线刻、减地阳刻、浅浮雕、浮雕等不同种类。

玛尼堆(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湘江岸边)

线刻、减底阳刻,多发现于昌都、阿里地区。线刻,即是线描阳刻;减底阳刻,是在线刻神佛形象周围稍凹面减地,使造像凸出,强调层次和空间感,以突出主体形象。昌都石刻多以鸟、兽首人身和怪异凶猛的护法神祗像为主,雕刻技法和表现较多地吸收了汉地艺术风格,大刀阔斧,简练而醒目,其规模的浩大也够得上西藏之冠。

藏西的阿里古格是古象雄文化的发源地。古格王宫遗址前土丘上摆放着数以百计的白色卵石,在这些石头上都刻有佛、菩萨、供养、罗汉等形象,多为减地阳刻。特别令人注目的是1985年在古格王国遗址出土的一块淡黄色鹅卵石减地浮雕“尊胜佛母像”,鹅石顶端刻莲瓣宝盖,佛母结跳跃坐于莲花座上,有头光环绕。佛母宽胸细腰,裸上体,用二圆表示双乳丰满。莲座下阴刻长发兽头形物,形制古朴而精美。

最为常见的是造型多变的平板石刻,这种石刻多属浅浮雕,或线刻与浅浮雕的综合技法。所谓浅浮雕,只是在线刻的基础上增加斜面成立体感,有的直接运用斜刻刀法。这一风格多流传于拉萨、日喀则、山南,甚至遍及整个西藏,至今兴盛不衰。

而大量浮雕神佛石刻,则藏于山南的桑耶寺内。布局、造型都极其规范,可谓精雕细刻,形神兼备,为西藏石刻艺术之杰作。日喀则地区的玛尼石刻则多采用浅浮雕、高浮雕再辅以线刻的技法,刀法流畅。由于受印度、尼泊尔艺术的影响,许多造像还具有“三道弯”式的优美体态与动感。

西藏拉萨药王山摩崖造像释迦牟尼佛(图片来源:华人佛教)

西藏的石窟艺术与玛尼石刻具有同工异曲之美。

位于布达拉宫西南,药王山西侧的巴热如布摩崖石刻,造像生动,气势壮观。在约400平方米的岩面上布满数以千计的佛、菩萨和玛尼经咒。画面中心以释迦佛突出,观音菩萨分布四周,大小神佛交织排列。佛、神、观音、密咒,构成一个神佛的世界。

曲布桑摩崖造像位于拉萨北郊的德母党山南麓的巨石上,这里曾是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错的行宫。曲布桑造像属于岩面浮雕、减地阳刻或阴线刻,刻工稚拙而粗犷,布局散漫。大体分为十组,共25身造像。有尊圣佛母、绿度母、宗喀巴大师坐像、强巴佛(弥勒佛)、释迦佛和药师佛等。这些造像皆具有“梵式”特征:佛肉髻上置宝严,广额方面,耳垂扁长,肩宽腰细,多作转法轮印;菩萨耳戴圆形优波罗花,体态窈窕;高僧内着覆肩背心,或戴尖顶、有着三只眼的“赞厦”神帽。人物大多面相扁宽,表情木然。

岗巴县的昌龙石窟位于中、锡交界的楚尔天尼码山口之下,这里海拔5千多米。洞窟开凿在山腰间,一字排开,共有五个窟。5号窟为圆角方形,四壁上有高浮雕造像,有释迦像5身、弟子像16身、天女像8身、力士像4身。释迦坐于“生灵座”上,内刻双狮、双象、双马、双鸾、双怪人。天女头戴三尖状花蔓冠,上体裸,细腰丰臀,长裙薄而贴体,立于莲花座上。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