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尼石的前世今生 镌刻不朽的信仰



玛尼石的前世今生 镌刻不朽的信仰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世代沿袭相传下来的玛尼石,是青藏高原上独特一景,其神秘和深奥让我们神往而敬仰。玛尼石是藏民族独有的一种精神物证,有着超凡脱俗的文化气息和深深的宗教内涵。

玛尼石(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湘江岸边)

玛尼刻石源自何时

神秘奇特的玛尼石,在藏区随处可见,尤其在山口、湖畔、河桥、寺院、通衢便道……处处存在。玛尼石,是在上面雕刻了佛语、佛像或佛塔、吉祥物等图案的一种刻石。

“玛尼”二字,是指佛经观音六字真言的略称,汉译音为“唵、嘛、呢、叭、咪、吽”,为藏传佛教信徒们随时口诵的祈祷咒语。在藏传佛教密宗里,它是秘密莲花部的根本真言,是度母(观世音)所传真实言教,又称六字真言或六字箴言。这六个字,概括了大乘佛教的全部价值观念和修行目标,是诸佛思想的集成,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本源。藏传佛教的信徒坚信,随时口念“六字真言”,能证悟自己的清净菩提之心,除却烦恼灾难,不断增积功德。

在藏民族早期文化中,有山神和岩石自然崇拜的祭祀形式,一般是在山上垒一个“拉则”(神的居所),进行定期祭拜。青藏高原是山和岩石的神秘世界,藏族先民自然而然会把岩石视为异己的甚至恐怖的自然物,看成是不可知控的神力的表现,从而产生单纯而坚执的崇拜和仰敬,并由敬石发展到融石与自己的生活之中。西藏原始苯教也崇信万物有灵,人们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湖旁、山口处仿建这种石堆,表示对神祇的敬畏,以得到神的随时指引和护佑。

佛教传入藏地后,也继承了这种建立石堆祭祀山神的古老习俗和传统,只是表现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石头上面刻上了经咒、经文、佛像和各种佛教图案符号,具备了更深厚的美学因素和审美特征,而且成为藏民族特有的一种石刻文献。尤其在十世纪后半叶藏传佛教后弘期,这种经石作为一种佛教文化载体,在藏区各地大规模兴起和流传,其功用更趋向和突出了对佛的尊崇和个人的积累功德。这种玛尼石堆也因之被称为“多崩”、“玛尼堆”,即十万经石之意,意即信徒每过此地,丢一颗石籽或献上一块刻上经咒的石头,就等于念了一遍经文,积累不少功德。这样,玛尼石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一代传衍,越堆越高越大,形成一座座小山、一堵堵高墙、一个个石城,成为藏地的一种圣迹胜景,一种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

古老崇石习俗的流传承袭和当今的玛尼石情结,反映了世世代代藏族人的一种文化传统取向,融入了他们深深的情愫和精神寄托。在藏族人的眼中,高原上的石头是神圣的,玛尼石更是具有神光灵性。藏族人崇尚石头,美化石头,佛化石头,神化石头,又用这种特别的石头文化装点和改善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生活和心灵更加丰富多彩而美丽,这真是一种少有的智慧。

玛尼石(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湘江岸边)

石刻风格多姿多彩

毫无疑问,藏区多姿多彩的玛尼石,堪称藏民族文化和艺术宝库很重要的一部分,有着它特殊的含义、造型特点和艺术风格。

早期石堆的用途和意旨有多种,有的意指给神佛堆建的居所,为的是保部落和家族的平安强盛和消灾灭祸;有的是为了瞻敬神祇,以积累功德;有的是部落和村落地理分界标志;还有,山口、桥樑、交通要道处的石堆为保此处安全的祈意等等。

石堆的造型,一般多是下部方或圆台形,上半部为锥形和山丘状,源于对青藏高原上巍峨高山的模仿和对山神的崇拜之意。多数还要安放牛角、羊角或整个牦牛头骨,有些石堆上还插上柏枝或象征刀剑的木棒或扁木条,上面有象征魂像的飘帘。有的石堆顶还拉出一些白羊毛或白牛毛通天绳,象征通向天界之路。藏传佛教普及后,加入了宗教的特色,如石堆多由刻上了经咒语、经文、佛像和种种佛教图符的玛尼石堆垒而成,上面和四周还多拉挂幡各色经幡,显得更为丰富、美观和神秘!特别是十世纪后半期的藏传佛教后弘期,石刻、造像佛事活动民间化、民俗化,成为藏区非常普及的民间民俗美术形式,其功用更多地趋向对佛的尊崇、顶礼膜拜和信徒个人的功德积累。

石刻的内容,早期主要是与苯教拜物思想有关的图形和符号,如日、月、龙、鱼、鸟、兽、雍仲等;佛教传入藏地后,石刻的题材内容有:经文、咒语(六字真言)类,佛像、菩萨、高僧大德、佛塔类,兽头人身神祇(护法神)类,灵兽动物类。新近,又在一些地方发现了世俗生活生产内容的玛尼石,有补鞋、耕地、播种、织布及天葬等场面,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十分珍贵。

玛尼石堆的造型多样,大多为就地取材,集取石片、石板或卵石、巨石,请工匠就地雕刻,一般独立成形。有的刻在悬崖峭壁上,为摩崖石刻,自成天趣;有的在河溪水流的卧石中刻就,光影烁烁、十分灵动而神秘。从堆放形态看,有的堆放在村口、交通要道、山口山顶,多呈山丘状玛尼石堆;有的将大量刻了经字佛像的经石大量堆放在一开阔地,形成一个巨大的经石场或经石城;有的将玛尼石刻巨幅造像镶嵌在寺院的墙体上或转经长廊里;有的将刻上整部大藏经如《甘珠乐》、《丹珠尔》等经文的规则石片堆叠垒成巨型高墙或经石墩,形成石经圣迹等。

玛尼石刻的雕刻手法和风格,也别具一格,朴拙天成。刻技有:阴刻、阳刻、浅浮雕、高浮雕、纯线刻、线面结合刻、白描素雕、五色彩绘等等,灵活多变,极富想象力。从风格看,早期石刻简洁朴拙,粗犷有力,注重整体形象的刻划。晚期则注重精细线刻,流暢自然,更趋细腻。而且刻石风格依地区而不同,异彩纷呈。

玛尼石(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湘江岸边)

最著名的玛尼胜迹

青藏高原上规模最大、最著名、最具特色的经石胜迹有:嘉那经石城、昌都玛尼山、康玛尔寺千尊石刻造像、和日石经墙、邦托寺石刻“大藏经”、古格玛尼墙和卵石剔刻等多处。

嘉那经石城,座落在青海玉树县,是一座由刻着六字真言或一篇篇经文(包括各种律法、历算和艺术经典)的各色玛尼石堆砌成的长方形巨大石城,占地约有两个足球场大。这座经石城是藏传佛教高僧嘉那多德桑却帕旺(又称嘉那活佛)于1715年创建,已有240多年,经石累积达23亿块之多。近年,玉树州和青海省正在积极寻求将其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

昌都玛尼山,在藏东黑昌道旁的一个山村里,已有600多年历史,被誉为“西藏之最”。这座玛尼山高20多米,底部圆周约1华里,非常雄伟而气魄,是远远近近的众多藏传佛教信徒花费大量资财和心血,经长期捐献而堆成的,是他们敬佛之心和从善信念的象征。

康玛尔千尊石刻造像,在西藏当雄康玛尔寺内拉康神殿密室的一面大墙上,是玛尼石刻壁画,为十八世纪作品,镶嵌了一千多尊用红褐色玉石刻造的佛祖、菩萨、护法神、84大成就师、高僧、勇士、供养女及妖魔鬼怪等石刻造像,以浅浮雕刻成,刀法洗练,动态栩然。

和日石经墙,位于青海泽库和日寺后山顶,全是由青绿色经石板整齐堆叠而成,所刻为著名佛教经典丛书“大藏经”两大部分《甘珠尔》和《丹珠尔》,总字数在2亿字以上,用石料多达几十万片,雕刻用工至少在八九十万个以上,被称为“世界第一石书”。这座石经墙从初创至完成历时150多年。

邦托寺石刻“大藏经”,位于四川让塘县茸木达的32座巨型佛塔群中,始建于元代。石刻为“大藏经”《甘珠乐》和《丹珠尔》两部经书,是藏区仅次于和日石经的一处石刻藏经珍迹。这处石刻藏经为双面刻成,图文并茂、笔调流暢,别具一格。

古格玛尼墙和卵石剔刻,位于西藏阿里古格王宫遗址,已有七八百年历史。玛尼墙长千余米,内外两面镶嵌有千余块玛尼石刻,佛神祖师造像、经文、符咒、图案等,造型多姿多彩,非常华美。这里另有两处用卵石剔刻的造像和经文玛尼石墙,光滑玲珑,自然生动,位于王城脚下的扎布让寺和阿里玛那寺,反映出古老的象雄文明和藏传佛教后弘期的文化昌盛特征。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