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北魏贵族遗留下的艺术瑰宝



龙门石窟:北魏贵族遗留下的艺术瑰宝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太和十八年(494年),雄才大略的北魏孝文帝元宏,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北方地区,缓和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毅然决定把首都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到了洛阳,同时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孝文帝和他的文武大臣们崇信佛教,他们首先选择了龙门山作为开窟造像的佛教胜地。从此以后,历经北齐﹑隋﹑唐﹑宋等朝代的不断开凿,共造就了两千多所洞窟与佛龛,大大小小的佛教人物雕像共有十万多尊,还有两千八百多块古代的碑刻作品,是中国的祖先们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宝贵而丰厚的文化遗产。

宾阳洞(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宾阳洞(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一窟一天下:北魏造像折射出的北魏风情

龙门的北魏石窟,有宾阳洞、莲花洞、古阳洞等八个较大的窟和另外四个小窟。北魏时期的洞窟形制,前段主要是继承云冈石窟中昙曜五窟的马蹄形平面﹑穹窿顶的草庐形式,如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火烧洞等。后段则是一种方形平面,穹窿顶(雕出大莲花)﹑后壁凿高坛,坛上置主像,在左右壁开凿大龛的形式,如普泰洞﹑魏字洞﹑皇甫公窟等。后一种似乎已成为龙门石窟北魏末期的独特形制。

这一时期的造像,多为面容削瘦的“秀骨清像”。佛多着褒衣博带式服装,衣褶层迭稠密,衣裙垂蔽方台座,或束腰须弥座。菩萨所披的帔帛交叉下垂,大裙下摆两角尖长。飞天动作潇洒,多呈跪姿,手捧果盘或持各种乐器,长裙及帔帛飘向身后,端部多呈尖状。这清丽洒脱的造像风格,更多地得益于孝文帝汉化改革后被推崇的南朝文化。

孝文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并迁都洛阳,以南朝为榜样,制定礼乐制度,大力吸收南朝文化。当时的南朝,族和文人雅士在政治﹑经济和上层社会中享有优越的地位。那种潇洒不群﹑超然自得,无为而无不为的所谓魏晋风度,已成为当时流行的风尚。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顶礼。这种风尚在绘画和雕刻领域里的表现,则是讲求“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

“秀骨清像”的造型风格,起始于东晋时期的顾恺之﹑戴逵,形成于南朝刘宋时期的陆探微。顾恺之的作品留传至今的有摩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到“秀骨清像”的画风和“褒衣博带”的衣冠服饰。南朝刘宋时陆探微深受顾恺之画法的影响。唐张怀环评论他的人物画是以“秀骨清相,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历代名画记》)为特征。这种秀骨清像的艺术特色即成为当时所尊崇的风尚,并影响于后代。

古阳洞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古阳洞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龙门石窟掀起的造像热:贵族们的行为艺术

龙门石窟古阳洞四壁布满佛龛,充分代表了北魏末期贵族社会中崇尚佛教的风气。古阳洞北壁上方有丘穆陵亮夫人为自己已死的儿子造像的铭记,是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这只是高级贵族的私人活动。丘穆陵亮是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及迁都洛阳之举的有力的助手。自丘穆陵亮夫人开始凿造一龛以后,比丘慧成发动之下修成了全洞,并为自己死去的父亲修建一龛。于是,古阳洞就成为北魏高级贵族们发愿造像最集中的一个洞窟。他们在所修造佛龛旁,凿刻上“造像铭”,记录了自己的姓名、年月,及造像的动机。

从造像铭中可见,在古阳洞发愿造像的北魏高级贵族,有北海王元祥(孝文帝的兄弟)及其母高氏,齐郡王元佑(文成帝的孙子,孝文帝的堂兄),广川王元略的妃子高氏(孝文帝的从叔母),安定王元燮(他的父亲元休是太武帝的孙子,是孝文帝的亲信),以及元洪略、杨大眼等人。也有很多佛龛是一般的贵族官吏等发愿修建的。

北魏后期,开窟造像的风气风行于贵族中间,各地也都出现石窟。辽宁义县万佛峡(在县城西北九公里,大凌河北岸,共十一窟)是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营州刺史元景所创建,大约是在公元500至520年前后完成的;河南巩县石窟寺(在城西北三·五公里,洛水之滨,邙山之阳)共有五窟。修建时期大约在公元500至530年之间……此外还有数不胜数的大小石窟,因了贵族们的愿景,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

莲花洞(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莲花洞(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无心插柳柳成荫永远的艺术瑰宝

艺术,尤其是贵族化了的艺术,永远和政治相伴相生。就像龙门石窟之于北魏的最本初的意义,不过是为宣传特定时代的宗教思想服务的。但也正因为这最本初的意义,使得龙门石窟“无心插柳柳成荫”,成就了其在中国雕刻、绘画、书法史上无法取代的地位。

龙门北魏石窟是公元500至540年间雕塑艺术最集中的地方。这些造像具有自己的地方性,也表现出一般的时代风格和艺术水平,如宾阳洞的佛像和菩萨像的厚重,古阳洞的菩萨立像的优美,壁龛中佛像的清秀,宾阳洞供养人行列浮雕的构图的紧凑,莲花洞的拱门火焰和窟顶的莲花,以及古阳洞的各种龛楣装饰,也表现出建筑与雕塑表达统一的主题的设计意图。这些都为后世对中国雕刻艺术的发扬光大提供了完美的样本。

宾阳中洞前壁的浮雕,是了解当时绘画艺术水平的重要参考品,可以了解绘画艺术的构图和线条的表现力,以及装饰性的设计。维摩文殊,作为南北朝流行的艺术题材,龙门石刻和云冈石刻一样,时常在一些佛龛的上部或有空隙处加以表现,而宾阳洞的浮雕幅面较大也最完整。维摩洁的形象以现实生活中人物为依据描绘的。须达那本生及萨埵那本生,在敦煌壁画中很多,在内地却不是十分流行的。宾阳洞的浮雕是用独幅的画面加以表现的,不是敦煌壁画的连续性的形式。仅此一窟,就如同一部绘画史,承接了当时中国的绘画脉络。让身处其间的游人产生穿越历史画卷的感觉。

此外,书法界的神作之一“龙门二十品”也是借了贵族们的“行为艺术”而诞生的。北魏贵族们当时纷纷依托古阳洞发愿造像,为了记录自己的姓名、年月,及造像的动机,在佛龛旁凿刻了各式的“造像铭”。这些凿刻的字迹,是研究北魏书法艺术的最好的标本。于是被收集编制成“龙门二十品”,成就了书法界的瑰宝。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