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瓦格博:只为那虔诚的信仰



卡瓦格博:只为那虔诚的信仰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卡瓦格博峰( 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卢海林)  

卡瓦格博峰为梅里雪山的主峰,海拔6740米,是云南省的最高峰,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雪山。卡瓦格博峰,汉语意为雪山之神,是藏传佛教的朝拜圣地。每年的秋末冬初,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的大批香客不远千里赶来朝拜,匍匐转山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佛经中讲到,康藏地区的128处大圣地和1022处小圣地的守护神皆于藏历水羊年降临于卡瓦格博圣地内安住。为此人们要通过外转卡瓦格博圣山的方式来消罪积德,同时也通过转山对神山表示敬畏与崇拜。藏传佛教的思想是尊重和保护万物,藏族民众对神山、圣湖的尊重不亚于对亲生父母的尊重。

攀登与信仰之争

卡瓦格博峰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德钦县,海拔6740米,为云南第一高峰。山下的明永冰川是一座大陆性低纬度冰川,从海拔6000多米的雪山一直延伸到海拔2000米的江边。在藏族语意里,所谓卡瓦格博,不单指最高的山峰,而是统指耸立的数座雪峰。在藏传佛教里,卡瓦格博山神传说是噶举派的保护神,位居藏族聚居区八大神山之首。十世班禅曾在峰前举行隆重法事,今已刻石立碑留下胜迹,供游人瞻仰。

对于登山界来说,海拔7000米以下的山峰是不被列入登山名单的,但只有卡瓦格博峰是例外。在100多年的现代登山史上,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几十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都被印上登山者足迹之后,唯有这座6740米的山峰仍然保持着她的圣洁。从1987年到2000年,来自日本、中国、美国的登山队6次试图登上卡瓦格博峰顶,均告失败。1991年,17名中日登山者在卡瓦格博峰海拔5100米的3号营地遇难,酿成了特大山难。1996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再次失败。

登山家们对攀登卡瓦格博峰屡次失利的分析是:这里天气反复无常,难以捉摸;地处低纬度,积雪凝固性差;地形和地质结构复杂;登山队员心理压力过重等。但是,当地藏族民众则认为,是登山活动惹怒了神山。在延续十多年的登山过程中,他们一直表示强烈的反对。

围绕卡瓦格博峰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山峰除了有自然属性,是否还有文化属性?登山除了挑战海拔高度,是否还存在文化的挑战?从国务院到乡政府,从科学家到普通村民,为一座山峰产生如此之大的争论,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登山界也是少有的。

卡瓦格博信仰圈

2000年德钦县人大正式立法,卡瓦格博主峰是藏传佛教的朝拜圣地,这座因信仰和文化而被尊重的山,将永远不允许被攀登。

藏族崇拜的神山都有属相,如马年的岗仁波齐,羊年的卡瓦格博,猴年的杂日(西藏山南),鸡年的日松贡波(四川稻城)和鸡足山(云南大理)。在某座神山的本命年,转此山朝拜所得的功德会增加10万倍。

2003年是60年一遇的藏历水羊年,也是卡瓦格博峰的本命年,这一年踏上转山路的朝圣者在10万人以上。2003年年初至6月,转山者主要是德钦县的藏族。从7月开始,外地的朝圣者日益增多,到年底达到高峰。那时德钦县城满街都是来自西藏和青海、四川藏族聚居区的藏族民众,许多朝圣者就把帐篷扎在空旷的路边空地。他们之间最常听到的问候就是:你去转山了吗?转山人以自己的艰辛和生命来呵护他们心中的神山圣水,并继承着传统文化。为了这片神圣的净土,他们不辞辛劳。尽管朝圣者的汗水渗透了鞋子,尽管一些身体单薄的人要背起几十公斤重的行李,尽管风餐露宿、路途遥远,但他们会严格按照规矩虔诚地转山,没有半点怨言。

在澜沧江、怒江和金沙江覆盖的三江流域,还有其它的大小神山,然而,只有卡瓦格博峰成为该地区康巴藏族共同信仰的对象。从文化角度看,行政区域的划分并未影响信仰上的共同联系。如德格县的藏族,在行政上属于四川管辖,而昌都则属于西藏管辖,但来自这两个地区的转山者表示,德格和昌都仅隔一条金沙江,文化上是一体的。也因为同样的道理,云南中甸(香格里拉)虽然离卡瓦格博峰不远,却很少有人来转此山,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神山。因此,我们可以把卡瓦格博峰视为三江流域尤其是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康巴藏族最重要的神山,把这座神山联系的朝圣地域界定为“卡瓦格博信仰圈”。

一座山峰,我们想到的是垂直超越,但藏族民众则是平行地绕着它走。他们与自然是达成一种平等共存的关系,我们则是在其中显示自我的力量。对于到卡瓦格博地区游玩、探险或登山的外地人,雪山永远是他们的背景,以寄托个人在文明世界里的希望和失望。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