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苦救难渡众生 千手千眼观世音的由来



救苦救难渡众生 千手千眼观世音的由来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陕西渭北金粟山寺院

陕西渭北金粟山上有座金粟寺院,寺院里供奉着一尊千手千眼观音铜造像。据有关人士介绍,这尊菩萨造像在清光绪年间便已供奉于斯,解放前夕,此像被盗运到海外,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才被海峡两岸有心人通过宗教组织请回了大陆,使菩萨得以复归金粟山云云。

其实,千手千眼观音造像并非真塑有一千只臂和一千只眼,而是采取变通的办法,即在菩萨的两手外,左右各塑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实为四十臂四十眼,再各配上“二十五有”(佛教认为三界中有二十五种有情存在环境,包括四洲、四意趣、六欲天等),如是相乘而成为“千手千眼”之数。

关于千手千眼观音造像的来历,早在北宋年间便已流传着一个动人故事:据说,观音俗名妙善,原是古代妙庄王(即楚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公主虽自幼生长在王宫,却生性恬淡,不喜奢华,心怀慈悲,笃信佛教。到了谈婚论嫁年纪,父王为其择婿,她却拒婚不嫁,并决意削发为尼,皈依佛门。妙庄王一怒之下,将她逐出王宫。从此,妙善便在山林中的一座小庵里苦苦修行,终得正果,成为观世音菩萨,普度众生,行善天下。后来,妙庄王身患重疾,医生说需要亲骨肉的手眼为药方才可医得。妙庄王的大女儿、二女儿都不肯献手眼,妙善得知此事后,便以自己的手眼制成药丸,救活了父王。妙庄王了解这一切后,深悔当年不该把妙善逐出王宫,为了纪念自己的爱女,遂命工匠塑一尊“全眼全手”观世音像,工匠却误听为“千眼千手”,结果便产生了流传后世的千眼千手观音造像(见北宋蔡京所书《大悲观音菩萨得道远征果史话碑》)。

至于观世音菩萨传入中国,最早见于历史记载的,已是三国时期的事了。曹魏嘉平五年(公元253年),介绍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的经卷《无量寿经》汉译本首次问世,国人这才始悉观世音的大名。到了东晋年间,随着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宗派净土宗(即祈求往生阿弥陀净土或曰西方极乐世界)的建立,对西方三圣之一、且是首席大菩萨观世音的信仰,也就日益流行。此后,历朝历代有关观世音的经卷汉译本越来越多,观音(唐太宗时,避李世民名讳,观世音简化为观音)信仰及其偶像崇拜亦愈来愈盛,历久不衰。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宋代时期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绢画

从人类文化思想史角度来看,观世音比佛教产生的要早,公元前七世纪,天竺(印度)婆罗门教中便已有了作为善神的观世音,其形象是两个可爱的小马驹。公元前六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一些改信佛教的原婆罗门教徒把善神观世音引入佛教,并最终为佛教所吸纳,将其形象由两匹小马驹改为一匹,称为“马头观世音”,后来才渐渐由畜身演变为伟丈夫形象。按照佛经的说法,观世音原是古代天竺国(今印度)转轮王的大王子,名叫不眗,他曾发下宏愿,要解除世间一切苦难。后来转轮王成佛,便是阿弥陀佛。不眗经过数十年修炼亦成佛,号称“正法明如来”(“如来”乃为“佛”的异称)。后来,为了辅助佛弘扬佛法,普度天下众生,正法明佛自愿“降格”为菩萨,成了他父王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其弟大势至菩萨(俗名尼摩)则成为右胁侍(见《悲华经》)。据佛经里讲,观世音菩萨不仅广大灵感,法力无边,而且能现佛身、菩萨身、以及非人身等三十二相(“相”指形象),杨枝观音等三十三化身,以“随类教化”,即根据不同对象或场合示现不同形象或化身,达到教化救助受难众生的目的。为了观照众生烦恼,拔除众生苦难,观世音菩萨曾发愿:“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我若是将来能利益一切众生,使他们都得到安乐,那么叫我的身体立刻生出一千只手,一千只眼睛来)。”发了这个誓,他身上果然生出千手千眼,大地震动,诸佛放光照亮其身(见《千手千眼大悲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塑像

这里有个有趣的问题,即佛经里本为男性的观世音菩萨传到东方后,为什么多示现为女性形象?据专家考证,我国东晋以前,观世音菩萨塑像都是男身;南北朝末期之后,观世音菩萨造像才由男身变为女身,且其造像端庄秀美、明媚照人,充满迷人的亲和力。这个问题固然可以在观世音菩萨能示现三十三化身中找到解答,恐怕亦与东方妇女多处于弱势地位,更需要菩萨救助不无关系吧。何况,“每一个宗教都是以母爱为人类仁慈、博爱的具体表现。”(南怀瑾语),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著称的观世音菩萨化身为女性,或被塑造为美丽女性的形象,也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观世音菩萨所体现出的这种“母爱”或曰婆性,用孔子的话讲,就是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见《论语》)。当年,孔夫子为了提高民智,提出“有教无类”。而观世音为了普救众生,则“随类教化”,且不惜自降级别,甘愿以菩萨身份辅助佛教化天下,以实现他“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的宏愿。或许,这种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慈悲之心,正是观世音菩萨不仅在我国,亦在日本和东南亚诸国以及华人世界广受尊崇的原因所在吧。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在种种物欲利欲诱惑下,难免有时迷失本性,沉溺物欲而缺乏爱心。如是,面对观世音菩萨,无论信仰与否,在与菩萨慈悲安详的目光的交流中,收摄其心,涤亮俗尘蒙蔽的天真本性,从而活得更滋润、充实和快乐,岂不善哉!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