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佛教的发源地麓山寺



湖南佛教的发源地——麓山寺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现在的麓山寺山门

麓山寺又名慧光寺、岳麓山寺、鹿苑、万寿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之半山亭上,寺前为清风峡。岳麓山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海拔295.7米。麓山寺创始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为会稽剡县(今浙江省嵊县附近)到湘州来传播佛教的第一个僧人竺法崇所建,是湖南佛教的发源地。继竺法崇之后,晋代在麓山寺的高僧有法导、法愍二人。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天台宗集大成者智顗法师(531~597),世称智者大师,在麓山寺讲《妙法莲华经》,宣扬“三谛圆融”的教义,后人于讲经处命名为讲经堂(已毁,原址在今蔡锷墓处)。文帝仁寿年间(公元601年~604年),因文帝得天竺沙门所献大量佛舍利,乃令全国各州建塔安置。当时岳麓山上于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也建有舍利塔一座且保留至今。

唐代是麓山寺的全盛时期,高僧辈出,游客如云,其中就有摩诃衍那禅师,他是六祖慧能法师嫡传弟子神会的法嗣。摩诃衍那禅师曾把南宗禅法传到西藏,参加过与印度高僧莲花戒的论战,长达三年之久,被称为“拉萨法诤”。众多书法家、文学家与麓山寺也结有不少因缘,除了大诗人杜甫所写《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大书法家李邕所撰并书《麓山寺碑》传诵一时、流传千古外,沈传师、唐扶、韦蟾、刘长卿、韩愈、宋之问、曹松、罗隐、喻凫、戎昱等,均写诗吟咏。

麓山寺的大雄宝殿

据记载,当时麓山寺殿堂雄伟,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多,头山门在湘江之滨赤沙湖畔的牌楼口,二山门即今之麓山门,李邕《麓山寺碑》在今之自卑亭(原名寺碑亭),大雄宝殿在今岳麓书院处,前有放生池,两侧有钟楼、鼓楼。自大雄宝殿沿清风峡而上修建了许多廊庑,回廊而上,经舍利塔,而观音阁、藏经楼、讲经堂、法华泉(今白鹤泉),直至山顶之法华台。

元代,麓山寺和岳麓书院均毁于兵火,仅留败屋颓垣、遗址、田土。过了一百五十年,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1487年)书院才得到恢复。

麓山寺在明代,又一兴一废。明神宗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年间,始由妙光和尚在吉藩的资助下,于清风峡上遗址处重建大雄宝殿、观音阁、万法堂、藏经楼等寺院建筑,并经朝廷赐名万寿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德清(公元1546年~1623年)曾在此讲经。明思宗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寺宇又一度毁于兵火,片瓦无存,竹木也砍伐殆尽。

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开始重修麓山寺,麓山寺再次得以中兴,诗僧辈出,著述颇多,为名山古寺增色不少。先后出了智檀、文惺、弥嵩、天放、笠云五位在诗坛上颇有成就的诗僧。

1944抗战时期,麓山寺的弥勒殿、大雄宝殿、禅堂、斋堂、大寮等大部分建筑物均毁于战火。仅留山门、观音阁、虎岑堂等附属房屋。

新中国成立后,落实了宗教政策,麓山寺再次开始规划,全面修复。先后重建了仿唐代建筑的大雄宝殿、弥勒殿、讲堂、禅堂,塑像齐备,藏书甚多,现已成为略具规模的佛教丛林。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