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道场 圣境普陀兴衰荣辱与成败



观音道场 圣境普陀——兴衰荣辱与成败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普陀山胜境示意图

史籍中关于普陀山观音道场的记载,最早见于《大悲心陀罗尼经》:“一时佛在补陀洛迦山,观世音宫殿庄严道场中。”《华严经》曰:“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唐大中元年(847),“有梵僧来潮音洞前燔十指,指尽,亲见大士说法,授予七色宝石,灵感始启。”普陀山上供奉观音圣像,相传始于日僧慧锷留不肯去观音像和创不肯去观音院。

普陀山自创不肯去观音院后,历经千年沧桑,道场代有兴废。

唐至五代,属普陀佛教初创阶段。

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命内侍王贵送香幡到山供奉;元丰三年(1080),内殿承旨王舜封出使三韩(朝鲜),归途遇风涛有感,以事上奏,诏改建不肯去观音院,赐额“宝陀观音寺”,许每岁度僧一人,置田积粮,安众修静。北宋末(1126年前后),“山有一寺,僧五六十……海舶至此,必有祈祷,寺有钟磬铜物,皆鸡林(朝鲜)商贾所施者,多刻彼国之年号;亦有外国人留题,颇有文彩者。”(宋张邦基《墨庄漫录》)。

南宋绍兴元年(1131),蜀僧真歇易律为禅,山上居民闻教音皆离去,普陀始为佛国净土。嘉定三年(1210)八月台风,圆通殿毁,朝廷赐钱万缗重建,七年(1214)殿成,御书“圆通宝殿”额。丞相史弥远捐资庄严殿宇廊庑,备香灯供养,并经朝廷恩准,置常住田567亩,山1607亩,香火日盛。宝庆年间,理宗颁诏宝陀寺为“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一。时真歇、大川等名僧为振兴普陀佛教作出重大贡献,在山编著之《禅宗语录》、《五灯会元》,成为中国佛教重要著作。

至元二十一年(1284),长老如智两次奉诏出使日本(因中途遇风阻而返)。大德三年(1299)普陀山高僧一山一宁被敕封为江南释教总统,授“妙慈弘济大师”法号,持诏出使日本。朝廷先后命内侍李英、宫廷宿卫孛罗等来山降香,修饰佛像,整修殿宇,并多次赐予钱钞、法器、田地,山上香火兴盛,渡海礼佛者络绎不绝,当时“自昔游者,至今为盛。西域名师、王公贵人,各极精诚”。至元末,寺院、亭桥、楼阁、佛塔等设施已具相当规模。东川永、一山、孚中、古鼎、大千等名僧均有语录行世,对江南禅宗之流行颇有影响。

明初由于海寇骚扰,实行海禁,普陀佛事一度衰落。永乐四年(1406)江南释教总统祖芳来山重扬禅宗。嘉靖六年(1527),河南王捐琉璃瓦3万张,鼎新殿宇,山上香火复盛。三十年左右,倭寇流窜普陀,殿宇再次遭毁,僧众遣散,历朝敕赐碑文被砸。万历初,高僧真表、大智先后入山,改建宝陀寺(今前寺),创建海潮庵(今后寺)。万历十四年(1586)三月,神宗遣内官太监张本、御用太监孟廷安赍皇太后刊印藏经41函,旧刊藏经637函,裹经绣袱678件,观音像、龙女像、善财像各一尊赐宝陀寺,紫金袈裟一袭赐真表。真表进京谢恩后,归途遍访四方名衲,来山建庵53处。翌年,鲁王赐赤金佛像一尊,撰《补陀山碑记》。十九年,诏僧真语继任宝陀寺住持,礼部赐玉带镇寺。四方僧众闻讯而聚,香客纷至朝山。是年宝陀、海潮两寺僧,“倏往倏来,旋多旋少,为数似无定额,而祠宇殿堂、僧房净室,日则满山棋布,夜则燃火星罗,总计二百有奇,日益月盛,漫无可稽。” 

磐陀石

清康熙十年(1671),再次迁僧至内陆。十四年普陀禅寺因游民失火焚毁,众多茅篷草庵荒废。佛教第三次衰落。二十三年弛海禁,僧众归山。二十八年,康熙帝南巡杭州,准定海总兵黄大来奏,派一等侍卫万尔达、二等侍卫吴格、礼部掌印郎中观音保携金千两,来山重建普陀寺大圆通殿。二十九年,定海总兵蓝理延请天童密云四世法裔潮音和尚主持山事,宏开法席,重振宗风。三十五年四月,御书《金刚经》二部,遣翰林宋大业分赐普陀、镇海二寺;五月命僧自戒赍五爪龙袍二袭,来山祈祷皇上西征凯旋,定海知县缪燧撰《恭送御书金刚法宝入普陀山记》。三十八年三月,康熙帝再次驾临杭州,诏乾清宫太监提督顾问行、内务府广储司郎中丁皂保、太监马士恩,到山鼎建寺院,传旨“山中乃朝廷香火,所有未完之工,以是帑金为之领袖,务令天下臣民共种福田,住持须竭力图成……”御书“普济群灵”、“潮音洞”额赐普陀寺,书“天花法雨”、“梵音洞”额赐镇海寺,改普陀禅寺为“普济禅寺”,改镇海禅寺为“法雨禅寺”,并发金陵(南京)明故宫琉璃瓦12万张盖建两寺大殿,拆明故宫九龙殿建法雨寺圆通殿。从此,普陀山成为朝廷钦命之观音道场。自康熙、雍正至乾隆、道光、光绪,历代帝王都有赐赠,山上寺庵及佛教设施“旧者新之,缺者补之”,普济、法雨两寺琳宫辉煌,甲于江南。光绪三十三年(1907)慧济禅寺建成,住持德化、监院庆祥等呈请颁赐藏经等,获朝廷恩赐。至此,普陀山以三大寺为主体之寺院布局形成,香火盛极一时。

民国初期,火轮开通,香客游客日增,山上庵院大多相继扩建、翻修,并新建一批茅篷。民国13年(1924),全山有3大寺,88庵,128茅篷。14年4月,西藏九世班禅活佛莅山礼佛,报载:班禅升堂说法时,听讲僧尼2000余众。24年7月18日定海《舟报》载:“每届夏季香风,游客香客住满寺院……社会经济虽不景气,香客之盛,不减当年。”国民政府下令“整饬普陀山风景区,以吸引游客”。为接待各地香客,三大寺及主要庵院都在上海、宁波、台州、定海等地设立“下院”。佛事复至全盛时期,并成为江、浙、沪一带商绅避暑之地。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普陀,海港封锁,香客绝迹,寺庵失修,佛教活动再度衰落。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寺院自力经营,勉强维持。

九龙宝殿

1951年有僧尼316人,分居17个寺庵和10处茅篷。1957年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2500周年,13个省市2744名僧尼和信徒来山听经、受戒。次年,政府协同寺僧维修普济寺、法雨寺、杨枝庵。1962年,佛教协会以海外华侨捐款,大规模整修大乘庵、普济寺钟楼、八角亭等。在此期间,由于受“左”的影响,正常宗教活动受干扰。108名僧侣内迁余姚芦山寺垦种,集岱山、定海、普陀三县庵堂僧尼65名至普陀山,从事农耕。除早晚功课,其余佛事基本停止。

1966年秋,文革波及舟山。诸多佛像被砸,经书被毁,100余名僧尼遣回原籍,有的被迫还俗,剩下47名老弱病残无家可归者集中到梅福庵供养,唯三大寺及杨枝、悦岭、鹤鸣、双泉等庵因军队居住,得以幸存。

1979年,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普陀山佛教活动开始走向复兴。是年3月(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来自海内外佛教信徒自发涌进普济寺大圆通殿,殿内无佛像,在殿堂内外就地插香礼拜。是年4月,普陀山管理局成立,设宗教科,落实宗教政策,陆续召僧回山;7月,国家拨款40万元,抢修普济寺、法雨寺、观音洞庵等危房;农历六月十九香期,僧众在龙湾渔业队仓库找到一观音头像,涂上铜粉,用木板支撑,披上斗篷,供于普济寺圆通殿,隆重举行“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观音法会。是年,进香信徒达7万余人次。1980年恢复佛教协会,从余姚芦山寺请回73岁高龄的原法雨寺方丈妙善出任会长,着手整修御碑亭、普济寺厢房、文物馆,新建不肯去观音院。来山进香者增至16万人次。1981年起,贯彻“以庙养庙”、“以庙养僧”政策,由佛教协会筹集资金,全面整修普济寺,维修大乘庵、观音洞庵,僧众增至126人。是年,进香者30万人次。1982年,山上常住僧尼195人,经妙善会长提议,制定《普陀山寺庵规章制度》,佛教活动渐趋正规。当年塑就观音洞庵主佛杨枝观音、善财龙女及二十四圆通坐像,进香游客达40万人次。1983年僧尼增至236人,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梅福庵、灵石庵、观音洞庵、大乘庵、祥惠庵、慈云庵、紫竹林庵、不肯去观音院、香云亭、善财洞、梵音洞、观音跳、南天门、洛迦山等18处寺庵和名胜古迹对外开放,其中三大寺被国务院列入全国142座开放寺院。普陀山进入全面复兴时期,来山国内外香客、游客骤增。1984年3月,日本僧侣继1980年松蒲英文等20余人组团来山朝拜之后,又组织22人参拜团来山进香,旋有菲律宾、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佛教朝拜团莅山。是年集资20万元修葺法雨寺九龙殿。1985年,修复灵石庵,维修杨枝观音碑。至1986年,归佛教协会管理和开放的寺院达20处。1987年,佛教协会又集资80万元筹建普济寺灵鹫楼,集资50万元重修大圆通殿。同年12月,法雨寺九龙壁落成。并着手整修洛迦山庵院和景点。1989年动工兴建洛迦山妙堪塔(又称五百罗汉塔),于1994年9月竣工。同年农历九月十九举行全山寺庵修复开放十周年与佛像开光和方丈升座法会,盛况空前。至1992年底,主要寺院庵堂和景点修复,佛事活动恢复正常。

此后十几年中,有许多重要寺庵进一步修复,重建,新的寺庵和重要建筑物兴建竣工。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