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麓山寺:历代高僧驻锡地



古麓山寺:历代高僧驻锡地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古麓山寺位于长沙市西郊的岳麓山中,又名岳麓寺、慧光寺、鹿苑、万寿寺。这里古木参天,山峦秀美。深秋时节层林尽染,枫叶似火。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描写这里的景色。

雪景中的大雄宝殿(图片来源:古麓山

创建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古麓山寺,为第一位来湖南传播佛教的僧人竺法祟所建,距今已有1700余年,它不仅是湖南第一所佛教寺庙,也是我国早期佛寺之一。山门上有一副“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对联,就说明了它的历史地位。历代驻锡的高僧还有法导、法愍、摩诃衍那等。古刹不断得到各朝的护持,“建涅槃像于寺中”,“献贝叶经于层阁”,建筑更加完备。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来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弘扬天台宗“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教义。唐德宗时高僧摩河衍入藏讲经,力倡禅宗,一时西藏僧人风靡相从。近代著名爱国诗僧、世称“八指头陀”的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敬安长老曾驻锡古刹,并留下了不少诗作。弥篙、天放、笠云等诗僧辈出,他们能诗擅文,工于书画,并著述行世。杜甫、韩愈、李邕、刘长卿等许多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来寺游览,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作。唐书法家李邕曾为古寺撰写并书的《古麓山寺碑》,亦称《北海三绝碑》,字体秀丽,遒劲有力。

唐代的麓山寺殿堂雄伟,规模宏大,杜甫称它是“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唐武宗会昌五年灭佛时,麓山寺殿堂全部被毁,僧侣离散。之后各朝几废几兴,先后有景岑、妙光、智檀、文惺等在旧址上重建梵刹,曾更名为“麓苑”和“万寿寺”。抗战时期,大部分建筑又被日机炸毁,仅存山门、观音阁、虎岑堂等处。1983年麓山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5年重建了大雄宝殿、弥勒殿、客堂、禅堂等,古刹初具规模。自1994年圣辉大和尚驻锡以来,寺内僧众济济,佛菩萨塑像齐备,藏书甚丰,佛教丛林制度皆得到了恢复。1997年至2002年间,先后修建了方丈楼、藏经阁、五观堂、后山门、讲经堂、素茗斋、佛学院教学楼、图书馆及法师楼、僧寮等,寺院格局得到进一步完善。

现今的古麓山寺,进香拜佛者络绎不绝。殿堂掩映在层林叠翠之间,晨钟暮鼓,梵音阵阵。为了不断提高佛教四众弟子的素质,加强道风建设,圣辉大和尚在寺内举办了多期全省寺院执事进修班、居士学修班。1999年报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在此创办了湖南第一所佛学院,实行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的办学方针,现已培养出优秀学员数百余名,为湖南佛教界补充了新的生力军。

古刹几历蚕桑,其规模虽未及想象中的壮观宏丽,无哗众取宠的过分调琢粉饰,却古朴中透着厚重,雅致中透着庄严。幽深灵寂,梵呗悠悠,钟鸣板响,颇具名寺气象。自创建伊始,从古寺流出的佛法活水,便滋润着灵秀麓山,滋润着三湘大地,源源不断地饶益着无尽众生。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深远大的影响。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