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仁寿寺:闹市藏古寺 老树生灵芝



佛山仁寿寺:闹市藏古寺 老树生灵芝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仁寿寺地处城中心,闹中取静。(图片来源:新快报
摄影:陈荣炎)

没有闹市的喧哗,也没有恢弘的亭台楼阁,袅袅升起的檀香飘散在仁寿寺的每个角落,香客的脸上带着温柔和慈祥。每天在钟声的呼唤中,这座既古老又活跃的城市逐渐醒来,精力充沛地奔跑前行,又在暮钟的安抚中归于平静,岁月交替,周而复始。行一趟仁寿寺,与一座到处带着“佛”的气息的城市结缘,洗涤铅华,寻找心中的净土吧。

佛山佛教典籍记载,明清及民国初期,佛山寺庵林立,塔坡寺、仁寿寺、德寿寺、三元寺常年香火鼎盛,号称佛山四大丛林。其中的佼佼者仁寿寺闹中取静,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密宗纵堂大和尚在观音堂铺佛山涌(如今祖庙路一带)边创建,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清康熙八年(1669年),僧人玉琳法师主持募捐并重修山门。道光年间,因僧粮久乏,广州华林寺住持仁机大和尚受佛山官绅邀请,到佛山募化重修,至咸丰元年(1851年)完工。

新大雄宝殿于2003年开光。(图片来源:新快报
摄影:陈荣炎)

据相关记载,这次重修后的仁寿寺规模比现在还大,范围“前至佛山涌将军桥头,后达文华里尾,左邻镇南街,右连三官街”。寺内除四座主大殿外,还有后殿、左右偏殿、龙华堂、方丈室、斋堂、客室以及99间僧舍,一个花园,花园内甚至还有两座彩虹桥。现存的如意宝塔是1935年捐建的。

抗日战争前后,仁寿寺依然高僧云集,名噪一时。后来,因文革停止开放,1993年后逐渐恢复开放,2003年新的大雄宝殿开光,2010年底,民间艺术研究社原址归还仁寿寺,寺内面积进一步扩大。

目前,仁寿寺新一轮的扩建规划正在论证中,目标将打造“一核心六片区”,面积扩大为目前的7倍,并新建大殿等,成为辐射珠三角、影响华南地区的城市佛教道场。

仁寿寺内处处透着禅机。(图片来源:新快报
摄影:陈荣炎)

佛山说“佛”

明清寺院达168所

据官方资料介绍,早在东晋隆安二年(398年),西域法师到当时的季华乡塔坡岗(现福宁路塔坡街)结茅讲经。唐贞观二年(628年),乡人在塔坡岗上发现当时僧人留下的三尊佛像,建庙供奉,立下石榜,后季华乡改名佛山,因此佛山有“肇迹于晋,得名于唐”、“顺德祠堂南海庙”等说法,禅城区得名也与庙宇众多有关。

据佛山市佛教协会介绍,佛山自古至今变迁都有佛教的影子,佛山佛教发展最为鼎盛时在明清,当时寺院庵堂达到168所,后因各种原因逐渐式微。1980年后,佛山寺庙得以逐渐恢复。现佛山佛协登记开放的寺院有8所,其余在修复、审批中。

五方佛殿(图片来源:新快报 摄影:陈荣炎)

发现仁寿寺

最老:五方佛殿

仁寿寺左侧一座气势宏伟的古大殿按藏传佛教特色摆设,供奉着金光闪烁的“五方佛”。古大殿前有一对石柱,镌刻着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对联“经驮白马锡驻青鸳愿苦海同登仁寿,花雨弥天松风匝地喜禅山重见庄严”。该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都保持了清代时期的岭南建筑特色,是佛山保持至今为数不多的清初时期古建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据仁寿寺工作人员介绍,该古大殿正是原来的大雄宝殿,也是该寺最老的建筑,虽然岁月经久,古大殿风貌依然古朴庄严,是市文物保护单位,曾作为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灯饰制作车间”,2010年底归还仁寿寺,因为已有新的大雄宝殿,所以改名五方佛殿。

百年龙眼树(图片来源:新快报 摄影:陈荣炎)

最奇:仁寿灵芝

在大雄宝殿左侧,一棵龙眼树蜿蜒曲折,已有百余年树龄。据称在上世纪90年代,该龙眼树身长出数朵灵芝,形态丰满,色泽艳目。在后来的十多年间该寺的每个重要节点,都会长出灵芝,让人称奇。

最高:如意宝塔

位于正门广场的如意宝塔是寺内最高的建筑物,1935年,在佛山佛教密宗弟子李佩弦的倡议下,组织发动佛山慈善家李赐豪、商会会长梁显其等捐建。

塔身为七层八角汉式塔,钢筋水泥结构,通高25米,塔体外壁镶嵌藏文碑记,塔内供有瓷制佛像十余尊,其中所供奉的陶制红绿度母佛像为石湾冠华陶窑作品,由石湾陶艺名家潘玉书手塑。中国近代著名的高僧虚云大和尚为这座宝塔主持开光。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