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柔大寺 探访祁连最大的格鲁寺院



阿柔大寺 探访祁连最大的格鲁寺院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祁连县内最大的格鲁寺院:阿柔大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藏族人。

对于藏族,很多人都感叹于这个民族对于自己信仰的坚贞与执着,我也常常自叹莫如。在我的家乡祁连,藏传佛教活动比较集中的就在县城东25公里处的阿柔乡,即所属的阿柔大寺。同时作为一个旅游工作者,我经常会带着慕名而来的游客走进这个神圣的院落,脚步伴着思绪共同徜徉在宗教的海洋中。

在2007年的首届祁连山风情文化旅游节期间,我又一次来到了阿柔大寺。寺院坐落在县城东21公里的阿柔乡政府东侧,海拔约2900米,坐北朝南,前临八宝河,后靠贡白加隆山,藏语法名“尕日登群派林”,意为“阿柔具喜宏法洲”,亦称阿力克大寺,信仰者除了阿柔乡的群众以外,也有峨堡、扎麻什、野牛沟乡的部分群众。是祁连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阿柔大寺为阿柔部落的寺院。

阿柔大寺的建寺历史非常曲折,据该寺现世活佛嘉措所写《阿柔大寺简志》,阿柔部落原驻牧于今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曲什安河流域至玛卿雪山一带,初有阿柔完德扎巴旺秀的九子繁衍的九个族份,另有阿柔德芝和阿柔芒拉木两个族份,合计11个部落组成阿柔部落。明万历年间,三世达赖索南嘉措来青海传教,该部落头人请三世达赖到自己驻地,献上大批供奉,三世达赖在这里曾讲经传法,为今后建立寺院奠定了基础。清顺治年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进京途经青海,阿柔部落头人又迎请五世达赖到部落,请求建立寺院,后经五世达赖允准,夏扎活佛等主持,于仲塔地方建成阿柔寺,取法名“具喜宏法洲”,但最初不过是一座静房。约在清道光年间,部落内部不和,常遭其他部落的劫掠,阿柔部落一部分离开原籍,途经海南一带迁到刚察,先后在刚察居住近7年,而后北迁至祁连境内,因牧民流动游牧,寺院也随之多次搬迁。直到1946年前夕,在阿柔贡白加龙地方定居下来,当时有僧侣150人左右,其中活佛16人。藏传佛教寺院所在地的总体布局是多功能的,是政教合一的,寺院内部建筑组成有殿堂、佛寺、扎仓(学院)、喇嘛塔、吉哇(办公处)、扎康(一般喇嘛住居)、仓库、粮仓、马厩、杂院等,占地面积270平方米,拥有草场150亩,耕地80亩。1822年,阿柔部落北迁祁连后,初无固定寺院,随部落搬迁后在现址建成帐房寺院,有帐篷70余顶及少量蒙古包,僧侣200余人。20世纪40年代,在千户南木卡才项和百户阿多的支持下,寺院发展很快,成为县境最大的格鲁派寺院。

回顾历史的痕迹,当我们今天走进这个神圣的院落,去感受神秘、博大的同时,最能吸引我们眼球的便是它的建筑风格。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大都不同程度的受西藏藏传佛教寺院传统艺术的影响和汉式殿宇建筑艺术的影响,多为藏、汉建筑艺术结合的建筑形式,一般称之为藏汉式建筑。值得注意的是,藏式建筑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鞭麻层的利用。平顶的藏式建筑是和青藏高原干旱少雨的气候相适应的,典型的藏式建筑外墙大面积采用鞭麻层做藏窗的做法,既有实用性又具有装饰性,怎么说呢?蓖麻是高原常见的一种多年生灌木,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将蓖麻草晒干、切段,上色之后,运用在建筑物中,蓖麻具有减压、吸湿、抗震的作用,是藏传佛教寺院在建筑时就地取材的一个典型。

在寺院建筑的造型方面,多采用汉式歇山顶和藏式平顶相结合的处理手法,在坡顶正脊之上安装宝塔、火焰掌、四角安套兽、铜铃、筒瓦或琉璃瓦屋面,斗拱悬挑,飞橼出檐,四角起翘,明快轻盈,平顶之上布以金幢、金鹿法轮、宝塔、宝伞、布幡等装饰,琳琅满目,光彩耀人。

另外在这里还要着重提到的是寺院的选址。除了个别寺院有一定的宗教意义之外,大多选在安静幽雅的山坡或依山的丛林之中,依山就势,靠水临壑,高低错落、重迭而上、突出重点,不强调群体轴线对称,建筑疏密结合,平坡交替,因地制宜,借助自然,形成多种空间,具有地方自然景色。

大多藏传佛教寺院的殿内布置都是大同小异,各色幡、帏、绸缎、哈达、天花布阵藻井,廊坊精雕细刻,陈设丰富多彩,墙面做有梯形砖腿和棕色嵌框的藏窗,有的以鞭麻层突出铜镜,殿堂之前多设前廊,做楞八楞柱或曼八楞柱饰,其上托掌塔、鱼掌等,有的再向上托以斗拱等等。布置中最特别的就是内部精美的壁画,更加丰富了宗教建筑艺术。壁画多采用青海黄南“热贡”艺术的手法和技巧,别具一格。壁画多表现释迦牟尼、黄教始祖宗喀巴、四大天王、菩萨、度母、护法神等形象,以佛的活动、佛教故事为主要内容,表现出了人物活动、高原自然风光、河流山川、飞禽走兽、亭台楼阁、草原风貌、花卉彩云等,景物丰富多彩、栩栩如生。

阿柔大寺在祁连地区是规模最大的、也是影响最大的黄教格鲁派寺院,它主要由护法神殿、八宝如意塔、大经堂、住寺活佛府邸、僧舍等组成。

进入寺院看到得最多的便是嘛呢经筒,也叫转经轮。这写经筒大多用木头或金属制成,筒内装满了佛教经咒。在藏传佛教信徒中,尤其是老年者几乎人人手中都持有这样一个这样的嘛呢小经轮,不停地从左向右顺时针摇转着,叫做转嘛呢经轮,每转一次等同于念了一遍筒内的经文。一般念的是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哄。是藏传佛教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经咒,深得僧众信徒的尊崇和信仰。每次我所带领的游客,都会在我的指引下,转动经轮,试着默念六字真言,虽然听起来他们口中道出的六字真言,让人感觉不是很正确,但是看到他们虔诚的脸,我常常在心中祈祷:祝愿好人身体健康,一生平安。

走过转经筒,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护法神殿。护法神殿,藏语称“赞康钦莫”,意为“大护法神殿”,是专门供奉保护全寺僧众和殿堂安宁的中护法神的殿宇。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两层主殿。主殿内陈列有野牛、黑熊、石羊等野兽的标本,象征着佛法无边,是被佛教征服的邪魔外道。

阿柔大寺的塔(图片来源:资料图)

其实在每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中,我们都能看到的就是八宝如意塔了,八宝如意塔,也叫善逝如来八塔,它记载了佛祖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涅槃的业绩,佛祖一生功德无量,八塔只是就主要的事迹作了概述。从东到西依次是善逝塔、菩提塔、转法轮塔、天降塔、神变塔、和平塔、尊胜塔、涅槃塔。转塔的人很多,每天都是络绎不绝,以老者居多。

善逝塔:纪念佛祖诞生。

最初在释迦牟尼诞生处迦毗罗城龙须尔园中所建佛塔,塔身圆形,莲瓣为饰,四式七级相互重叠,以表佛祖诞生;

佛祖诞生在印度的加毗罗卫国,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出生后佛祖向东、西、南、北,各行七步所谓“步步生莲花”,亦叫“莲聚塔”。

菩提塔:是纪念佛祖在尼连禅河畔的菩提树下获得大彻大悟,修成正果,即身得道成佛;

转法轮塔:又叫“四谛塔”。为宣讲佛教“四谛”教义而建造的塔;

天降塔:据说释迦牟尼成佛后,曾往33层天为生他7天命终而升天的母亲说法,他重返人间化渡众生,回来时踏着祥云化作的宝梯自天而降,故称天降塔;

神变塔:又叫降伏外道塔或降魔塔,是纪念佛祖施展“大神通”,运用法力降伏外道魔怪时显示各种奇迹的;

和平塔:又叫息诤塔或调和塔,是纪念佛祖平息佛教僧侣内部争论而造的塔;

尊胜塔:又称“祝寿塔”,是纪念佛祖在广严城测算自己的寿数其弟子和信民们祝愿他长寿,佛法永驻而修建的;

涅槃塔:为纪念佛祖向众生显示万物无常而入于涅槃的塔。

最后的一座涅槃塔,是八塔中较为特殊的。有些细心的游客常常会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其他的佛塔上刻有经文,而这座塔却没有呢?这是因为,佛祖释迦牟尼的一生无法用语言来详尽的叙述,也无法用语言来代替他不朽的功德,所以,“千言万语说不尽,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也就是这座塔之所以没有文字的原因。

最后的足迹,我们将要留在寺院的学习场所,也就是大经堂。大经堂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是僧人集体颂经学习进修的地方,更是僧众聆听佛法的地方。主要可供参观的有堆绣、藏式棱柱以及弥勒佛像、观世音佛像等等。

参观结束的时候,有些游客还在感叹于寺院的点点滴滴,在回顾我的讲解内容,我的游客中有一位年老的妇人,走进我,请我向她介绍关于藏传佛教的渊源,她说,她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但是总觉得自己对于藏传佛教的认识不够,说到这里,我便把大家集中到一起,介绍了藏传佛教的主要内容: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发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西藏之后形成的一个佛教支派,由于藏传佛教寺庙中取得佛学学位的僧人在藏语中称为喇嘛,所以喇嘛教这个称呼就传开了。“格鲁”是藏语译音,意为善规。佛教自7世纪传入西藏到最后形成藏传佛教,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变迁和改革,格鲁派是15世纪才出现的佛教的一支派别。因为它的教规对僧人要求十分严格,故得名“善规”,又因该派僧人做法事时戴黄色的帽子,所以更多的人称它为“黄教”。虽然黄教在藏传佛教中出现最晚,但是由于教规最严,深得信徒崇敬,因此规模越来越大,在藏族地区信徒居其他教派之首,黄教寺庙更是随处可见。

走了一圈,我力争将大家所能看到的和所能领悟的关于阿柔大寺的情况,就我所知道的全部娓娓道来,大家很满意,我自己也很惬意,每次走进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每次都觉得自己很充实,离开它的时候也很轻松,总是期待着再一次走进。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