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林寺为香客建舞楼 丹娘化蝶酬太祖



定林寺为香客建舞楼 丹娘化蝶酬太祖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定林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高平市米山镇北约两公里,便是松柏苍翠、山峦奇秀的七佛山南麓。在松柏茂密的半山腰,一座古寺依山而建,殿阁楼亭高低错落,与周遭旖旎风光交相辉映--这,就是闻名晋东南的千年古刹定林寺。2001年,其入选全国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月7日,记者走进定林寺。

独特山门五层檐

定林寺古称永德寺,因寺内有泉,名曰定林,故改名定林寺。定林寺规模宏大,面积约8000平方米。寺院东为僧人们生活起居之地,西为寺院主体,共一进三院。

定林寺到底始建何时,从寺内现存的一通《重修大粮山定林寺碑》,大致可看出端倪。这通立于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八月中秋的石碑,竖立在雷音殿的东配殿一角。“此招提者,赐名定林寺,创建年远,不知源流。唐长兴年间,有僧道能重修。皇统八年,又有僧法兴重修。至正隆改元……”从上述年号可以看出,在后唐长兴年间、金皇统八年、大定二年,定林寺曾进行过多次修缮。根据寺内现存的其他碑文记载,在宋雍熙年间及明、清历代,定林寺均有重修。

可以肯定的是,早在五代时期的后唐长兴年间(公元930年-934年),就有僧人对寺院进行修缮,而此时,距唐朝灭亡也就不到30年时间。由此可以推测,定林寺应该早在唐代就已经创建。

定林寺山门前有一棵笔直的松树,繁茂的枝叶形如一把硕大伞盖。相传,这棵松树植于金代大定年间,虽历经近千年,仍枝繁叶茂。2002年7月,高平人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腾龙金松”。

绕过“腾龙金松”,高大雄伟的定林寺山门,门檐重重叠叠,气势非凡。山门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门廊上又有三滴水高低错落的滴水檐,檐角高挑,造型独特。原来,定林寺山门由一组三楼夹二门的建筑组成,除东、西三层的钟鼓楼外,正中之山门也是一座重檐九脊的复合式两层高阁建筑,底层砖砌,二层为木构。底层内塑四大天王,二层为阁楼,四周设围廊,阁内供的是观音,所以山门楼又名为观音阁,也叫天王殿。高阁周匝设有副阶,在门洞的位置上又加了一个屋檐超过副阶的抱厦。两层阁楼两旁,东西各有掖门,掖门旁是三层高的钟楼和鼓楼。三座建筑一字并肩,上下形成了五层屋檐,显得气势磅礴,堪称山西楼阁式建筑中的精品。

“飞”来的雷音殿

“殿宇巍峨,廊庑高廊,石栏台阶,体制严整……又崖半石泉涌出,清流可挹,绝胜蓬岛。”这是寺内一通明万历四十六年《重修定林寺记》碑刻中的一段文字。

定林寺坐北朝南,依中轴线由北至南建有山门、雷音殿、三佛殿遗址、七佛殿。

进入寺院,院内正中砌有正方形台基,台基之上,便是定林寺的雷音殿。雷音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歇山顶,筒板布瓦,琉璃脊饰。其斗拱飞檐,画栋雕梁,端庄秀丽,古朴雄伟,是定林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看寺人牛福来已年过六旬,1986年就来到寺院文管所工作。他介绍,寺内僧人曾告诉他,雷音殿也叫飞来殿,“因为有传说,雷音殿是唐代时一夜从天空飞来的。”看似神话般的说法,却在寺内的《重修定林寺记》中找到出处:“下有定林寺,坐镇山前,创造不知昉自何代……相传雷音佛殿,当大唐时,自虚空飞来,想亦善地可居耶,佛且爰止不舍。”

2007年7月,在对雷音殿落架大修时,文物工作者发现,其木构主要为元代遗作,局部使用了年代更早的建筑构件,内部梁架也保留了许多宋、金遗制。雷音殿后门的门枕石上一条“元延祐四年四月初十记”的题记,明白告诉世人,其在公元1317年已伫立在此。

看寺人牛福来却认为定林寺的创建年代应当更早,“甚至是北魏。在距离寺院也就200米的山上,有座‘锣鼓洞’,里面有北魏石窟。”在他的指点下,记者来到“锣鼓洞”。石窟分为两部分,“锣鼓洞”石窟内,一佛二菩萨的雕造水平较高,除佛首为近年补雕外,其余保存完好。另一个石窟中,依稀有6尊佛像。这些石窟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与定林寺有何直接关系,从寺内现存的20多通碑刻的文字记载中,找不到直接答案。

雷音殿一个与众不同之处,便是它不寻常的建筑风格。

元代建筑是宋辽金建筑与明清建筑的过渡时期。元代木构建筑技术总的来说,一方面沿用传统规则的结构方法,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减柱和移柱的“大额”结构,风格多以粗犷大气为主。然而,作为元代建筑的定林寺雷音殿,却显得小巧玲珑。雷音殿单檐九脊顶,面阔、进深各三间,梁架结构为六架椽屋,四椽栿后对乳栿用三柱。柱头用阑额、普柏枋,施五铺作斗拱,由于建筑间架较小故无补间铺作。古建筑专家、晋城市博物馆馆长张广善认为,尽管雷音殿应用了许多早期的做法,但其用材小了许多,做法也失去了宋金时期的古朴与拙实。“作为元代建筑,一旦失去了大额枋的烘托,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大气,显得有些单薄,于是雷音殿也就成了一座难得一见的小巧玲珑的元代建筑。”

泉旁可“斟酒引蝶”

定林寺因泉改名,说明定林泉定有与众不同之处。

位于雷音殿之后的定林泉,分别从“问津”“止涓”两石洞流出后,又合二为一,归入一池中。寺内僧人用石槽将泉水引入院内,再流入两口方便汲水的井中。用水多则泉止,用水少则泉流。这种做法既解决了寺院的用水,还调节了山泉的流量,保证泉水能够长流不竭,是一个非常科学的管理办法。

据当地居民介绍,自古以来,当地人有在夏日暑伏的头一天,带上美酒到定林泉旁“斟酒引蝶”的传统。据说,人们将酒洒至泉中、山头,会有成群的蝴蝶闻着酒香翩跹而至,三五成群,大如碗口,小若飞蛾,品种繁多,数不胜数。

为何会有这么多的蝴蝶出现?这又引出当地流传的“丹娘化蝶”的故事: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曾与一名叫丹娘的姑娘相恋于此。后丹娘遭遇变故,在此投崖身亡,化作美丽的蝴蝶而去。赵匡胤感激丹娘,于是下令修建蝴蝶庙。当地百姓此后每在丹娘化蝶之日,也就是夏日暑伏头一天,携酒前来祭奠赏蝶,久而久之,竟形成了千余年传统。

传说毕竟有些虚无缥缈。经考证,七佛山定林寺的蝴蝶多,是由于山体植被茂密,外加空气湿润,是蝴蝶生殖繁衍的理想之地。于是,暑伏天洒酒观蝴蝶,就成为定林寺的一大奇观。

如今,蝴蝶庙虽已被毁,但遗址尚存,当地政府于是将七佛山、定林寺及蝴蝶庙等周边数个景点有机连在一起,每到暑伏天还举办“蝴蝶节”,游人蜂拥而至,蝴蝶漫天飞舞,宛若进入童话世界。

四件活着的“宝贝”

寺内僧人介绍说,本寺还有四件“活宝贝”,其中之一就是山门外的腾龙金松,另外三件分别是千年牡丹、木瓜树和小叶梧桐树。

寺院内的最高处,寺内僧人称为“最上乘”。此处的七佛殿月台前,种植着一株苍郁秀雅、四季常青的小叶梧桐。该树每年五六月份开黄色小花,花香扑鼻,是清代乾隆元年南方高僧到定林寺讲经时从江南地区带来的,能在北方的高平市落户生长,实属罕见。

千年牡丹和木瓜树均植于定林寺的东禅院内,这里平时不允许游客进入。牡丹是金代正隆年间,由本院住持法兴大和尚从洛阳移植而来,迄今已有800多年。木瓜树与小叶梧桐树一样是清代乾隆元年种植的。该树主要栽培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能在定林寺“落户”,也非常少见。

此外,东配殿内的壁画也是珍宝。东配殿名为“地藏殿”,从用材、建法上可与雷音殿媲美。殿内南北两侧墙壁上的16幅明代壁画至今保存完好。画面以彩金立线和墨线构成,衣饰部分主体突出,色彩清晰,故事明了,为古代壁画艺术珍品。地藏殿中的壁画中,有10幅面积较大,每张约一米见方。记者与僧人攀谈后得知,这十幅壁画分别讲述的是冥王十殿的情况。其下还有6幅小壁画,分别描绘了一些地狱刑罚。这16幅壁画,是以生死轮回的逻辑,向人们宣扬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思想。

让人奇怪的是,在定林寺山门外西侧,还有一座佛庙舞楼。“寺旧无舞楼,浴佛日则砌台唱戏,住持恒厌其烦苦,而力未逮也,适信善居士牛朔、王乘轩等,有五台进香社余音,爰发善念,创建舞楼,齐心同愿,众咸曰可。”在舞楼右侧山墙处,一通立于清乾隆二年四月初一日的《定林寺创建舞楼记》石碑,为后人解开了谜底。这座出现在寺院的舞楼,修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九月,次年四月落成,耗时7个月。

在历史上,佛寺设戏台甚为少见,为何定林寺偏要建座舞楼?从“住持恒厌其烦苦”中,可以看出浴佛日在定林寺唱戏并非从事佛事活动。创建舞楼主要是给前来朝佛上香的民众提供娱乐,为众人“齐心同愿”之事。只是或许是出于某种担心,或许为避免由此引发不必要的争议,欲做善事的住持便将舞楼建在了寺院的外面,给后人留下些许遐想。

影响世界的智慧絮语  一行禅师选集(全五册)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