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华盖闻九州 古今名人游天目山



大树华盖闻九州 古今名人游天目山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天目山

萧统编译《金刚经》

萧统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在他出生的第二年(502年),被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萧统生性聪睿,三岁开始读《孝经》、《论语》,五岁就遍读五经,而且都能背诵,可见他的天份极高。九岁时,他就在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讲完以后,又亲自在宫里举行“释奠礼”。十二岁学判案。十五岁加冠礼后,每遇游宴,赋诗立就。成年后,他即随父王省理万机。

萧统著述繁富,有文集二十卷,可惜均已散佚。他编纂的《文选》三十卷,是我国最早的诗文选集,书中选取了秦汉至梁的诗文七百多篇。由于选集质量上乘,唐以后的文人往往把它当作学习文学的教科书,并形成研究《文选》的专门学问“选学」,可见这部传世之作的影响之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据说这部对后世影响颇大的《文选》,就是萧统在天目山编成的。

梁武帝时,大兴佛学,萧统亦素信三宗,遍览佛经,招引名僧,纵论佛学。萧统生性极为孝顺,母亲丁贵妃患病,他早晚伺侯,衣不解带,人瘦了一半。母亲去世,令他万分悲痛。因葬母隆重了些,不合皇家规矩,被宫监告到武帝那里,武帝责难他,在父皇的盛怒之下,一时不能辩白,萧统便惭愤不见帝。于是同近臣崔、张二人,游历天下名胜,然后在天目山筑舍隐居研读。

天目山瀑飞泉流,巨杉幽篁,几所草庵掩映其间,令人神爽气清。一次,天色渐晚,萧统走进一间草庵,见一老僧正在诵经,萧统便询问他,老僧诵而未答。当时佛教传人中国不久,佛经未曾尽译,因这老僧不通梵文,所以不辨章节,难以停顿。萧统只得在旁边一面静候,一面静听,直到天明,原来老僧诵的是《金刚经》。萧统见他诵经如此困难,便决意分章译述。经过努力,萧统终于将《金刚经》分编为三十二节,接着又将经文内容全部译出。由于分经用神过度,使他双冒翳障,渐渐失明。老僧便带他到东天目,以清泉洗眼,左眼复明,复回西天目以清泉再洗,右眼复明。东西天目尚存洗眼池古迹。

几年后,梁武帝遣人将萧统迎回宫中,萧统又在宫内营建“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他身穿佛衣,膳不兼肉,招集名僧,穷经未已。三十一岁那年,他在后池荡舟,不慎落水,由此得病,经月薨逝。出丧那天,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大家都为这位旷世奇才的英年早逝而悲伤不已。

位于西天目山的禅源寺

竺法旷——开山祖师

自古名山多寺庙,从来高僧出名山。天目山不仅是最早的道教发迹之地,也是佛教的发祥之地,曾一度成为东南佛教圣地之一。西天目禅源寺系江南名剎,建筑雄伟,鼎盛时占地四十多亩,有屋五百余间,寺僧达一千余人,寺内藏经一万三千卷。当然,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自东晋以来,经元、明、清数代高僧经营,才闻名遐迩,成为佛教圣地。东晋高僧竺法旷,可谓是天目山的开山祖师。

竺法旷俗姓皋,江苏邳县人。曾寓居于西天目山南麓的一个名叫南庄的小山村,他的家境十分贫寒,母亲过早地离开了他,父亲续娶不久,也去世了。他视后母如生母,极为孝顺,受到乡里称颂。后母去世后,他即转而潜心研读佛经,把佛教带进天目山,成为酉天目山的开山祖师。

竺法旷曾拜沙门竺昙印为师。竺昙印是个高僧,他曾给竺法旷当过助手,翻译佛经。竺法旷原籍月支,魏晋之交,住在当时通往酉域的交通要道敦煌。因困于般若经典的佛经不容易读懂,因此决心宏法,拜竺高座(即印度的大德宗师)为师,随师西行。他原以“支”为姓,后从师改姓名为竺法旷。竺法旷博学强记,通晓酉域三十六种语言,回长安后,他几乎花去毕生的时间,在助手的协助下,译出一百七十五部经论,计三百五十四卷。这些经论多属大乘经典,如《光赞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等。因他原居敦煌,又精通佛经,时人称之为“敦煌菩萨”。

竺法旷师从竺昙印后,即辞家远行,云游天下,广寻经教,使自己的佛学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后来他回到天目山,居于青山石室,继续研习佛经,成为名重一时的高僧。竺法旷出名后,晋简文帝遣派堂邑(复姓)太守曲安召见了他,问起居情况,并拿“妖星”的事来咨询他,请他解释。竺法旷回奏中,有“天下任重,万机事殷,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惟当勤德政以塞天谴,贫道自当尽诚”等语,规劝皇上勤政行德。后来孝武帝钦承德风,将他请到京师,以师礼相待,住持于长千寺,以便就近请教。竺法旷,这位天目山的开山祖师,卒于公元四○二年,享年七十六岁。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