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百科书]燃灯节以灯供祈福



[朝圣百科书]燃灯节——以灯供祈福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藏历10月25日是藏传佛教一年一度的传统宗教节日“燃灯节”。

燃灯节,藏语音译“噶登阿曲”,意为“五供”。据说,1419年藏历10月25日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圆寂成佛的日子,为纪念大师,这一天被定为燃灯节。

这一天,各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信众们举行诵经、磕头,灯供仪式等祭祀活动,祭祀宗喀巴大师并祈愿大师赐与善良的人们以聪慧、平安、吉祥、幸福。

大昭寺的僧人在点酥油灯。(图片来源:新华社)

燃灯节在纪念宗喀巴大师之外,也被加入了许多超度亡灵、祈福纳祥的内容。传说,宗喀巴大师圆寂时,他的两大弟子之一的克珠杰•格勒巴桑(后被追认为第一世班禅)正在后藏的日喀则。听说这一消息后,克珠杰就在牛蹄壳中加入一些不带腥味的牲畜脂肪油,点上祭灯供奉。藏历10月的时候,藏地牧区正在秋宰,克珠杰的做法不仅为了祭祀宗喀巴大师,也是为了让被宰杀的牲畜亡灵得到超度升天,或者免于投生为“三恶趣”(地狱、畜生、饿鬼)。所以后来燃灯节的晚上,僧人们除了在寺院屋顶点上数百盏供灯,还要念经祈祷众生来世投生为“三善趣”(天神、阿修罗、人)。

在燃灯节前几天,藏传佛教的信徒们就开始做酥油灯,寺庙里的喇嘛每个人都要做30盏以上的酥油灯。到了燃灯节的晚上,家家窗台上放满了酥油灯。因为在藏族人观念里,单数的数字有吉祥之意,所以,酥油灯盏的数量都是单数。

燃灯节当晚8点钟,大昭寺门前,水泄不通。法号,法螺、金唢呐声响起,僧人们在道路两侧、佛塔周围、殿堂屋顶、窗台、室内佛堂、佛龛、供桌等以及凡能点灯的台阶上,点上一盏盏酥油供灯,并在佛堂内供一碗净水,灯水相映,把佛塔、殿宇、佛堂、屋子照得灯火通明。特别是大昭寺寺顶围墙上那一圈圈闪闪烁烁、连成一片的酥油灯光,远远眺望,犹如繁星落地,把夜空照得通亮。此时,信徒们齐声唱起经文,悼念宗喀巴大师,场面肃穆、庄重。

大昭寺的僧人在吹法螺。(图片来源:新华社)

转经的人潮如滚滚波涛,涌流向前。信徒手里的经筒飞转,诵经声嗡嗡不绝。大昭寺周边的煨桑炉,白烟蒸腾,直升夜空。许多人将大把的柏枝投入炉中,并对着大昭寺或天空念道“拉——索罗!”(神,必胜!)每当这高呼升起,气氛会变得格外热烈,人群中不分男女老幼,都会仰面向天,喊出这震撼人心的声音“拉——索罗!”

过节的食物必须是充足丰盛的,燃灯节的特殊食物“藏粑面粥”,是用糌粑面(即青稞炒熟后磨成的面)、茶叶末和少量盐巴等煮成的粥。据说以前有的小喇嘛在燃灯节时,坐在屋顶与老喇嘛一起念经,时间太长,肚子饿了,不由地想起燃灯节的美味,于是把经文念成了“酥油灯供在屋顶,粑面粥煮在锅底”。

在藏传佛教中,灯供和火供具有与施舍一样的功德。点燃一盏酥油灯,也就点燃了自己内心的智慧。佛教密宗有“五供”:涂香、供花、烧香、饭食、灯明。“火供仪轨”的精神意义,可以用一句藏族的古话来理解,“如果不能完全舍弃自我,就超越不了无尽的苦难。同样,不点燃熊熊烈火,就无法中断一切煎熬”。

在燃灯节初期,一世班禅克珠杰在日喀则,因酥油灯不敷使用,而使用牛蹄壳加上脂肪油做灯,工序简单且环保。从那时开始,在藏族地区,凡有人家处,皆会做牛蹄灯。而如今,随着商品日益市场化、全球化,牛蹄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器物。

四川康定地区的燃灯节,也许是由于当地民众以前不富裕,买不起那么多酥油灯,所以他们用当地盛产的植物“元根”(芜菁,即“大头菜”)制灯。他们将“元根”的根剜空,内点一根小蜡烛,做成“元根灯”,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元根灯会”。

康定的燃灯节,将这种历史久远的“元根灯”,作为自己地域性宗教文化的独特风景,独树一帜,不仅使燃灯节的气氛更加浓郁,又能让这种看似与时代进步格格不入的器物,成为一种永远保留下来的宗教历史文化。



回向:原世间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无有疲厌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