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入门8顺行与劣行



净宗入门——捌、顺行与劣行

作者:佚名 来源:佛学在线

捌、顺行与劣行

我们可以在大乘经上常常看到,菩萨在这世间有种种不同的示现,示现随顺法性行的,没有问题,我们不会怀疑,我们会很尊重依教奉行。但是也有示现随顺劣行的,我们就相当不容易辨别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留意的。

示现劣行的,譬如破戒了,故意示现种种罪恶之行,他的示现,一定有他特别的因缘,度一些特殊的对象,不是在一般人当中轻易随便示现的,如果我们能体察到这一层,那你就有相当的智慧了。

这种示现,自古至今,时时可以听到,若有机缘,你也可以能见到。关于此点,佛有特别的教诲,佛举一个例子,譬如菩萨,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就见到好几位随顺烦恼的。这些菩萨,佛称为‘慧行菩萨’,不是初学的菩萨,初学的菩萨没有这个能力,为什么?初学的菩萨贪嗔痴慢的习气没有断,你要是造作这些恶业,必定堕三途。

慧行菩萨是指什么样的人?《金刚经》上所讲的破了四相及四见的菩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他统统都没有了,这是什么人?大乘经上常讲的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他示现种种恶行,他心里头没有,他度众生可以大开方便之门,毫无约束;人家的心地清净,真正一尘不染,他有这个本事。

我们中国人大都晓得古时候有个济公长老,你看济公的行持好像不守戒律,也不守清规,还特别喜欢吃狗肉。确实有济公此人,但不是小说写的那人,小说是不负责任的。那他是不是有这些行持呢?有,《高僧传》里确实有记载,他是吃狗肉、喝烧酒的,而且《高僧传》里的‘济公传’很长,比其他法师的传记都长,好像有四、五卷,那是真实的,不是小说,记载他生平的事迹,那是阿罗汉应化来的,不是凡人。

他度的那些对象,是我们一般规规矩矩持戒、讲经、念佛的人所度不了的那些众生,成就无量功德,他心地清净,不为烦恼缠绕,他有这个本事。这一类的人,我们学不得,我们只有佩服,只有恭敬赞叹,决定不能学,你要是学他,你堕三途,他不负责任。

近代民国初年,出现一位和济公长老很相似,江苏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人称‘金山活佛’,他的行仪很像宋朝的济公。这种示现是逆行的,你看他每天早晚课也没有,从来没有看他念过经,也没有看过他诵过戒,一天到晚嘻嘻哈哈和男女居士混在一起,一起吃喝,什么都不讲究。

他能教人佩服,人家称他‘活佛’,对他恭敬得不得了,他就穿一件单衣服,春夏秋冬就是穿这一件衣服,冬天也没觉得冷,夏天也不觉得热,这就很奇怪啊。他的衣服也不洗,一生都没洗过一次澡,他的身上也不臭,不但不臭,他身上还有香气,这不是普通人,我们学不得的,这是真的。

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人冒充这些圣人,他也无拘无束,但你仔细去观察,他冬天穿不穿棉衣?如果他冬天要是穿一件单衣服,那大概是真的;如果冬天穿得厚厚的,恐怕不是真的。夏天看他能不能穿皮袄?饮食是否能不分别?不分别干净、肮脏统统都吃。如果在这些地方他没有,可能他是冒充的,这都是我们自己要细心、要谨慎的,学佛不要被人欺骗了。

形迹能骗人,言词能骗人、写成书也能骗人,应当要谨慎;现在这个时代,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没有限制,不同于过去,你看前清以前的时代,你所写的东西要出版,在佛教里要经过国家的审查,不是你随便可以流通的,当代的高僧大德审查没问题了,才送到皇帝那里,批准后才可以流通,不像现在如此自由。

自由有它的好处,但是弊病更多,邪知邪见充斥社会,没有高度智慧的人,很难不被他迷惑,这是民主自由的缺点。古时专制时代,皇帝他的确是保护人民的清净心,保护你不受污染,他有此责任,有此使命。

在中国古时候,这一切当政务官的,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行政首长’,地方上的县市长,他也遵守三条戒,这三条戒就是‘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九字,这就是他当政务官的责任及使命。

‘君’是领导老百姓,他若是县市长,他要领导县市的民众。‘作之亲’,他要拿做父母的心来关怀市民,所谓‘民之父母’、‘父母官’,你要帮助他,使他的生活能够更好。‘作之师’,你还要教导他们,教育他们。所以政务官的三戒条(三使命)就是‘君、亲、师’。

现在民主时代不讲这三条了,民主时代称政务官为‘人民的公仆’,你们是主人,我是仆人,你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你想想看,我们要父母的政务官好呢?还是要一个奴才的政务官好呢?

父母照顾我们无微不至,你家里的佣人照顾你未必可靠,所以有许多人问我,‘法师,你是赞成民主,还是帝制?’,我说我赞成帝制,我不赞成民主,我知道帝制的好处,帝制的优点比民主多,而弊害比民主少。诸位如果细读历史就明了了,不要以为当皇帝的都很自私,实在讲,自私就是他的好处,他要处处小心,处处谨慎,处处顾虑到老百姓的利益,如果疏忽了,人民会起革命将他推翻。他要想令人民拥护,他就要当一个好皇帝,真正替国家、人民服务,人民才会拥护他,他代代才能相传,才能传个几十代,传个几百年。所以专制不是没有好处,现在总统任期四年,就没有这种责任感了。

我们再说回来,佛教诫初学的菩萨,我们大家都是初学的菩萨,第一桩要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名闻利养的祸害,决定沾染不得。可是名闻利养最容易诱惑人,几个人能够舍离?如果不能够从这里回头,我们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太难了。

佛教人少欲知足,欲望少就很容易满足。我们现在每天三餐,佛陀在世时,日中一食。三餐饭能吃得饱,衣服能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物质生活足了,少烦少恼,心才能够向道。要是贪图利养,决定增长贪嗔痴慢,增长烦恼,丧失正念。

佛所说的一切善法,不但你做不到,甚至于佛所讲的这些意义,你都体会不到。佛所说的殊胜福田,你不能够领会,殊胜的福田就是戒定慧三学,是布施等六度、普贤十大愿王。虽然你也能说得,实际上你对于佛的教诲存著轻慢心,不愿意去做,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与魔相应,这样怎么能成就呢?所以佛教初学的菩萨一定要远离名闻利养。

说到这里,我们就想起明末莲池大师,他是明朝末年四大师之一,中兴佛法最殊胜的,后世提起莲池大师,没有不尊敬的,没有不向往的。莲池大师自己说他年轻时参学,非常仰慕当时一位高僧大德,遍融老和尚,他真的是恭敬,三步一拜,拜到老和尚面前,这样的虔诚,见到老和尚请求开示,老和尚跟他说了一句话,‘你要好好的记住,不要被名闻利养害了。’,说完了就叫他走,旁边的听众看到这个样子都哈哈大笑,以为莲池老远三步一叩到这里来,老和尚一定有妙法为他开示,那里晓得只说这么一句话。

莲池大师的心真诚恭敬,他就接受了,他告诉别人‘老和尚值得人尊敬。’,说的是老实话,没有谈玄说妙来欺骗后学,于是他一生遵循,他的成就得力于老和尚一句话点醒他,一生远离名闻利养。

遍融老和尚的话,与佛对初学的开示相应,这些前面已讲过,‘与利益相应。与法相应。与断烦恼相应。与大涅槃相应。’,这样的人是真善知识。

一个少欲知足之人,他的好处很多,最明显的是他减少许许多多的过失,我们知道,不但是世间人,就是佛门当中,出家人当中,许许多多的过失由那里生的?贪欲生的。







怎样念佛
忆佛念佛
修证问答集
行善积德
修行语录
生活佛法
人生指南
起点关怀
念佛法门
净宗入门
佛学基础知识
佛教知识
佛教旅游
佛教常识问答
佛门礼仪
佛教常识
学佛行仪
素食菜谱
修行精华
净土探究
临终备览
净土十疑论
净土安心法门
净土法门疑难解答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慧律法师谈死亡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注解
无量寿经


 
主站:higri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