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9-Fo专题

(五法)

于五种分中:

(1.制限遍净、无制限遍净、圆满遍净、无执取遍净、安息遍净)第一须知未具足戒等五种义;即如《无碍解道》中说:Pṭs.I,42f.“(1)什么是制限遍净戒?未具足者受持有制限的学处,为制限遍净戒。(2)什么是无制限遍净戒?已具足者受持无制限的学处,为无制限遍净戒。(3)什么是圆满遍净戒?与善法相应的善良凡夫,有学以前的(三学)圆具者,不顾身命及舍身命而受持学处者(的受持学处),为圆满遍净戒。(4)什么是无执取遍净戒?七有学(的学处),为无执取遍净戒。(5)什么是安息遍净戒?如来的声闻弟子漏尽者,缘觉、如来、阿罗汉、等正觉者的学处,为安息遍净戒。”

(1)此中,未具足戒,因在数目上有限制,故为“制限遍净戒。”

(2)已具足者的戒:

九千俱胝又一百八十俱胝俱胝(Koṭi)是一千万。九千俱胝为九百亿,一百八十俱胝为十八亿。

五百万又三万六千。

正觉者说此等的防护戒,

于律藏中依然是以略门显示戒学的。

依此数目,虽仍有限制,但以无限而受持,亦不为利养名誉亲属肢体生命的条件所限制,所以说“无制限遍净戒”。犹如食芒果的鸡跋罗准跋住者大帝须长老的戒。那长老说:

因爱肢体舍于财,

为护生命舍于肢;

依法而作思惟者,

当舍一切财命肢。

这位善人如是随念不舍,甚至有生命之危的时候亦不犯学处,依这种无制限的遍净戒,他在优婆塞的背上,便得阿罗汉果。所谓:

“不是你的父母与亲友,

因你具戒故他这样做”,

我生寒栗而作如理的正观,

便在他的背上证得阿罗汉。

(3)善人之戒,自从圆具以后,即如善净的明珠及善加锻炼的黄金一样而极清净,连一心的尘垢也没有生起,实为得证阿罗汉的近因,故名“圆满遍净戒”,犹如大僧护长老和他的外甥僧护长老的戒一样。

据说:大僧护长老,年逾六十(法腊),卧于临死的床上,比丘众问他证得出世间法没有?他说:“我没有证得出世间法。”于是他的一位少年比丘侍者说:“尊者!四方十二由旬之内的人,为了你的涅槃:都来集合于此,如果你也和普通的凡夫一样命终,则未免要使信众失悔的。”“道友!我因欲于未来得见弥勒世尊,所以未作毗钵舍那(观),然而众望如是,请助我坐起, 给我以作观的机会。”长老坐定之后,侍者便出房去。当在他刚出来的剎那,长老便证阿罗汉果,并以弹指通知他。僧众即集合而对他说:“尊者!在此临终之时得证出世间法,实为难作已作。”“诸道友!这不算难作之事,我将告诉你真实难作的:我自出家以来,未曾作无念无智之业。”

他的外甥(僧护),在五十岁(法腊)的时候,亦曾以类似之事而证阿罗汉果。

    若人既少闻,A,II,7f.末后一颂Dhp.230亦同。    诸戒不正持,

    闻戒两俱无,    因此被人呵。

    若人虽少闻,    诸戒善正持,

    因戒为人赞,    闻则未成就。

    若人有多闻,    诸戒不正持,

    缺戒为人呵,    闻亦无成就。无成就(nāssa sampajjate)缅甸本作tassa sampajjate则为成就。

    若人有多闻,    诸戒善正持,

    戒与闻双修,    因此为人赞。

    多闻持法者,    有慧佛弟子,

    品如阎浮金,    谁得诽辱之?

    彼为婆罗门,    诸天所称赞。

(4)有学的戒不执着于恶见,或凡夫的不着有贪之戒,故名“无执取遍净戒”。如富家之子帝须长老的戒一样。长老即依如是之戒而证得阿罗汉的,他对怨敌说:

    “我今告知汝,    断我一双足,

    若有贪之死,    我实惭且恶”。

    我如是思惟,    如理而正观,

    至于黎明时,    得证阿罗汉。

有一位重病而不能用自己的手吃饭的长老,卧于自己的粪尿中。一位青年见了叹气说:“啊!多么命苦呀!”大长老对他说:“朋友!我若死于今时,无疑的,可享天福。然而坏了戒而得天福,实无异于舍了比丘学处而得俗家的生活,所以我愿与戒共死。”他在卧于原处对他的病而作正观,获得阿罗汉果,对比丘众而说此偈:

    我患于重疾,Jāt.II,437;cf.III,244,稍微不同。     为病所苦恼,

    此身速萎悴,    如花置热土。

    非美以为美,    不净思为净,

    满身污秽物,    不见谓色净。

    身恶不净身,    病摧痛可厌,

    放逸昏迷者,    善趣道自弃。

(5)阿罗汉等的戒,因一切的热恼安息清净,故名“安息遍净戒”。以上为制限遍净等五种。

(2.断、离、思、律仪、不犯)就第二种五法中,当知杀生的舍断等义。即如《无碍解道》中说: Pṭs,I,46f. “五戒,为杀生的(1)舍断戒,(2)离戒,(3)思戒,(4)律仪戒,(5)不犯戒。不与取的……邪淫的……妄语的……两舌的,恶口的,绮语的,贪欲的, 50瞋恚的,邪见的,以出离对爱欲的,以无瞋对瞋恚的,以光明想对昏沉睡眠的,以不散乱对掉举的,以法差别对疑的,以智慧对无明的,以喜悦对不乐的,以初禅对诸盖的,以二禅对寻伺的,以三禅对喜的,以四禅对苦乐的,以空无边处定对色想——有对想——种种想的,以识无边处定对空无边处想的,以无所有处定对识无边处想的,以非想非非想处定对无所有处想的,以无常观对常想的,以苦观对乐想的,以无我观对我想的,以厌恶观对喜爱的,以离贪观对贪的,以灭观对集的,以舍观对取的,以尽观对厚聚想的,以衰观对行作的,以变易观对恒常的,以无相观对相的,以无愿观对愿的,以空观对我执的,以增上慧法观对取坚固执的,以如实知见对痴暗执的,以过患观对爱着的,以抉择观对无抉择的,以还灭观对结合执的,以须陀洹道对见与(见)一处的烦恼的,以斯陀含道对粗烦恼的,以阿那含道对微细俱烦恼的,以阿罗汉道对一切烦恼的(1)舍断戒,(2)离,(3)思,(4)律仪及(5)不犯戒。如是等戒,是令心至无懊悔,至喜悦,至喜喜(Pīti),后面的喜的原语为somanassa。,至轻安,至乐,习行,修习,多作,庄严,具略(定的资粮),眷属(根本因),圆满,一向厌离,离贪,灭,寂静,神通,正觉,乃至涅槃。”

这里的“舍断”,除了上述的杀生等的不发生之外,更无他法可说。杀生等的舍断而住于善法,为确持之义,又不使其动摇,为正持义,此实合于前面所说的即底本八页“什么是戒的语义”处所说的。确持正持的戒行之义,故名为戒。

关于其他的四法,即杀生等的“离”,彼等的“律仪”,与此(离及律仪)两者相应的“思”及不犯杀生等的“不犯”,都是依心的转起自性而说的。彼等的戒的意义已如前说。这便是舍断戒等的五种。

以上对于什么是戒,什么是戒的语义,什么是戒的相味现起及足处,什么是戒的功德及戒有几种等的问题,业已解答完毕。

六、什么是戒的杂染

七、什么是戒的净化

其次当说:什么是戒的杂染?什么是戒的净化?毁坏等性为杂染,不毁坏等性为净化。

(杂染)于毁坏等性,包摄(一)为利养名誉等因而破戒及(二)与七种淫相应者。

(一)若于七罪聚七罪聚(Satta āpattikkhandha)即他胜、僧初余、土喇咤亚、心堕落、应悔过、恶作、恶说。之首或末而破坏学处者,如割断衣襟一样,他的戒名为“毁坏”。若破其中部学处,如衣断中部,名“切断”戒。若次第而破二三学处的,如于背部或腹部生起了黑红等各异颜色的某种有体色的牛一样,名“斑点”戒。若于这里那里间杂而破学处的,如于体上这里那里带有各异的点点滴滴的彩色的牛一样,名“杂色”戒。这是先说因利养等而破的毁坏等性。

(二)次说与七种淫相应的。即如世尊说A.IV,54f.《增一阿含》卷三O(大正·七一四c)。:“(1)婆罗门!若有沙门或婆罗门自誓为正梵行者,实未与妇人交接,然而允许妇人为之涂油、擦身、沐浴、按摩、心生爱乐希求而至满足。婆罗门!此亦为梵行之毁坏、切断、斑点与杂色。婆罗门,是名行不净梵行,与淫相应故,我说不能解脱生老死……不能解脱苦。(2)复次婆罗门!若有沙门或婆罗门自誓为正梵行者,实未与妇人交接,亦不许妇人为之涂油……然而与妇人嬉笑游戏,心生爱乐……我说不能解脱苦。(3)复次婆罗门!若有沙门……实未与妇人交接,不许妇人为之涂油……亦不与妇人嬉笑游戏,然而以自己之目眺望妇人之目,心生爱乐……我说不能解脱苦。(4)复次婆罗门!若有沙门……实未与妇人交接……亦不以目相眺,然闻隔壁妇人之笑语歌泣之声,心生爱乐……我说不能解脱苦。(5)复次婆罗门!若有沙门……实未与妇人交接……不以目相眺,亦不喜闻其……泣声,然而追忆过去曾与妇人相笑相语游玩时,心生爱乐……我说不能解脱苦。(6)复次婆罗门!若有沙门……实未与妇人交接……亦不追忆过去曾与妇人相笑相语游玩,然而彼见长者或长者子具备享受于五种欲时,心生爱乐……我说不能解脱苦。(7)复次婆罗门!若有沙门……实未与妇人交接……亦不喜见长者或长者子……之享受,然而愿成天众而修梵行,谓“我以此戒或头陀苦行及梵行将成天人,于是心生喜乐希求而至满足。婆罗门!此亦为梵行之毁坏、切断、斑点与杂色”。

这便是毁坏等性所摄的为利养等因而破的及与七种淫相应的。

(净化)其次不毁坏等性,包摄于(1)不毁坏一切学处,(2)对于已破而可以忏悔的戒则忏悔之,(3)不与七种淫相应的,(4)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骄、放逸忿(kodha)、恨(upanāha)、覆(makkha)、恼(palāsa)、嫉(issā)、悭(macchariya)、谄(māyā)、诳(sātheyya)、强情(thambha thaddhabhā-valakkhana)、激情(sārambha Karanuttariya-lakkhana)、慢(māna)、过慢(atimāna)、骄(mada)、放逸(pamāda),《解脱道论》“忿、恼、覆、热、嫉、悭、幻、谄、恨、竟、慢、增上慢、傲慢、放逸”。等恶法的不生,(5)少欲知足减损烦恼等德的生起,而且不为利养等因而破戒,或因放逸而破者已得忏悔,或者不为七种淫相应及忿恨等恶法所害者,都名不毁坏、不切断、不斑点、不杂色。因彼等(戒)能得无束缚的状态故称自由,为识者所赞叹故称识者所赞,以不执取于爱见故称不执取,能助成近行定或安止定近行定(upacāra-samādhi)、安止定(appanā-samādhi)相当于有部的近分定及根本定,详见第四品。故称定的助成者。是故不毁坏等性为诸戒的净化。

其次当以二种行相成就净化:(1)见破戒的过患,(2)见具戒的功德。

(一、破戒的过患)此中:A.III,252.“诸比丘,恶戒者的破戒,有此等五种过患”,当知这是依于经而显示破戒的过患的。

恶戒者,因恶戒不为天人所喜悦,不受同梵行者所教导,闻恶戒者被呵责时而苦感,闻具戒者被赞叹时而失悔,同时破戒者亦如穿粗麻衣一样的丑恶。若人随于恶戒者的意见而行,他必长时受诸恶趣之苦。恶戒者虽受所施之物,然对于施者实少有价值而得大善果。他如多年的粪坑难使清净,亦如火葬的火把同为僧俗所弃。虽名为比丘实非比丘,如驴随于牛群而行。如大众之敌常受恐怖,如死尸实无共住的价值。虽有多闻之德,但亦不受同梵行者所敬,如婆罗门不敬墓火一样。不能证得胜位,如盲者不能见色。亦无望于正法,如旃陀罗旃陀罗(Caṇḍāla)是印度所谓不可触的贱民阶级。的童子无望于王位。他虽思惟是乐,其实是苦,如《火聚喻》《火聚喻》(Aggikkhandhapariyāya)下面所引的文出于此经。中所说的受苦者一样。即是说因为恶戒者的心染着于五欲的受用及受礼拜恭敬等的乐味,甚至仅仅追忆其过去亦能使心生热恼而受口吐热血的剧苦的程度,所以能见一切行相业报的。世尊说《火聚喻》:A.IV,124,《增一阿含》卷二五(大正二,六八九a)《中阿含》木积喻经(大正一·四二五a)。“‘诸比丘!你们看见那堆燃烧光辉的大火聚吗?’‘看见了,世尊’‘诸比丘!如果抱着那堆燃烧光辉的大火聚而坐或卧,或者抱着手足柔软的剎帝利少女或婆罗门少女及长者的少女而坐或卧,你们觉得那一种较好?’‘世尊!当然是抱着剎帝利的少女……而坐或卧较好,抱着……大火聚而卧是多么苦痛啊!’‘诸比丘!我今告知你们,如果一位恶戒的,恶法的,不净而有疑惑行为的,有隐蔽之业的,非沙门而装沙门的,非梵行者而装梵行的,内心腐败流落诸漏生诸垢秽的,他实抱着……大火聚而坐或卧比较好。何以故?诸比丘!他虽然因抱大火聚之缘而死去,或受等于死的苦痛,然而他身坏后,不会堕落苦处恶趣恶界与地狱。诸比丘!同样的,如果恶戒者……生诸垢秽者抱着剎帝利少女……而卧,因此他便长时无利而受苦,身坏后,堕苦处恶趣恶界与地狱’”。

在《火聚喻》中业已显示受用有关女人的五欲的受苦,尚有相似的说法:

A.IV,129,《增一阿含》(大正二·六八九a)《中阿含》(大正一·四二五b)。“‘诸比丘!若有强力男子,用坚固的发绳绞缠比丘的两胫而引擦,先破其皮,初次深皮,再切其肉,肉切而后切腱,腱切而后切骨,直至伤害其髓而止;或者受剎帝利大家、或婆罗门大家及长者大家的礼敬之乐,你们觉得那一种较好?……A.IV,130;A.IV,131;A.IV,132;A.IV,133.诸比丘!若有强力男子,用锐利而油光的刀,刺入比丘的胸,或者受剎帝利大家婆罗门大家及长者大家的合掌之乐,你们觉得那一种较好?……诸比丘!若有强力男子,用热烈燃烧而光辉的铁板,包卷比丘之身,或者受用剎帝利婆罗门长者大家信施的衣服,你们56 觉得那一种较好?……诸比丘!若有强力男子,用热烈燃烧而光辉的铁叉,叉开他的口,继以热烈燃烧而光辉的铁丸投其口中,烧掉他的唇口舌喉胃肠及肠膜而后从下部出去,或者受用剎帝利婆罗门长者大家信施的饮食,你们觉得那一样较好?……诸比丘!若有强力男子,执他的头和躯干,使坐或卧于热铁燃烧而光辉的铁椅或铁床,或者受用剎帝利婆罗门长者大家信施的床椅,你们觉得那一种较好?……诸比丘!若有强力男子,执之而颠倒其首足,投入热烈燃烧炽盛的大铁釜中,使他在釜里时沉时浮或左或右的煎沸,或者受用剎帝利婆罗门长者大家信施的精舍,你们觉得那一种较好?”

这些发绳、利刀、铁板、铁丸、铁床、铁椅、大铁釜的譬喻,是显示恶戒者受用礼敬、合掌、衣服、饮食、床、椅、精舍等之苦。是故:

    沉溺于欲乐,    破戒有何乐?

    结果无穷苦,    过于抱火聚。

    虽受礼敬乐,    破戒有何乐?

    彼因此受苦,    过于引绳锯。

    受信众合掌,    无戒有何乐?

    彼因此受苦,    过于利刀刺。

    不自调御者,    受用衣何乐?

    久受地狱苦,    火焰铁板触。

    无戒受美食,    毒如哈罗哈, 哈罗哈(Halāhala)是一种致命的毒木。

    因此于长夜,    吞咽热铁丸。

    无戒用床座,    虽苦思为乐,

    热铁椅与床,    恼苦无穷极。

    信施寺中住,    破戒有何乐?

    因此彼当住,    热红大铁釜。

    世间导师呵:    “破戒如粪土,

    具恶有疑行,有疑行(Saṅkassara-Samācāra)底本San-Kass-arasamācāra误。    有漏而内腐”。

    不御非沙门,    但穿沙门服,

    善根自掘害,掘(khatam)底本chatam误。    此生实卑恶。

    如欲庄严者,    厌离粪与尸,

    寂静具戒者,    弃彼命何如?

    不离诸怖畏,    却离诸证乐,

    紧闭入天门,    登临地狱道。

    破戒者破戒,    具足诸罪恶,

    悲愍者所愍,    舍彼复谁属?

如是观察,便是见破戒的过患。

(二、具戒的功德)与上述相反的,为见具戒的功德。如次当知:

    净戒无垢者,    彼为人信乐,

    受持衣与钵,    出家而有果。

    净戒比丘心,    如暗不侵日,

    自责等怖畏,    无从而潜入。

    比丘戒成就,    苦行林光耀,

    犹如盛满月,    高悬虚空照。

    具戒之比丘,    身香亦可喜,

    甚至诸天悦;    戒香何须说?

    一切诸香中,    戒香最为胜,

    此香熏十方,    而无有障碍。

    奉侍具戒者,    作少而果大,

    故以彼为器,    供养与恭敬。

    具戒于今世,    不为诸漏害,

    他世诸苦根,    因缘亦断绝。

    不论人间福,    以及诸天福,

    具戒者有愿,    实非难得事。

    诸戒成就者,    彼心常追逐:

    无上涅槃德,    究竟寂静乐。

    诸乐根本戒,    此中多行相,

    种种诸功德,    智者应辨别。

若能如是辨别,则意志倾向于戒的成就而畏于破戒了。是故应见前述破戒的过患及具戒的功德,以一切恭敬而严净诸戒。

在“住戒有慧人”的偈颂中,以戒定慧三门显示清净之道,至此先已解说戒门。

※为诸善人所喜悦而造的清净道论,完成了第一品,定名为戒的解释戒的解释(Sīlaniddeso),译者把品题写作“第一说戒品”,直译应作“第一品戒的解释”(Paṭhamo paricchedo Sīlaniddeso),下面各品题都是这样。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