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2-Fo专题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五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 彙輯

【大乘論藏 釋經論第一之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四十卷北作六十卷 南頗牧用軍最北用軍最精宣威)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將釋經義。總啟十門。

  • 第一起教因緣。謂因緣各開十義。
  • 第二藏教所攝。謂三藏中。正經藏攝。亦攝餘二。於二藏中。菩薩藏攝。又權不攝此。此兼攝權。於五教中。唯圓教攝。此亦攝餘。
  • 第三義理分齊。略顯四門。一所依體事。二攝歸真實。三彰其無礙。四周徧含容。又各十門。以顯無盡。
  • 第四教所被機。前五揀非器。後五彰所為。五揀非器者。一無信非器。二違真非器。三乖實非器。四陿劣非器。五守權非器。五顯所為者。一正為一乘圓機。二兼為信向成種。三引為權教菩薩。四權為二乘。五遠為凡夫外道闡提。
  • 第五教體淺深。略明十體。一音聲。二名句文。三通取四法。四通攝所詮。五諸法顯義。六攝境唯心。七會緣入實。八理事無礙。九事事無礙。十海印炳現。後二正是經宗。融取前八。無所遺矣。
  • 第六宗趣通別。總為十宗。一我法俱有。二法有我無。三法無去來。四現通假實。五俗妄真實。六諸法但名。七三性空有。八真空絕相。九空有無礙。十圓融具德。今經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不思議為宗。
  • 第七部類品會。一彰本部。二顯品會。三明支類。四辨論釋。
  • 第八傳譯感通。
  • 第九總釋經題。初解經題。二明品稱。解經題中十門分別。一通顯得名。二對辨開合。三具彰義類。四別釋得名。五展演無窮。六卷攝相盡。七展卷無礙。八以義圓收。九攝歸一心。十泯同平等。第十別解文義。亦有十例。一本部三分科。二問答相屬科。三以文從義科。四前後襵曡(同疊字)科。五前後鉤鎖科。六隨品長分科。七隨其本會科。八本末大位科。九本末徧收科。十主伴無盡科。此後乃隨文科釋。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六十卷北作九十卷 南精至丹北沙至禹)

即清涼山澄觀自釋前疏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三十卷) 稷稅熟

即前疏中懸談合鈔別行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三卷北作四卷 南丹北跡)

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開釋如來海印三昧一乘教義。略作十門建立。一乘第一。教義攝益第二。古今立教第三。分教開宗第四。乘教開合第五。起教前後第六。決擇其意第七。施設異相第八。所詮差別第九。義理分齊第十。

華嚴經指歸(一卷 南青北跡)

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一說經處。二說經時。三說經佛。四說經眾。五說經儀。六辨經教。七顯經義。八釋經意。九明經益。十示經圓。於十門中。各明十意。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二卷 南青北跡)

唐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一三寶章。略作八門。二流轉章。略作十門。三法界緣起。略陳四門。四圓音章。略作四門。五法身章。四門分別。六十世章。義作二門。七玄義章。又分十門。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略疏之鈔(三十卷 前有宗密經序) 治本於

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將釋此經。十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藏乘分攝。三 權實對辨。四分齊幽深。五所被機宜。六能詮體性。七宗趣通別。八修證階差。九通釋名題。十別解文義。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疏(四卷 南石北缺)

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佛說阿彌陀經疏(七紙 南青北百)

唐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三門分別。初述大意。二釋經宗致。三入文釋。(正宗分中。以發菩提心。釋多善根福德因緣。名為正行。一日乃至七日持名。名為助行。)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 南法北約)

陳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此經以心觀為宗。實相為體。所言佛說觀無量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眾。觀雖十六。言佛便周也。從能說。所說人以立名。以心觀淨。則佛土淨。為經宗致。生善滅惡。為經力用。大乘方等而為教相。二藏明義。菩薩藏收。漸頓悟入。此即頓教。從如是。訖清淨業處。為序分。從爾時世尊放眉間光。訖諸天發無上道心。為正說分。爾時阿難白佛下。訖經。為流通分。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四卷今作八卷 北主南(缺))

明天界善世禪寺住持僧宗泐

演福講寺住持僧如玘奉 詔同註

維摩詰所說經註(六卷北作十卷 前有僧肇序) 務

姚秦鳩摩羅什並僧肇等註

維摩詰所說經疏(十卷 元朝藏中謙字號南北二藏並缺)

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維摩詰所說經疏記(六卷 元朝藏中謹字號南北二藏並缺)

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四教義(六卷) 弊

天臺山修禪寺沙門智顗撰

  • 第一釋四教名。為五。一正釋。二覈定。三引證。四料簡。五明經論用教多少不同。
  • 第二辨所詮。為四。一約四諦理。二約三諦理。三約二諦理。四約一諦理。
  • 第三明四門入理。為五。一略辨四門相。二正明四門入理。三悉檀起四門教。四約十法成門義。五信法兩行四行不同。
  • 第四明判位不同。為六。一約三藏教位。明淨無垢稱義。二約通教位。明淨無垢稱義。三約別教位。明淨無垢稱義。四約圓教位。明淨無垢稱義。五約五味以結成。六明經論教多少。
  • 第五明權實。第六約觀心。第七通諸經論。此三科未說。蓋是維摩詰經玄義少分也。

金光明經玄義(二卷 南遵北會)

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總釋五章。為二。初生起。二簡別。別釋五章。為五。初釋名。又五。一通別。二翻譯。三譬喻。四附文釋。五當體釋。後更約觀心釋。就第三譬喻中。先破舊解。次為三意。一標十數。二釋十相。三簡十法。十數者。謂三德。三寶。三涅槃。三身。三大乘。三般若。三菩提。三佛性。三識。三道也。釋之與簡。具在本文。四附文釋者。即指所詮事理名金光明。不約譬也。五當體釋者。俗本無名。隨真立名。法性之法。可尊可貴。名為金。此法性寂而常照。名為光。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為明。即是金光明之法門也。後更約觀心釋者。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也。還約十種三法。始於三道。終於三德。一一不離現前一念之心。具顯金光明法性。明六即位也。第二辨體。為三。一釋名。二引證。三料簡。釋名者。法身法性。是經體質。餘二在本文。第三明宗者。但用佛果為宗。何者。法性常體。甚深微妙。若欲顯之。非果不克。當知果是顯體之樞要也。第四明用。滅惡生善為經力用。懺品滅惡。非不生善。讚品生善。非不滅惡。互說一邊爾。空品雙導。懺不得空。惡不除滅。讚不得空。善不清淨。四王品已下。護經使宣流通。還是生善。攘災令去。還是滅惡也。第五判教相者。方等滿字。通別通圓。約五味。則生酥攝。約四藏。則雜藏攝。(四藏。謂聲聞藏。菩薩藏。佛藏。雜藏也)

金光明經文句(六卷 南約北盟)

天臺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判三分云。夫三段者。不可杜斷隔絕。序本序於正通。序則有三義。正本正於序通。正亦三義。通本通於正序。通亦三義。上中下語皆善故。又眾生得道。根性不同。何容序無滋味。流通歇末耶!今從如是我聞。入壽量品。訖天龍集信相菩薩室。為序段。從爾時四佛下訖空品。正說段。從四王品下訖經。流通段。序有三義。一次緒。謂如是我聞等。二敘述。謂是時如來等。三發起。謂其室自然廣博等。正宗中。壽量明常果為宗。常果契性。性即是體。二義宛然。懺悔品滅惡。讚歎品生善。空品導成。即是經用也。流通品凡為七意。四天王至散脂五品。明天王發誓。勸獎人王。弘宣此經(一)。正論善集二品。明人王弘經。天王祐助。亦是示往日弘經方軌(二)。鬼神品。明聽經功德(三)。授記品。證聽經功德不虛(四)。除病流水二品。引昔聽經之功德。證今護持之非謬(五)。捨身品。引昔行經不惜軀命。戒勸師弟勿吝法財(六)。讚佛品。明諸菩薩稱揚佛法。能宣所宣。利益深重(七)。

盂蘭盆經疏(一卷 南青北百)

唐充國沙門宗密述

一教起所因。二藏乘所攝。三辨定宗旨。四正解經文。然以大乘法門。判作人天乘攝。可謂深經淺解。未免墮依文解義之咎矣。

首楞嚴經義海(三十卷 前有曾懷咸輝二序 南九州禹北翦頗牧)

宋長水沙門子璿集義疏注經並科 泐潭

沙門曉月標指要義 吳興沙門仁岳集解 福唐沙門咸輝排經入注

十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藏乘分攝。三教義分齊。四所被機宜。五能詮體性。六所詮宗趣。七教跡前後。八傳譯時年。九通釋名題。十別解文義。

大佛頂首楞嚴經會解(二十卷) 緜邈

師子林沙門惟則。集九家解。並為補註。一興福愨。二資中沇。三真際節。四檇李敏。五長水璿。六孤山圓。七吳興岳。八泐潭月。九溫陵環。

請觀音經疏(一卷 南煩北法)

天臺智者大師說 弟子頂法師記

從人法以為名。靈知寂照法身為體。感應為宗。救危拔苦為用。大乘為教相。從如是。至令得無患。是序分。從爾時佛告。至生諸佛前。名正宗分。從佛說是已。訖文。名流通分。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