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43-Fo专题

二、 專 集

一、 雲棲法彙

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二七、一二八、一二九册。明·雲棲蓮池大師袾宏著。共有三十六種。

  • 菩薩戒義疏發隱,五卷。事義、問辯。
  • 阿彌陀經疏鈔,四卷。事義、問辯。
  • 佛遺教經疏論節要補註,一卷(以上一二七册)。
  • 諸經日誦,二卷。
  • 西方發願文略釋,一卷。
  • 具戒便蒙,一卷。
  • 沙彌律儀要略,一卷。
  • 沙彌尼比丘尼戒録要,一卷。
  • 半月誦戒儀式,一卷。
  • 禪關策進,一卷。
  • 僧訓日記,一卷。
  • 緇門崇行録,一卷。
  • 華嚴感應略記,一卷。
  • 往生集,三卷。
  •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一卷。
  • 續武林西湖高僧事略,一卷。
  • 自知録,二卷。
  • 水陸儀軌,六卷。
  • 瑜伽集要施食壇儀,一卷。
  • 瑜伽集要施食壇儀補註,一卷。
  • 放生儀,一卷。
  • 戒殺放生文,一卷。(以上一二八册)
  • 楞嚴摸象記,一卷。
  • 竹窗隨筆,一卷。
  • 竹窗二筆,一卷。
  • 竹窗三筆,一卷。
  • 正訛集,一卷。
  • 直道録,一卷。
  • 山房雜録,二卷。
  • 大師遺稿,三卷。
  • 共住規約,二卷。
  • 囑語。
  • 再囑。
  • 雲棲紀事,一卷。
  • 孝義無碍菴録,一卷。
  • 雲棲大師塔銘。
  • 雲棲法彙凡例等五篇。(以上一二九册)

二、 紫柏老人集

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八十六册。

李日華序,德清大師序,目録。

  • 〔卷首〕 自題像,像贊(九篇)、塔銘、祭文、擧火、舍利塔頌、圜中語録(曹序,語録二十二則)、記。
  • 〔卷一至卷五〕 法語。
  • 〔卷六〕 解經、心經説(四種)、釋金剛經、釋楞嚴經、釋毘舍浮佛偈、釋八大人覺經、釋十二因緣、八識規矩。
  • 〔卷七〕 緣起、疏、序、記、文。
  • 〔卷八〕 題、跋、拈古。
  • 〔卷九〕 贊、頌古。
  • 〔卷十〕 偈。
  • 〔卷十一〕 雜説、字説、雜記、解易、銘、傳。
  • 〔卷十二〕 書。
  • 〔卷十三〕 詩、五言古、五言律、五言排律、七言古。
  • 〔卷十四〕 七言律。
  • 〔卷十五〕 五言絶、七言絶、歌。

師諱真可,字達觀,晚號紫柏。吴江沈氏子。游方,聞誦張拙偈,至「斷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大疑。一日,齋次,忽悟,乃曰:使我在臨濟、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若何?萬曆癸卯(一六○三)秋,忌師者,以他事陷師。罹難,被逮,拷訊,神色自若,抵死以傳燈未續,爲我出世慧命一大負,餘無他言。法司定案,欲死師。師曰:「世法如此,久住何爲?」乃索浴,説偈,端坐而逝。御史曹學程聞訊,趨視,師復張目一笑而别。時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師生於嘉靖二十年癸卯(一五四三)六月十二日。世壽六十有一,法臘四十有奇。

又,中藏第二輯線裝第八十九册,「紫柏尊者别集」,五卷。

三、 憨山大師全集

四十一卷。中華藏第二輯第八十七、八十八册。

  • 〔卷首〕 像、自贊、肉身像、題記、序、小紀、目録。
  • 〔卷一至卷五〕 法語。
  • 〔卷六至卷九〕 書問。
  • 〔卷十、卷十一〕 序。
  • 〔卷十二、十三〕 記。
  • 〔卷十四、十五〕 塔銘。
  • 〔卷十六〕 傳。
  • 〔卷十七、十八〕 題、跋。
  • 〔卷十九、二○〕 贊。
  • 〔卷二一〕 頌、箴、銘。
  • 〔卷二二〕 偈。
  • 〔卷二三〕 説。(以上第八十七册)
  • 〔卷二四〕 疏文。
  • 〔卷二五〕 楞嚴懸鏡。
  • 〔卷二六〕 法華撃節。
  • 〔卷二七〕 楞嚴補注。
  • 〔卷二八〕 楞伽補遺。
  • 〔卷二九〕 大學決疑。
  • 〔卷三○〕 觀老莊影響論、道德經解發題。
  • 〔卷三一〕 憨山緒言、徑山雜説。
  • 〔卷三二〕 化生儀軌。
  • 〔卷三三〕 浄土會語。
  • 〔卷三四〕 性相通説—百法論義、八識規矩。
  • 〔卷三五、三六〕 夢遊詩集。
  • 〔卷三七、三八〕 曹溪中興録。
  • 〔卷三九、四○〕 自敘年譜實録。
  • 〔卷四一〕 附録:塔銘、憨山大師傳、塔院碑記、靈龕還曹溪供奉治末、輓詩、寄大師曹溪法眷書。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五卷。皆法語。

憨山老人年譜自敘實録,二卷。(以上八十八册)

〔案〕:此雖云全集,實則文集之全而已;經論註疏,散見藏中,兹録於後:

  • 華嚴經綱要,八十卷。卍續藏第十三、十四册。
  • 圓覺經直解,二卷。卍續第十六册。
  • 楞嚴經通議,十卷,補遺一卷,提綱略科一卷,懸鏡一卷。卍續第十九册。
  • 觀楞伽經記,八卷,補遺一卷。卍續第二十五、二十六册。
  • 金剛經決疑,一卷。卍續第三十九册。
  • 般若心經直説,一卷。卍續第四十一册。
  • 法華經通義,七卷。卍續第四十九册。
  • 起信論直解,二卷。卍續第七十二册。
  • 肇論略注,六卷。卍續第九十六册。
  • 八十八祖道影傳贊,四卷。卍續第一四七册。

憨山德清大師,金陵全椒人。姓蔡氏。父彦高,母洪氏。夢大士携童子入門,抱之,遂有娠。及誕,白衣重胞,有異香。出家報恩。參笑巖,巖示以本分鉗鎚。後結茅北臺龍門。一日,粥罷經行,忽立定,不見身心,惟一大光明藏,湛滿圓寂,如大圓鏡。説偈云:

    瞥然一念狂心歇     内外根塵俱洞徹

    翻身觸破太虚空     萬象森羅從起滅

師因弘法,致嬰世難,而道望益高。天啓癸亥(一六二三),坐化曹溪。壽七十八。

四、 靈峯蕅益大師全集

明末四大師,蓮池、紫柏、憨山,三位大師,已有專集,且已入藏;唯靈峯蕅益大師尚缺。筆者於二十年前,設法收集蕅祖遺著,獲四十餘種;嘗據之輯録有關浄土念佛法門者,名曰「蕅益大師浄土集」,於一九六二年六月,在臺中瑞成書局印行,並將蕅祖所有著作,編成「蕅益大師全集目録」,附於浄土集之後。一九七五年,臺北佛教出版社印行「蕅益大師全集」,即據此目編印,所集木版蕅祖諸書,亦全部借與影印。兹將目録附後,其散見藏中者,亦爲註明於目録下。

靈峰蕅益大師全集目録(共分七篇)

一、 法藏指要

一、 閲藏知津,四十八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二四、一二五册。法寶總目第三册。

二、 法海觀瀾,五卷。

二、 經釋

三、 佛説阿彌陀經要解,一卷。大藏第三十七册。

四、 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一卷,義疏二卷。卍續第三十五册。

五、 楞伽經義疏,十卷(玄義一卷,義疏九卷)。卍續第二十六册。

六、 大佛頂首楞嚴經玄義,二卷,文句十卷。卍續第二○册。

七、 金剛經破空論,二卷。卍續第三十九册。

八、 金剛經觀心釋,一卷。卍續同上。

九、 般若心經釋要,一卷。卍續第四十一册。

一○、 法華綸貫,一卷。卍續第五○册。

一一、 妙玄節要,二卷。卍續第四十四册。

一二、 法華經台宗會義,十六卷。卍續第五○册。

一三、 遺教經解,一卷。

一四、 四十二章經解,一卷。

一五、 八大人覺經解,一卷。以上三解,卍續第五十九册。

一六、 盂蘭盆經新疏,一卷。卍續第三十五册。

三、 律釋

一七、 梵網經合註,八卷(玄義一卷,合註七卷)。卍續第六○册。

一八、 菩薩戒本經箋要,一卷。卍續第六十一册。

一九、 菩薩戒羯磨文釋,一卷。同上。

二○、 授菩薩戒法,一卷。

二一、 學菩薩戒法,一卷。

二二、 毘尼後集問辯,一卷。

以上三種,皆見「律要後集」。卍續第一○六册。

二三、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箋要,一卷。見在家律要。卍續同上。

二四、 重治毘尼事義集要,十七卷。卍續第六十三册。

二五、 四分律大小持戒犍度略釋,一卷。卍續第七十一册。

二六、 沙彌十戒威儀録要,一卷。卍續第一○六册。

二七、 五戒相經箋要,一卷。

二八、 戒消災經略釋,一卷。

二九、 佛説齋經科註,一卷。

四、 論釋

三○、 起信論裂網疏,六卷。大藏四十四册。卍續第七十二册。

三一、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十卷。卍續第八十二册。

三二、 相宗八要直解,九卷。

因明入正理論、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論、觀所緣緣論、觀所緣緣論釋、真唯識量、八識規矩頌、六離合釋。

三三、 大乘止觀釋要,四卷。

三四、 教觀綱宗,一卷。

三五、 教觀綱宗釋義,一卷。

五、 懺儀

三六、 梵網經懺悔行法,一卷。見律要後集。卍續第一○六册。

三七、 占察善惡業報懺儀,一卷。卍續第一二九册。

三八、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一卷。卍續同上。

三九、 準提持法,一卷(缺)。

四○、 大記明咒行法,一卷(缺)。

六、 雜著

四一、 選佛譜,六卷。

四二、 重訂諸經日誦,二卷(缺)。

四三、 大悲行法辯譌,一卷(缺)。

四四、 旃珊録,一卷(缺)。

四五、 見聞録,一卷。卍續第一四九册。

四六、 周易禪解,十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七九册。

四七、 四書解,四卷。

大學直指、中庸直指、論語點睛、孟子(缺)。

七、 文集

四八、 靈峯宗論,三十八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一四二册。

中藏第二輯線裝七十八册之「蕅益三頌」—華嚴、楞嚴、法華,見宗論卷九之一。第一一一册之「蕅益大師佛學十種」十一卷,即:法華綸貫、教觀綱宗、教觀綱宗釋義、梵網懺法、毘尼後集問辯、羯磨文釋、授菩薩戒法、菩薩戒本經(地持戒本)、性學開蒙(即性學開蒙問答,見宗論卷三之二)、梵室偶談(見宗論卷四之三)。又、絶餘編,四卷,願文、法語、傳、序、題跋、書柬、雜文、疏、讚、銘、詩偈,皆已收入靈峯宗論中。

又、清代道光年間,趙鉞居士,依靈峯宗論録出部份有關浄土之願文等,名曰「秘藏指南」。故妙空法師序云:「此指南,從靈峯宗論中抽出别行。」

近代弘一大師,據蕅祖自傳—八不道人傳,編「蕅益大師年譜」。

蕅益大師,俗姓鍾,名際明,又名聲,字振之。先世汴梁人;始祖南渡,居古吴木瀆。父持大悲咒十年,夢大士送子而生,時明萬曆二十七年己亥(一五九九)五月初三日亥時也。廿四歲,依雪嶺峻師剃度,命名智旭,字蕅益,又字素華。大師於清·順治十二年乙未(一六五五)正月二十一日午刻示寂,壽五十七歲。著作除靈峯宗論外,共有四十七種。

又、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八十九册,鍾始聲著:闢邪集,一卷。文分:天學初徵、天學再徵,是蕅祖尚未出家時所著。

五、 弘贊大師全集

弘贊大師,明末高僧,居粤之鼎湖山。著作甚多,具見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三七、一三八、一三九、一四○册。兹據此編全集目録如下:

經釋:般若心經添足,一卷。

七俱胝佛母所説準提陀羅尼經會釋,三卷。

律釋:梵網經心地品略疏,八卷。

四分戒本如釋,十二卷。

四分律名義標釋,四十卷。

沙彌律儀要略增註,二卷。

律集:沙彌學戒儀軌頌註,一卷。

比丘尼戒録,一卷。

式叉摩那尼戒本,一卷。

沙門日用,二卷。

八關齋法,一卷。

皈戒要集,三卷。

文釋:潙山警策句釋,二卷。

懺儀:持誦準提真言法要,一卷。

禮舍利塔儀式,一卷。

供諸天科儀,一卷。

禮佛儀式,一卷。

雜著:觀音慈林集,三卷。

兜率鏡集,三卷。

六道集,五卷。

解惑篇,二卷。

文集:木人剩稿,五卷。

開示、室中答問、警策緇素、尺牘、偈頌、詩贊、記銘、續贊、序文、祭文、擧火。

六、 閲經十二種

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三三册,卍續第五十九册。清·沙門浄挺著。

華嚴經頌、梵網戒光、楞伽心印、維摩饒舌、圓覺連珠、楞嚴答問、藥師燈燄、彌陀舌相、金剛三昧、心經句義、法華懸譚、槃末後句。

七、 楊仁山居士遺著

一厚册,一一七四頁(一頁二百字)。一九七三年,河洛出版社影印。

楊仁山居士事略:

石埭楊居士文會,生於道光丁酉年(一八三七)十一月十六日丑時。年二十九,感疫。先是,有一老尼授與金剛經;嗣於皖省書肆中得大乘起信論,病後讀之,窺得奥旨,由是徧求佛經,悉心學佛。年五十三,於東瀛購得小字藏經,閉户誦讀,後託日本南條文雄搜集中國失傳古本藏外書籍二、三百種,擇善付梓。創金陵刻經處;開佛教學堂曰祇桓精舍。弘法四十餘年,流通佛典至百餘萬卷,印刷佛像至十餘萬張。宣統辛亥年(一九一一)八月十七日生西。世壽七十五。

大宗地玄文本論略註,四卷。

佛教初學課本,一卷。

佛教初學課本註,一卷。

十宗略説,一卷。

觀無量壽佛經略論,一卷。

後附: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略釋,三頁。壇經略釋,一頁又二行,釋念佛生西一段。

論語發隱。

孟子發隱。

陰符經發隱。

道德經發隱。

沖虚經發隱。

南華經發隱。以上各一卷。

等不等觀雜録,八卷。

〔卷一〕 讀法華經妙音品、圓覺經清浄慧章雜記、彌陀報土、起信論證果、三身義、大乘律、佛法大旨、學佛淺説、金剛經四句偈説、藏經字體不可泥古説、鴉片説、觀未來、支那佛教振興策一及二、釋氏學堂内班課程芻議、釋氏學堂内班課程、佛學研究會小引、祇桓精舍開學記、金陵本願寺東文學堂祝文、般若波羅蜜多會演説一至四、南洋勸業會演説、送日本得大上人之武林。

〔卷二〕 佛學書目表。

〔卷三〕 彙刻古逸浄土十書緣起、會刻古本起信論義記緣起、天竺字母題詞、梵網經菩薩戒本疏題詞、心經淺説題詞、歐陽母朱生西行述題詞、大藏輯要敘例、賢首法集敘等。書敘十二篇,跋六篇,記後三篇。

〔卷四〕 大藏總經目録辨、一藏數目辨、評佛祖統紀、評楞嚴指掌疏、評阿彌陀經衷論、評金剛直解講義合參、評方直之向果微言、評日僧一柳讀觀經眼、評日僧一柳純他力論、答釋德高質疑十八問、答廖廸心偈、印施西方接引圖囘向發願偈。

〔卷五〕 啓二,書二十。

〔卷六〕 書二十一。

〔卷七〕 與日本南條文雄書十五。

〔卷八〕 與南條書十五至二十八,與日本藏經書院等書。

闡教編:闡教芻言、評真宗教旨、評選擇本願念佛集、評小粟栖陽駁陰資辯、評小粟栖念佛圓通、雜評。

三、 護 教

一、 弘明集

十四卷。大藏第五十二册(一—九六)。梁·沙門僧祐撰。

僧祐律師,梁高僧傳有傳,見卷十三明律篇。師示寂於天監十七年(五一八),世壽七十四。黑白門徒,一萬一千餘人。

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有弘明集目録序,以牟子理惑論始,以祐公自撰弘明論終,凡十卷。其後續有增入,爲十四卷。

本書爲總集體,頗類昭明文選。本書所録,概皆闡揚佛教之文,中以書啓論述爲多,鏗然可誦。

序云:「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謂之弘明集。」

唐道宣律撰廣弘明集,其體製與祐公弘明集略異,故不曰「續」而曰「廣」。弘明集不分篇,廣弘明集則分十篇(篇目見後),每篇前各有序。又、弘明集皆選古今人文,自撰僅卷末弘明論一篇;廣集則每篇恒有宣公敘述及辯論歷代王臣對佛法興廢等事。故弘明集僅選輯而已,廣集則敘述辯論與選輯並用者也。

二、 廣弘明集

三十卷。大藏同上(九七—三六二)。唐·沙門道宣撰。文分十篇:

皈正篇—有十五篇。

辯惑篇—有十九篇。

佛德篇—有十四篇。

法義篇—有八十篇。

僧行篇—有三十六篇。

慈濟篇—有五篇。

戒功篇—有九篇。

啓福篇—有三十八篇。

悔罪篇—有六篇。

統歸篇—有五十一篇。

沙門同名,事所恒有。本書卷二十三,有法綱法師誄,宋釋慧琳撰;又有玄運法師誄,南齊釋慧琳撰;二人同名,同在一卷。卷二十五有福田論,隋釋彦琮撰;又有沙門不應拜俗總論,唐釋彦悰撰;琮、悰不同,而刊本通作「琮」,亦同在一卷。慧琳未見有誤,彦琮則全唐文、全隋文皆混,此不可不注意者也。(史論)

三、 集古今佛道論衡

四卷。大藏同上(三六三—三九七)唐·沙門道宣撰。共三十篇。

四、 續集古今佛道論衡

一卷。大藏同上(三九七—四○三)。唐·沙門智昇撰。

五、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

六卷。大藏第五十二册(四四三—四七四)。唐·弘福寺沙門彦悰纂録。

故事篇、聖朝議不拜篇、聖朝議拜篇。

六、 破邪論

二卷。大藏同上(四七四—四八九)。唐·濟法寺沙門法琳撰。

七、 辯正論

八卷。大藏同上(四八九—五五○)。唐·沙門法琳撰。

三教治道篇、十代奉佛篇、佛道先後篇、釋李師資篇、十喻篇、九箴篇、氣爲道本篇、信毁交報篇、品藻衆書篇、出道僞謬篇、歷世相承篇、皈心有地篇。

八、 十門辯惑論

三卷。大藏同上(五五一—五五九)。唐·沙門復禮撰。

通力上感門、應形俯化門、浄穢土别門、迷悟見殊門、顯實得記門、反經贊道門、觀業救捨門、隨教抑揚門、化佛隱顯門、聖王興替門。

九、 甄正論

三卷。大藏第五十二册(五五九—五七一)。唐·大白馬寺僧玄嶷撰。

滯俗公子,問於甄正先生曰……(假問答以辯析正義)。

一○、 護法論

一卷。大藏同上(六三七—六四六)。宋·張商英述。

廣破歐陽修之謗佛者。

一一、 辯僞録

五卷。大藏同上(七五一—七八一)。元·道者山雲峯寺沙門祥邁撰。 ㈠ 妄立天尊僞,㈡ 創立刼運年號僞,㈢ 開分三界僞,㈣ 隋代爲帝王師僞,㈤ 老子出靈寶三洞僞,㈥ 遊化九天僞,㈦ 偷佛經教僞,㈧ 老君結氣成字僞,㈨ 周文王時爲柱下吏僞,一○ 前後老君降生不同僞,一一 三番作佛僞,一二 冒名僭聖僞,一三 合氣爲道僞,一四 偷佛神化僞。後記,欽奉聖旨禁斷道藏僞經下項(見者便宜燒毁)。

化胡經(王浮撰)、猶龍傳、太上實録(宋謝守灝撰)、聖紀經、西昇經、出塞記、帝王師録、三破論(齊人張融假託他姓)十異九迷論(傅奕、李玄卿)、明真辯僞論(吴筠)、十小論(吴筠)、欽道明證論(唐員半千假託他姓)、輔正除邪論(吴筠)、辟邪歸正議(杜庭)、齕邪論(梁曠)、辯仙論(梁曠)、三光列記、謗道釋經(破大藏經,林靈素、杜光庭撰)、五公問虚無經、三教根源圖(大金天長觀道士李大方述)、道先生三清經、九天經、赤書經、上清經、赤書度命經、十三虚無經、藏天隱月經、南斗經、玉緯經、靈寶二十四生經、歷代應現圖、歷代帝王崇道記、青陽宫記、紀勝賦、玄元内傳、樓觀先生内傳、高上老子内傳、道佛先後論、混元皇帝實録。

一二、 三教平心論

二卷。大藏第五十二册(七八一—七九四)。元·劉謐撰。

一三、 折疑論

五卷。大藏同上(七九四—八一七)。師子比丘述註。

敘問第一 聖生第二 問佛第三 喻擧第四 宗師第五 通相第六 論孝第七 拒毁第八 評議第九 擧問第十 解域第十一 釋謗第十二 辯施第十三 殊見第十四 隨宜第十五 優劣第十六 先知第十七 尊釋第十八 言符第十九 會名第二十。

一四、 佛法金湯編

十六卷。卍續藏第一四八册(四一七—四九六)。明·會稽沙門心泰編。

編年,從周朝歷至元代,帝王公卿爲法外護者,代有其人。外護如金城湯池之固,使外侮不得而入。

一五、 續原教論

二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七十八册。明·沈士榮著。

原教論、觀心解、内教外教辯、執跡解、儒者參禪辯、論禪近理辯、作用是性解、名儒好佛解、自私辯、莊老異同辯、錯説諸經解、較是非得失辯、三教論、諸師人物雄偉論。

序云:唐宋大儒,各執所見,疑難於佛,毁訾排斥,或有甚焉。自是以來,數百年間,以儒名者之於佛教,或爲敬信,或爲非議,毁讚不常,是非莫辯,使至道不明,誠可悲矣!……以其所非斥之言,具録於前,爲之辯解於後。著論三篇,解五篇,辯六篇,通十四篇。原其異同謂之論;釋其疑惑謂之解;明其是非謂之辯。理學君子,幸決擇而去取焉;固不碍於聖賢之學也。洪武乙丑(一三八五)。

一六、 道餘録

一卷。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七十八册。明·姚廣孝著。

序:余曩爲僧,時值元季兵亂,年近三十,從愚菴及和尚於徑山習禪,學暇則披閲内外典籍,以資才識;因觀河南二程先生遺著,及新安晦菴朱先生語録,三先生皆生趙宋,傳聖人千載不傳之學,可謂間世之英傑,爲世之真儒也。三先生因輔名教,惟以攘斥佛老爲心,太史公曰: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爲謀,古今共然,奚足怪乎?三先生既爲斯文宗主,後學之師範,雖曰攘斥佛老,必當據理,至公無私,則人心服焉。三先生,因不多探佛書,不知佛之底藴,一以私意,出邪詖之辭,枉抑太過,世之人心,亦多不平,況宗其學者哉。二程先生遺書中,有二十八條;晦菴朱先生語録中,有二十一條,極爲謬誕;余不揣,乃爲逐條據理一一剖析;豈敢言與三先生辯也?不得已也。亦非佞於佛也。……永樂十年(一四一二)


本站为非盈利网站,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如无意中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删除